拥有哀伤的能力

拥有哀伤的能力

00:00
23:00

大家好,我是周小宽。在精神分析的这样一个世界当中,如何去拥有哀伤的能力,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丧失,其实一直都是精神分析在处理和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应对丧失和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去接受生活中的丧失,那么我们就无法去停止或者是疏导那些负面的情绪,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即将到来的丧失而极度的焦虑,会见诸行动,会做很多的事情让自己团团转,最后精疲力竭。我们也可能即使努力了也不能够力挽狂澜,然后不得不面对最终丧失的局面而产生非常多的愤怒,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丧失。

可能当我说到丧失这个词语的时候,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许是那些大的丧失,比如说有一些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或者有一些人在意外中丧失了某种劳动能力,丧失了自己身体的健康,丧失了身体的一些部位,但是实际上丧失可能是我们每天都会去经历的这样一种切实存在的体验。因为生活中还有非常多小的丧失。我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位妈妈,她曾经对孩子的期待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升初的时候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初中,并且她可能在孩子从读幼儿园,从读小学开始,就将进入好的初中作为一个必然会达到的目标,甚至她不觉得这是一个目标,她会觉得这可能是教育的底线,是孩子的底线,也是她作为一个好妈妈的底线。

但是假如她的孩子在小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问题,学习问题,比如学习态度不好,或者甚至是厌学,甚至是抑郁等等。当这个孩子在班级的排名越来越差,然后这个妈妈可能会想到她不得不去面对另一种现实,就是她的孩子可能在小升初的时候没有办法能够升入一个相对理想的初中,即使这个相对理想的初中对妈妈而言是一个底线,是不能够更坏的这样的一个标准,但是妈妈可能也仍然要面对她非常不愿意接受的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关于孩子升入妈妈所无法接受的初中的现实,这就是一种丧失。妈妈丧失的是目标,这个目标显然没有办法实现,而随着这个目标,妈妈可能也丧失了对未来的很多期许。孩子不能够进入好的初中,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够进入好的高中,可能他就不能升入好的大学。好像在面对这样的一个丧失的时候,可能妈妈的体验就是生活对她关上了大门,而这样的一种被生活关上大门的体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极为恐惧的。

我们之所以那么恐惧,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缺乏面对丧失的弹性空间,我们应对丧失没有一个可以去容纳这样的事件发生的空间,当然在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排序,有的人可能觉得也许我可以损失一些健康,这个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也许我可以长时间睡不好觉,但是我可能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我绝不能接受丧失的这样的一个位置上,也有的人可能会将自己的事业,自己在工作团队中的表现,领导对他的看法放在一个他绝不能接受丧失的位置上。

当然可能更多的人将一些关系中的问题放在他不能接受丧失的位置上,比如不能够接受婚姻当中的失败,这个最大的失败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婚姻的解体,但也有很多的失败是当我们去面对结婚之后伴侣的改变,他不再像婚前一样对待我,或者是在生育了子女之后,伴侣没有表现出我们期待的做爸爸或者做妈妈的那个样子,又或者是在面临婆媳关系的时候,很多人始料未及地卷入了婆媳矛盾的漩涡,却发现自己的丈夫丧失了过去那种自己投射的理想,就是自己的丈夫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特别无能,甚至是特别的糟糕,令人失望或者绝望。

那么这样的一些事情都会让人在生活中在关系里,在方方面面体验到我被关上了生活的大门的感觉。所以在面对丧失的时候,有的人会愤怒,这个愤怒是因为当被生活关上了大门,他会认为这破坏了他的自恋。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不是他对自己的设定,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映照着理想的自我,而这个理想的自我其实都是有一个设定的,这个设定会涉及到关于自我的方方面面,所以当涉及到自我方方面面的这样的一些丧失来临的时候,当然是会直接冲击到我们的自恋。

所以精神分析会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恋是健康的,那么这个人应该是能够有一个内心的功能去理解和接纳这样的一些丧失。就像我们在前面的分享中很多次提到,比如说如果我们的自恋指的是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做得到的事情和做不到的事情,我能够去改变我改变得了的,但我必须要接受不在我控制中的事情,而这个不在我控制中也包括无法控制的潜意识,无法控制的原生家庭在我的生命里刻下的那些烙印,造成的一些思考和行为的模式,我们能够去接纳这些东西在我们这个自我里面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更能够拥有相对健康的自恋。

这个自恋就是层次丰富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一定要100分的,而且是有弹性的。我们拥有健康的自恋的时候,我们处理丧失的能力就会增强,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但是在今天的分享中,我还特别想谈到一点的就是我们要去理清一个误区,有的人可能会以为所谓的拥有自我接纳的能力,或者说比较强的一个内心功能,或者我们说的健康的自恋,就是意味着我们对于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没有负面感受,好像很理想化地觉得面对这样的种种失败或者是挫败和丧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是能够理解和接纳的,这样会导致我们会要求我们的情绪层面不要有情绪,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我们对于人性,对于情绪和感受的误区。

