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坛经02 禅宗高僧之间的机锋
一、知识点
1.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禅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等。
2.华严宗:
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祖庭是西安华严寺。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
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3.天台宗:
法华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天台宗始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法华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
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智顗大师为慧思禅师之徒,承继中国南方的禅观,与北方三论宗的中观见,尊奉《妙法莲华经》,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
二、金句/精华笔记
1、百丈禅师就根据中国特殊的风俗,特殊的情况,对大小层戒律当中的戒条进行了选择和调整。
2、百丈轻规里边就明确规定,僧人是要劳动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你一日不劳作,一天就没有东西吃。
3、诸佛法应,非从仁德他们这个佛说,或者这个佛的法应,我能够知道吗?我能够了解吗?老师的回答是,诸佛法印,非从仁德,就这些真正的佛术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谈经。在上一讲当中,我把我们怎么来讲读谭经的思路,向各位听众朋友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当然这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够让听众朋友们满意。我们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一下残重,当然是最简单的整体性的,扼要的介绍,然后介绍一下红人大师,然后介绍一下神秀大师,然后介绍一下惠能大师,然后整体介绍一下坛经,然后几乎逐字逐句的一起讲读一下坛经的第一品行,有品。从今天这一讲开始,我就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向各位听众朋友概括的介绍一下禅宗。
禅宗可以说现在是汉语佛教乃至中国佛教最流行的最普及的一个宗派。禅仲在佛教界有个更普遍的称呼叫宗门,是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按照历来的佛教传统的说法,他的始祖是菩提达摩,是一位印度生人,来到中国传教,而兴盛则始于六祖。慧能、惠能是禅宗的六祖。从中琬堂以后,禅宗就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汉传佛教的宗派有很多很多,有些宗派没有能够传承下来,那么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宗派,他们基本上都来自于印度,唯独有三个宗派是在中国文化氛围内或者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近乎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本土的宗派哪三个?一个是天台宗,一个是华岩宗,一个就是残宗。相比教育,天台中和华岩中来讲,禅宗的中国文化本土的色彩和气息要强得多,所以倡导不利文字叫外别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他的性格特征最明显。如果我们用佛教经典的经历论来比拟禅宗的经典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像六主潭经、五灯会员等等这样一些重要的禅宗的经典,这都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或者中国人自己编的,他们可以等同于禅中的精。那么还有很多研究禅学问题的,探讨禅学理论的这些著作,那么基本也是中国人写的,他们可以被视作是论。而禅中还有绿,那就是著名的百丈轻规,百丈轻规的编纂折是百丈蚕食,这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戒本,它是佛陀根据印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中国的僧人,特别是汉帝的僧人是不应该去照搬印套的。所以百丈禅师就根据中国特殊的风俗,特殊的情况,对大小层戒律当中的戒条进行了选择和调整,采纳了其中符合中国僧人情况的这些条文,制定出一部新的绿一部轻规,就叫百丈轻规,这是有重大突破的。比如百丈轻规里边就明确规定,僧人是要劳动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你一日不劳作,一天就没有东西吃。
