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03 | 禅宗的宗趣是什么

坛经03 | 禅宗的宗趣是什么

00:00
14:06

109-坛经03  禅宗的宗趣是什么


一、知识点


1.宗趣:


宗典,即宗派之圣典。宗者,宗要、宗趣之意;由佛教诸经中,特选所依之经论,定为各派之尊,称为宗典。


2.心性:


心性,汉语词语,拼音是xīn xìng,意思是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红楼梦》第七一回:“ 周瑞家的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秦兆阳 《选举》:“她是知道儿子的心性的。”


战国 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 、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初王夫之和后来的戴震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参见“ 理学 ”。


3.马祖:


马祖,通常指由台湾当局管辖的连江县(马祖),位于福建省闽江口,台湾海峡正北方,实际由中国台湾地区之“福建省政府”管辖,设“连江县(马祖)”。实际管辖面积29.6平方公里,辖4乡,政治中心位于南竿乡(马祖岛),一般通称“马祖地区”,简称马祖。


马祖通行的语言是连江腔调的福州话,当地称为“平话”、“马祖话”或福州话。马祖地区由马祖岛(又称南竿岛)、北竿岛、东莒岛(东犬岛)、西莒岛(西犬岛)、东引岛、西引岛及其附属岛屿共36个岛礁组成,地理名词又合称为马祖列岛,现为台湾地区“马祖国家风景区”。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无二,生宝亦然。


2、汝为学作禅,为学作佛,若学作禅,禅非作卧,若学做佛,非定向与无助法,不应取舍。汝若做佛,既是杀佛,若只坐相飞达其里,斯是悔如饮啼乎。


3、你在这里坐佛,以打坐来成佛,好比是杀佛,你成不了佛。


三、全文逐字稿


马祖,通常指由台湾当局管辖的连江县(马祖),位于福建省闽江口,台湾海峡正北方,实际由中国台湾地区之“福建省政府”管辖,设“连江县(马祖)”。实际管辖面积29.6平方公里,辖4乡,政治中心位于南竿乡(马祖岛),一般通称“马祖地区”,简称马祖。


马祖通行的语言是连江腔调的福州话,当地称为“平话”、“马祖话”或福州话。马祖地区由马祖岛(又称南竿岛)、北竿岛、东莒岛(东犬岛)、西莒岛(西犬岛)、东引岛、西引岛及其附属岛屿共36个岛礁组成,地理名词又合称为马祖列岛,现为台湾地区“马祖国家风景区”。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谈经。在上一讲,我们讲到禅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法是什么呢?是用话头或者残疾,也就是师徒之间的对话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直指你的内心,来促你觉悟,这是禅宗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在上一讲,我为大家介绍了禅宗二祖惠可禅师得以开悟的一个疾风。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禅宗三主生灿大师和禅宗二祖,当然也就他的老师了,惠可大师之间的一次对话,这个生产也就是三主有一次就问惠克大师,也就是禅宗的二祖说弟子生产风样,请和尚颤罪,说,我身体最近不好,身染了风样,身体有恙吗?有病。那么这个病可能跟受了风寒,受了风感有关。




请您和尚是尊称吗?请您为我来忏悔我的罪过。惠可大师就对生产说道,将罪来于辱忏,好的,你把你的罪拿来,我替你忏悔。你不是要忏悔罪过吗?把你的罪过拿来。大家看这个,就跟我在上一讲为您介绍的惠可禅师,请他的老师为他安心,这个话头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次生产大师就接到了他的老师惠可大师的一个回答。姜醉来于鲁灿,而生产良久约他。他这疑问被问住了,一个话头接不住,他想一想,觅罪不可得。我找了一找不到罪那,那么惠可就回答道,于辱颤罪尽。




行了,我替你忏悔你的罪过。唱完了,一一佛法身住,你就守住佛法,生这三宝就可以了。生产又接着说,今见和尚以知是生为审知明佛法生产对惠克大师说,我现在见到了和尚宁,见到了老师您了,那么我知道您是僧,为什么任何明佛法,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在三宝当中这么说。




当然这里边我们千万注意,这里边生产大师把惠可大师视作为生,这是我们汉传佛教一个已经有很久历史的一种用法。实际上这个僧在佛教传统当中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僧人,而是指僧团上感是指生人的团体。当然我们不必细究了,那惠可大师就回答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无二,生宝亦然。你看这就是禅宗的前面我们讲过的一个思想特色是心,是否你这颗心就是佛,你这个心就是法,法和佛波尔它是没有分别的,生宝也是一样,也没有分别的生产。