健康的自恋也好,强大的自我功能也好,并不意味着我们每天都是一个正能量的状态,不意味着每天我们都没有负面的情绪,所以精神分析会说哀伤是正常的,我们要能够拥有去哀伤的能力,而不是说面对一个糟糕的事件,我们好像要显得非常健康,或者非常正能量地去对自己或者是对外界表达这件事不算什么,我已经消化并且接纳了它,这并不符合我们内心的一个真实的体验过程,真实的体验过程是什么?或者说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的一个比较健康的体验过程是什么?那就是有能力去哀伤你所感到哀伤的事情,有能力去对你的丧失进行哀伤。

在有一些文章或者有一些观点里面就认为我们如果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应该尽快去脱离那种哀伤,舍不得或者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尽快去振作。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很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当一个人去为他的亲人离世而哭得肝肠寸断的时候,总有人会去劝他说节哀顺变,节哀顺变的节哀这个词翻译过来就是去节制你的哀伤,所以这个词说得多了,很多时候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也会让我们进入这样的误区,就是哀伤是不对的,是不好的,是一个过于无能的过于脆弱的表现。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我们不应该花时间去停留在哀伤里面,我们要去快一点振作,我们要去快一点活在当下,活在未来,鼓起勇气去振作,去当做丧失没有发生一样重新出发,过好我们未来的人生。

我想这些可能都是一些比较美好的愿望,但是它并不符合人的真正的一些情绪反应,或者我们的心理机制。人类的心灵当然是会因为至亲的离世而感到哀伤的,而且不止于此。就是在前面我举的种种例子,比如说当一个妈妈意识到他的孩子没有办法升上理想的初中的时候,妈妈可能会感受到巨大的一个挫败,这些挫败可能不只是在挫败她的孩子,也挫败她自己,甚至包括她这么多年对孩子投入的心血和教育。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母亲来说,她是不是也需要一些时间去哀伤这样一件她之前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我想去哀伤的时间和去哀伤的行为都是有必要的。

很多时候我的来访告诉我,他因为一些事情,这个事情可能是大事,也可能是小事,但是如果他告诉我说,他因为这些事情而最近非常的低落,在这样一个低落的情绪里,其实我会听到他对自己有很多的自责,他在咨询中会表达我不应该总是如此的低落,好像我已经低落了两三个月了,我已经低落了半年了,我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去告诉我的来访,我们要去找一找低落的原因,你这样一种低落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当然如果我只是表达它是正常的这样的一句话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可能还需要在咨询中让来访去识别出,他为什么对于自己这样的一份低落要给出一个时间的限制和标准。当他处在低落中没有办法振作的时候,他体验到的是什么?当我们找到那个答案的时候,我们其实也能够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具有哀伤的能力,可能就是因为我们非常惧怕这种去哀伤的感觉。

换言之,我们对于哀伤这件事感到恐惧,是因为我们如果沉浸在哀伤中,就等于我们在承认我们确实处在丧失了某件重要的东西,或者失去了某个重要的关系,失去了某个重要的人的这样一个情绪状态里,这个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自恋,也可能会更严重的让我们的自我体验到一种万劫不复的感觉。

为什么可能会万劫不复?这个就要追溯到在我们生命早期的时候,当一个婴儿哇哇大哭的时候,当一个孩子摔碎了他心爱的东西的时候,第一次考试考砸的时候,面对这样的一些生命中的小的丧失,他得到的回应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回忆原生家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孩子在被养育的时候,当他面临生命中的丧失,他的父母可能是极不耐烦的,极为焦虑的,甚至是完全不能接受这个孩子对于丧失的反应,因为父母自己也不具备应对丧失的能力。

这里可以再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比如当一个孩子穿着一身新衣服,然后在外面愉快地奔跑,这个时候一个偶发性的事件发生了,他被石头绊了一下,摔倒了,他的新衣服也摔破了,膝盖也流血了,然后这个孩子就在那里哭泣。这样的一个体验其实对儿童来说当然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丧失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负面的事件。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记忆中的母亲或者父亲可能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非常的焦躁,可能会直接骂这个孩子几句,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甚至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把新衣服摔破了,会打孩子一顿,也是有这样的情况的。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一个丧失的事情发生了是不可以的,因为爸爸妈妈是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件的。爸爸妈妈为什么在当时会表现出那样的一个反应?就是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其实没有容纳这样的一个关于孩子的生命中出现小小丧失的事情的空间,孩子不能够去犯奔跑之后就摔倒的这样一个错误,孩子不能够在新衣服穿上的第一天就把这个衣服给搞坏,父母没有接受这样一个丧失性事件的心理功能,所以父母就会表现得极为愤怒,或者是非常的焦虑。通过打孩子一顿或者骂孩子几句,去杜绝孩子未来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很多时候在我们从小的养育中,这样的一些小的丧失性事件,我们得到的教训就是这样不可以,作为一个孩子得到这样的反馈是非常可怕的。在那一刻,一个儿童感觉到的就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爸爸妈妈就变了一个人,他们变得好可怕、好冷漠、好愤怒,甚至是疯狂,他们不再爱我。所以当这样的点滴的丧失性事件,我们有着很多的点滴的体验汇聚起来的时候,我们回顾我们的童年到青少年,我们会发现原来没有一份关于丧失的能够去接受包容,并且允许哀伤甚至鼓励哀伤的体验。