这个跟印度完全不同了,印度的生人是不劳动的,不劳作的,完全靠脱波起食,靠施主的施舍为生,你看这个就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对吧?当然这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主题,咱们要讲的佛教十三经里边并不包括百丈轻规,而以惠能为主要代表传承和弘扬的禅宗,就让中国人知道了佛不由外来,而众生本具佛心。
你无论是去信仰佛教,还是去了治佛教,都不是外来的,都要从你本身所具有的佛性里边自然生发出来的,会能强调佛性,人人都有,并且从因此有这个观点,并生出了顿悟成佛之说。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来很繁琐的,特别是在义理学说方面显得非常繁琐的佛教顿时简易化,也使得原本诞生于印度,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彻底的中国化了禅宗,特别是他的顿悟这一派,强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不拘修行。他又因为他强调一种参究的方法,参就是参观的参,物的参究就是研究的究。他强调用参究的方法能够彻见心性的本源,能够彻底的了解、洞察自己心性的本源,所以它还有一个称呼叫佛心中。佛教的传统当中认为始祖是菩提达摩,二组是会客,三组是生产,四组是道姓。到了五组,红人就特别重要。红人下面就分出两中,一个叫南中,一个叫北中。南中以惠能为代表,北中以神秀为代表,这在佛教史上称为南能北秀。北中的神秀是倡导坐禅观定法的,他强调的是一种渐进的佛法,渐渐的一步骤的,一步一步来的,有层次的去修菩提,所以称之为建物,逐逐渐渐地一步一步的觉悟。而南中的惠能倡导即信即佛,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拘泥于坐禅观定。他的觉悟当然用一种达人大白话的一种方法来表述,它是顿悟,一下子就觉悟,彻底觉悟的,这是这个区别。
北中神秀大师,他所传承的座禅,当时称为次帝阀门,它是有次帝的,有步骤的。在六祖潭经里边曾经有这样的话,什么话?京城大德云不禁坐禅修订而得解戳者未曾有业。所谓的精诚大德,就是指神秀说,你如果不经历过坐禅修订,不经历过一步一步的修行,你能够解脱的,从来没有。坛经里边记录的这样的一句话。实际上,当然他不赞成,坛经是不赞成这样的说法的,但这个实际上就是北中神秀的核心教义,而男众慧能大师是非常反对这种做法的。
六主谈经中也有这样的话,这个是讲惠能大师自己的观点,只论见信,不论残钉截魄,说我只要见,能够发现,能够见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佛性,这就行了,根本和禅定什么的没有什么关系的。慧能大师还说常坐居生于理合一,什么意思?你经常在那打坐,经常在那禅定,你把你的身体给拘束住了,这有什么好处?你看这是他的观点,那么禅中它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一种方式的,这种特殊的方式在佛教史上称为话头,或者叫残疾,经常以这种问答一问一答的方式,师徒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引人悟道。
那么记录这些问答的一般就叫什么?登录或者叫语录,禅宗经典都有这样一个名字。这种问答非常非常的有趣,值得向各位听众朋友做一个介绍。那么大家从中也可以领悟或者感受禅中高声之间的击锋,这种与锋刀锋的锋是非常犀利的,非常有力量的,是有穿透性的。我们选择一下,选一则禅中二组的,选一则禅中三组的,选一则禅中四组的这个问答来做一下介绍。比如惠可禅师,那是禅中二祖,他就有一次问他的老师说,诸佛法印可得文乎?他的老式回答,诸佛法应,非从仁德他们这个佛说,或者这个佛的法应,我能够知道吗?我能够了解吗?老师的回答是,诸佛法印,非从仁德,就这些真正的佛术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
會可禅师那听了很莽了,这个一听这个我怎么去请教?不是说要请教别人吗?既然他不是从别人那里来的,那我怎么办?他就说,我心为您气失于安。我听到这样以后,我的心很不安宁,请求老师您给我把心给安一下。老师回答,江心来于鲁安,你把你的心拿来,我来替你安慰安慰他。惠可这一听,这就是疾风话头。疾风惠可大师一听,沉默了一会儿,回答说,密心了不可得,老师不是让我把心交给他吗?他来替我安抚这颗心吗?我找了一下,发现这个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这颗心。老师就说,我与路安心静好了,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惠可禅师一听这个话马上觉悟,这里边讲的就是都是空的,都不是本有的,你一定要悟到这一点,那实际上你就触及了你本身具有的佛性,这个就是肌峰和话筒。那么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到这里,咱们在下面一讲当中,接着为您介绍餐主,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坛经》。