接着说今日死之罪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欣然,佛法无二也。我今天才知道这个罪性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像心一样,佛法也是无二的,他这个东西就是说要破掉这种分别性,你要领悟到这一点。然后惠克很高兴,马上就为他剃发,并且说了一句话,事无宝也,移民生产。你真是我的宝贝,你可以取声名叫声灿,灿就是美玉的意思,玉当中特别美的叫灿。你看这也是一次机锋,是三组和二组之间的一个画图。




好,接下来我们看看禅宗四主和三主之间的一个话头。禅宗的四祖是道姓,三主就是生产,对不对?那一年道姓还是个沙弥,只有十来岁,他前来拜师,他就跟这个生产之间有一个对话。道信说,愿和尚慈悲,其余解脱法门说,请和尚发慈悲,您把解脱法门给我,就您教我怎么解脱吧。就这意思了,生产说,谁俘虏谁把你给绑起来了。你不是问我要解脱法吗?要我教你怎么解脱吗?那你先告诉我,谁把你给绑起来了?谁束缚住你了?道姓说,无人府,没有人帮我。生产说,何根解脱乎?那谈的上什么解脱?没有人绑你解脱,重何谈起。于是道性大悟一下就悟了,这就是强调你不要停留在某种对外在的一种东西的关注上或者执着上,你应该从内向外去关照,没有人帮助你,你解脱什么呢?你应该直指自己的内心吗?对不对?这就是又一次击风。




那么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对话,发生在马祖道一大事和让和尚碰到一位和尚,叫让他们之间的一次对话,这也非常有意思,让和尚问,因为那个时候马祖道一禅师在凶残,在坐禅那功夫下得很深。那么这个让和尚就问大德坐禅图什么?你看这都是白话,这个禅宗的语录都是口头语,谁都是白话,你在这坐禅,你图的是什么呀?马祖道一回答,图做佛,我当然是为了要做佛了。让和尚一听也不说话,就取了一块砖,就在这个麻祖道一大师面前磨,在地上磨咔咔,拿块砖在磨,麻祖道一就晕了,这个,这怎么回事?就问,磨砖做磨你,你干吗要磨砖?你磨砖做什么呀?你要把这块砖磨成什么呀?让和尚说,磨座镜,我要把这块砖磨成一面镜子。那麻祖道义大师就更搞不懂了,就问磨砖起得成精,说,你难道砖可以磨成镜子吗?因为砖很粗对不对?你怎么可能磨成非常光滑,能够映照人像的镜子?让和尚回答,摩钻已不成净,坐禅岂得成佛焉?说,既然钻磨不成镜子,那么难道坐禅就可以成佛吗?那主道医一下给问住了,就说如何祭师,那怎么办?让和尚回答,如你又驾车,车不行,打车技师,打牛技师说,好比一个牛车,牛拉着车吗?车停住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默然无语,马祖就陷入了城市。




而让和尚就说到,汝为学作禅,为学作佛,若学作禅,禅非作卧,若学做佛,非定向与无助法,不应取舍。汝若做佛,既是杀佛,若只坐相飞达其里,斯是悔如饮啼乎。让和尚讲你这样的话,你如果要通过打坐来成佛,这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你在这里坐佛,以打坐来成佛,好比是杀佛,你成不了佛。




马祖道一听了以后如饮鹈鹕就喝到了非常美味的一种饮料,醍醐灌顶。醍醐是印度的一种,从牛奶当中提取的一种非常美味的一种饮料。你看,这就是佛教的画头和残疾,也被称作是禅中的中去,他就是以生活当中当下的眼前的各种事项来参禅悟道,你来参透他想明白,你只要明白,你一切都要向内心求知,心就是知佛,你了解了自己的心,也就了解了佛。所以六祖经常说记心记佛,也就是要向自己的内心去领悟。




这是禅宗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也是禅宗它能够吸引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嗯,禅宗非常有趣,所以这个也叫禅宗的宗法,它能够吸引人,能够发人深省。禅宗的这种基本理论是以心性论为基点的,通过对心性的修辞让心性升华,它实际上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对生命的自觉,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化理想。所以有人把禅中的内在的一个理论或者逻辑总结为自然、内在、超越。实际上,禅宗吸取了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解释人的生命的自然状态、人的自信。禅宗认为,身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这个是神会禅师语录里的话,自然就是众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这就把佛性认定为自主、完美、纯真朴实的生命本体了。