当我们因为一个事而感到哀伤或者悲伤,当悲伤结束,其实人的内心是有一个自我的天然的复原功能的,很多时候我们就能够自然而然从这样一个哀伤的状态里走出来,这就很像佛家说的,你心中升起了一个念头,但是如果你不对这个念头做什么,那么它就会走。而当我们刻意对这个念头去做什么的时候,这个事情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这个念头可能就不会走了。当一个负面的事情,一个丧失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迫切地想要赶走我们的哀伤,我们可能就会内心被其他的负面的情绪所取代,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哀伤而变得要积极去做些什么,那么哀伤就成为了被我们压抑的一种情绪。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在夜深人静时感觉到内心低落,甚至是抑郁,那样的一些时刻,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在你的内心中,你的人生有很多的丧失的事件,有很多的创伤,你并没有真正的时间、空间和被允许去哀伤或者是去哀悼它,连这样最基本的一个情绪体验的过程都没有,你却总是在要求自己勇往直前,忘掉这些负面的事件,把一切都埋葬,然后把手头的事情都做好。

这样去想的话,可能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对于自己的内心是非常苛刻和残忍的,所以允许自己去体验丧失,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那么恐慌,允许自己在丧失之后,能够去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根据你自己内心的节奏去沉浸在哀伤中,这其实才是一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更有帮助的事情。

而假如你不能够去哀伤,假如你想到这是一个丧失,你要去承认它,或者假如你想到你真的是处在一个哀伤中,你会极为恐慌的话,你可以循着我们今天所说的这样的一些思路,你的原生家庭,你过去应对创伤的体验,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去做一些思考,或者是在你和你的咨询师的沟通中去谈一谈这些问题,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上海米豆_rt

    说实话我很愤怒,为什么这些不能成为人的常识,我们要这么努力的学才能知道一点儿,为什么不再中小学大学普及,这应该是大家都能知道的常识

    与善人居一百变天使 回复 @上海米豆_rt: 这里边的原因很多,社会文化对心理学的冲击,政府对于心理学推广的力度,大多数对于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和不合理的自恋, 我们当然希望小宽老师讲的这些,全世界的人都去听,但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站在的位置不同,人生的动力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

  • Elena三毛

    允许哀伤---负面情绪之一的存在。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没必要与之做对抗,坦然的接受跟面对,这样才可以顺利让情绪过去,对抗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内耗。 哀伤源于丧失。我们每天在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丧失,这些丧失是我们无力改变的。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接纳我们无法改变的,这样内心才会更平静。 当过去的经历中(原生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的哀伤情绪没有被合理的释放或者消化的话,自己内心会有哀伤的累积,所以导致夜深人静时,会有更多负面情绪涌上心头。这些都是我之前还有现在一直在经历的。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先是焦虑,后面就是愤怒,进而转为哀伤,哭一场才会逐渐平静下来。 感谢小宽老师的陪伴

  • 苏日娜_1988

    听得眼窝都热了,内心小孩泪流满面。

  • 与善人居一百变天使

    我以前一直认为衰伤是没有什么用的,走入了小宽老师说的误区中,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糟糕的体验,如果不是小宽老师的课程,就永远处在一种没有衰伤的状态,只是感觉到心里不舒服,压抑,找不到突破口,处在一种茫然无助中,亲密关系也是不可理喻的状态,身边的人也不相信心理学, 感谢小宽老师的分享,不然在黑暗中漫步,找不到情绪的方向,这几天又听小宽老师的心理疗愈50讲,就自己有一些哀伤了,真的是非常感谢,小宽老师给指出的方向,对于一些误区和方向,真的帮助我有许多的成长,对我的家庭也有非常非常大的帮助!

  • yy阳光

    不能续费了吗

  • 青莲一步一逍遥

    颠覆了原有的想法,真希望老师的音频分享能够一直做下去。

  • 和自己相遇

    我总是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是很愤怒,我生病了骂我,我放炮炸了眼睛也骂我,干个农活没达到他们满意还是骂,我以为是我自己有问题,我一直以为自己一无是处才会做不好被他们骂。原谅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