在上一讲当中,我把我们怎么来讲读《坛经》的思路,向各位听众朋友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当然这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够让听众朋友们满意。我们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一下禅宗,当然是最简单的、整体性的、扼要的介绍。然后介绍一下弘忍大师,然后介绍一下神秀大师,然后介绍一下慧能大师,然后整体介绍一下《坛经》,几乎逐字逐句的一起讲读一下《坛经》的第一品,行由品。
从今天这一讲开始,我就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向各位听众朋友概括的介绍一下禅宗。
禅宗可以说,现在是汉语佛教、乃至中国佛教,最最流行的、最最普及的一个宗派。禅宗在佛教界有个更普遍的称呼叫宗门,是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
按照历来的佛教传统的说法,它的始祖是菩提达摩,是一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来传教,而兴盛则始于六祖慧能,慧能是禅宗的六祖。从中晚唐以后,禅宗就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汉传佛教的宗派有很多很多,有些宗派没有能够传承下来。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宗派,它们基本上都来自于印度。
唯独有三个宗派,是在中国文化氛围内,或者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近乎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本土的宗派。哪三个呢?一个是天台宗,一个是华严宗,一个就是禅宗。
相比较于天台宗和华严宗来讲,禅宗的中国文化,本土的色彩和气息要强得多。所以倡导“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它的性格特征最明显。
如果,我们用佛教经典的经、律、论来比拟禅宗的经典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像《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等这样一些重要的禅宗的经典,这都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或者中国人自己编的,它们可以等同于禅宗的经。
那么还有很多研究禅学问题的、探讨禅学理论的这些著作,那么基本也是中国人写的,它们可以被视作是论。
而禅宗还有律,那就是著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编撰者是百丈禅师,这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戒本,它是佛陀根据印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中国的僧人,特别是汉地的僧人,是不应该去照搬硬套的。
所以百丈禅师就根据中国特殊的风俗,特殊的情况,对大小乘戒律当中的戒条啊,进行了选择和调整,采纳了其中符合中国僧人情况的这些条文,制定出一部新的律,一部清规,就叫《百丈清规》。这是有重大突破的。
比如《百丈清规》里边,就明确规定僧人是要劳动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一日不劳作,一天就没有东西吃。这个跟印度完全不同了,印度的僧人是不劳动的,不劳作的,完全靠托钵乞食,靠施主的施舍为生。
你看,这个就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对吧?当然,这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主题,咱们要讲的佛教十三经里边并不包括《百丈清规》。
而以慧能为主要代表,传承和弘扬的禅宗,就让中国人知道了,佛不由外来,而众生本具佛性。你无论是去信仰佛教,还是去了知佛教,都不是外来的,都要从你本身所具有的佛性里边,自然生发出来的。
慧能强调,佛性人人都有。并且从,因此由这个观点,引申出了顿悟成佛之说。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来很繁琐的,特别是在义理啊、学说方面显得非常烦琐的佛教,顿时简易化。也使得原本诞生于印度,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彻底的中国化了。
禅宗,特别是它的顿悟这一派,强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不拘修行。它又因为它强调一种参究的方法,参就是参观的参,参悟的参,究就是研究的究。它强调用参究的方法能够彻见心性的本源,能够彻底的了解洞察自己心性的本源,所以它还有一个称呼叫佛心宗。
佛教的传统当中认为,始祖是菩提达摩,二组是慧可,三组是僧璨,四祖是道信,到了五祖弘忍,就特别重要。
弘忍下面就分出两宗,一个叫南宗,一个叫北宗。南宗以慧能为代表,北宗以神秀为代表,这在佛教史上称为南能北秀。
北宗的神秀是倡导坐禅观定法的,他强调的是一种渐进的佛法,渐渐的、依步骤的、一步一步来的,有层次的去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逐逐渐渐的、一步一步的觉悟。