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这就不是外在的神灵所能赋予的,也不是通过某种超越经验的违背人性的这种作为或者做法所获得的。当然它也不是任何外在的因素所能消灭的。人的内在的自信就是生命的主体,也是成佛的依据。人转化为佛,或者说人成佛是自信的。发现人的自信当然是内在的,但是它同时又是超越的,内在的本性是亲近的、圆满的、淳朴的,是离开了一切现象,有别于所有的外部的表现。那么如何又能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的心性去体认,你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了佛道,就是实现了超越,这个是禅宗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事项。好的,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坛经》。


在上一讲,我们讲到,禅宗的一个重要的手法,是什么呢?是用话头或者禅机,也就是师徒之间的对话这样一种方式,来直指你的内心,来促你觉悟,这是禅宗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上一讲,我为大家介绍了禅宗二祖慧可禅师得以开悟的一个机锋。

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和禅宗二祖,当然也就是他的老师了,慧可大师之间的一次对话。


这个僧璨也就是三祖,有一次就问慧可大师,也就是禅宗的二祖,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说,我身体最近不好,身染了风恙,身体有恙有病。那么这个病可能跟受了风寒,受了风感有关。请您,和尚是尊称嘛,请您为我来忏悔我的罪过。


慧可大师就对僧璨说道:“将罪来,与汝忏。”好的,你把你的罪拿来,我替你忏悔。你不是要忏悔罪过吗?把你的罪过拿来。大家看,这个就跟我在上一讲,为您介绍的慧可禅师,请他的老师为他安心,这个话头是一模一样的,对吧?

所以这次僧璨大师,就接到了他的老师慧可大师的一个回答:“将罪来,与汝忏。”而僧璨良久曰,他这一问,被问住了,一个话头接不住,他想想:“觅罪不可得。”我找了一找,找不到罪。


慧可就回答到:“与汝忏罪竟。”行了,我替你忏悔你的罪过,忏完了。“宜依佛法僧住。”你就守住佛法僧这三宝就可以了。


僧璨又接着说:“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僧璨对慧可大师说,我现在见到了和尚您,见到了老师您了,那么我知道您是僧,未审何名佛法?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啊。


在三宝当中这么说,当然这里边我们千万注意,这里边僧璨大师把慧可大师是作为僧,这是我们汉传佛教一个,已经有很久历史的一种用法,实际上这个僧,在佛教传统当中,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僧人,而是指僧团,是指僧人的团体,当然我们不必细究了。

慧可大师就回答道:“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你看,这就是禅宗的,前面我们讲过的一个思想特色,是心是佛,你这颗心就是佛,你这个心就是法。法和佛无二,它是没有分别的。僧宝也是一样,也没有分别。


僧璨接着说:“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我今天才知道,这个罪性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像心一样,佛法也是无二的。他这个东西,就是说,要破掉这种分别心,你要领悟到这一点。


然后慧可很高兴,马上就为他剃发,并且说了一句话是:“是吾宝也,宜名僧璨。”你真是我的宝贝,你可以取僧名叫僧璨,璨就是美玉的意思,玉当中特别美的叫璨。


你看,这也是一次机锋,是三祖和二祖之间的一个话头。

好,接下来,我们看看,禅宗四祖和三祖之间的一个话头。禅宗的四祖是道信,三祖就是僧璨,对不对?那一年啊,道信还是个沙弥,只有十来岁。他前来拜师,他就跟僧璨之间有一个对话。


道信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说,请和尚发发慈悲,您把解脱法门给我,您教我怎么解脱,就这意思。僧璨说:“谁缚汝?”谁把你给绑起来了?你不是问我要解脱法吗,那你先告诉我,谁把你给绑起来了,谁束缚住你了。


道信说:“无人缚。”没有人绑我啊,僧璨说:“何更求解脱乎?”没有人绑你,解脱从何谈起啊?于是道信大悟,一下就悟了。这就是强调,你不要停留在某种对外在的一种东西的关注上,或者执著上,你应该从内向外去关照,没有人绑住你,你解脱什么呢?你应该直指自己的内心嘛,对不对?这就是又一次机锋。

那么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发生在马祖道一大师和让和尚,碰到一位和尚叫让,他们之间的一次对话,这也非常有意思。

让和尚问,因为那个时候马祖道一禅师在修禅,在坐禅,那功夫下得很深,那么这个让和尚就问:“大德坐禅图什么?”你看这都是白话,禅宗的语录都是口头语,所以都是白话。你在这坐禅,你图的是什么?