而南宗的慧能倡导即心即佛,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拘泥于坐禅观定,他的觉悟是,当然用一种胆大白话的一种方法来表述,它是顿悟,一下子就觉悟、彻底觉悟的,这是区别。
北宗神秀大师,他所传承的坐禅,当时称为次第法门,它是有次第的、有步骤的。
在《六祖坛经》里边,曾经有这样的话,什么话?“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所谓的京城大德,就是指神秀。神秀说,你如果不经历过坐禅修定,不经历过一步一步的修行,你能够解脱的,从来没有。
《坛经》里边记录的这样的一句话,实际上,当然他不赞成,《坛经》是不赞成这样的说法的。但这个,实际上就是北宗神秀的核心教义,而南宗慧能大师是非常反对这种做法的。
《六祖坛经》中也有这样的话,这个是讲慧能大师自己的观点:“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说我只要见性,能够发现、能够见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佛性,这就行了,根本和禅定什么的没有什么关系的。
慧能大师还说:“长坐拘身,于理何益。”什么意思?你经常在打坐,经常在那禅定,你把你的身体给拘束住了,这有什么好处啊?你看,这是他的观点。
那么禅宗它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这种特殊的方式,在佛教史上称为话头,或者叫禅机,经常以这种问答,一问一答的方式,师徒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引人悟道。
那么记录这些问答的,一般就叫什么?灯录,或者叫语录,禅宗经典都有这样一个名字。这种问答非常的有趣,值得向各位听众朋友做一个介绍。大家从中也可以领悟,或者感受禅宗高僧之间的机锋,这种语锋,刀锋的锋,是非常犀利的,非常有力量的,是有参透性的。
我们选择一下,选一则禅宗二祖的,选一则禅宗三祖的,选一则禅宗四祖的,这样的问答来做一下介绍。
比如慧可禅师,那是禅宗二祖,他就有一次问他的老师,说:“诸佛法印,可得闻乎?”他的老师回答:“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对吧?他问,佛说,或者佛的法印,我能够知道吗?我能够了解吗?老师的回答是: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就这些真正的佛说,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了,一听怎么,我怎么,我怎么去请教,不是说要请教别人吗?既然它不是从别人那里来的,那我怎么办呢?他就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我听到这样以后,我的心很不安宁,请求老师,您给我把心给安一下。老师回答:“将心来,与汝安。”你把你的心拿来,我来替你安慰安慰它。
慧可这一听,这就是机锋嘛,话头机锋。慧可大师一听,沉默了一会,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老师不是让我把心拿交给他吗?他来替我安抚这颗心吗?我找了一下,发现这个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找不到这颗心。老师就说:“我与汝安心竟。”好了,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慧可禅师一听这个话,马上觉悟。
这里边讲的,就是这种都是空的,都不是本有的,你一定要悟到这一点,那实际上你就触及了你本身具有的佛性,这个就是机锋和话头。
那么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到这里,咱们在下面一讲当中,接着为您介绍禅宗。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菩提自性 本自清净
佛教十三经卍脉络讲的很清楚
废话占一半时间
如果没经年累月的修行基础,哪来什么顿悟!
神交智者 回复 @南华法耀: 其实无所谓顿悟、渐悟,渐悟是量变、顿悟是质变,量变的积累才产生质变,区别只在于人的悟性不同已。就慧能而言,顿悟以前也听人说法,且不断的深思。
感谢老师讲解,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佛教知识。
感谢钱老师法布施
钱老师讲得太好了,但为何到坛经就没了呢?
钱文忠 回复 @西西复复: 小助手:课程仍在更新中,课程持续每周一三五更新,至200期。
钱老师,我已交钱了,怎么只能听到110期后面怎么就没有了?
钱文忠 回复 @1899989nohv: 小助手:课程仍在更新中,课程持续每周一三五更新,至200期。
顿悟是耍无赖,所以,惠能只是蒙骗无知教众
感谢老师 佛性人人有,顿悟可成佛。 与其坐禅修定,不如顿悟见性。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阿尼陀佛🙏
神交智者 回复 @亮子老李: 其实无所谓顿悟、渐悟,渐悟是量变、顿悟是质变,量变的积累才产生质变,区别只在于人的悟性不同已。就慧能而言,顿悟以前也听人说法,且不断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