马祖道一回答:“图作佛。”我当然是为了要作佛了。让和尚一听也不说话,就取了一块砖,就在马祖道一这个大师面前磨,在地上磨,嘎嘎,拿块砖在磨,马祖道一就晕了,这怎么回事?就问:“磨砖作么?”你干嘛要磨砖,你磨砖做什么呀,你要把这块砖磨成什么?让和尚说:“磨作镜。”我要把这块砖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道一大师就更搞不懂了,就问:“磨砖岂得成镜?”说你,难道砖可以磨成镜子吗?因为砖很粗,对不对?你怎么可能磨成非常光滑,能够映照人像的镜子?让和尚回答:“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焉?”说,既然砖磨不成镜子,那么难道坐禅就可以成佛吗?

马祖道一,一下给问住了,就说:“如何即是?”那怎么办呢?


让和尚回答:“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说,好比一个牛车,牛拉着车嘛,车停住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啊?马祖默然无对。马祖就陷入了沉思。


而让和尚就说道:“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师闻是诲,如饮醍醐。让和尚讲,你这样的话,好比你如果要通过打坐来成佛,这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你在这里坐佛,以打坐来成佛,好比是杀佛,你成不了佛。


马祖道一听了以后,如饮醍醐,就喝到了非常美味的一种饮料,醍醐灌顶,醍醐是印度的一种从牛奶当中提取的一种非常非常美味的饮料。

你看这就是佛教的话头和禅机,也被称作是禅宗的宗趣。它就是以生活当中当下的眼前的各种各种事项来参禅悟道,你来参透它,想明白,你只要明白,你一切都要向内心求。知心就是知佛。你了解了自己的心,也就了解了佛,所以六祖经常说即心即佛,也就是要向自己的内心去领悟。


这个是禅宗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也是禅宗它能够吸引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禅宗非常有趣,所以这个也叫禅宗的宗趣,它能够吸引人,能够发人深省。


禅宗的这种基本的理论,是以心性论为基点的,通过对心性的修持让心性升华,它实际上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对生命的自觉,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化理想。


所以有人把禅宗的内在的一个理论或者逻辑,总结为自然、内在、超越。实际上,禅宗吸取了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解释人的生命的自然状态,人的自性。禅宗认为:“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这个是神会禅师语录里的话,自然就是众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这就把佛性认定为自足完美、纯真朴实的生命本体了。

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这就不是外在的神灵所能赋予的,也不是通过某种超越经验的、违背人性的这种作为或者做法所获得的。当然,它也不是任何外在的因素所能消灭的。


人的内在的自性,就是生命的主体,也是成佛的依据。人转化为佛,或者说人成佛,是自性的发现。人的自性当然是内在的,但是它同时又是超越的,内在的本性是清净的、圆满的、淳朴的,是离开了一切现象,有别于所有的外部的表现的。

如何又能实现超越呢?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的心性去体认。你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了佛道,就是实现了超越,这个是禅宗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好的。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亮子老李

    话头能顿悟 顿悟能明心 明心能见性 见性即成佛 阿弥陀佛

    神交智者 回复 @亮子老李: 明心见性:明自心见本性

  • Richard_QKun

    继续学习

  • 人死卵朝天2024

    理可顿悟,事需渐修。

  • 飘渺二

    恨不得全记下来!

  • 1559555yekw

    禅宗的机锋对话,以《论语》的方式!带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

  • 常如意大人

    我去年已经购买了的,怎么现在看又要购买呢?

  • 弦歌哥哥

    钱老师讲的让和尚应该是怀让和尚。陕西安康(古称金州)人。不能说成是让和尚!

  • 让人头痛的上海女人

    一路听到现在,很感谢钱教授的讲解! 请问您讲座解说词可以下载吗?或者会整理出书吗?

  • 琳儿木

    明心见性,性是什么?请教大神说说

  • 弘学

    高高高 喜欢法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