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3:是什么,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3:是什么,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00:00
14:29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上期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是什么意思。



一周后,蛤蟆和苍鹭又见面了,他已经习惯得在老位置上坐下了。



苍鹭对他全身心地关注,非常打动蛤蟆。咨询的一个小时里,苍鹭认真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蛤蟆学会了觉察自己的各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以前他根本想不到要这样做。换句话说,蛤蟆开启了学习模式。


那么,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呢?


苍鹭开始了讲授。“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情感。


到了幼年,这些基本情感,因为个人的发展和经历,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而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是人整个生命的开始,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儿童自我状态”,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也就是,行为和感受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


那么,基本的情感有哪些呢?


在苍鹭地引导下,蛤蟆回想七身边的婴幼儿们,得出结论,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人们年纪多大,都可能处在儿童状态。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发怒或害怕,他就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状态里。因为,这时,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一样,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苍鹭继续说明,人类从出生第一天开始,这些天生的情感就开始运作了,在后天长大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参与进来,而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


蛤蟆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对子女几乎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溺也可以虐待他们。


苍鹭表示,现实中,几乎无法避免的,父母的观念和行为会传递给后代,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当然了,婴幼儿很难用逻辑或有能力去思考父母的行为问题,但好在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是一种生存策略。通过一次次应对父母,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状况,并慢慢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



这些情绪调整,便是每个人往后所有行为的核心。当然,人生各个阶段的其他事,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雏形,是无法否认也无法磨灭的。


所以有句话说,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之后,苍鹭画了一个图形来进一步解释“儿童自我状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边听,边一起画一画。


在纸上画一个圆,再画一条横线将圆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写上“自然型儿童”,下半部分为“适应型儿童”。这整幅图便是“儿童自我状态”。


从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说到这里,苍鹭让蛤蟆回想一下他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和最初的记忆。


跟着苍鹭的思路走,我们也可以回头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我们有着怎样的童年和经历,父母或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是和善又或是专制?因为,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自我因本我而生,所以更好得审视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治愈或者强化自我。


蛤蟆记得严苛的父亲,他要求很高,自己永远也无法让他满意;他记得祖父创立了酿酒企业,家里总是来来往往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他记得酿酒厂的轰鸣声、蒸气和异味,让年幼的他曾受到了惊吓,所以他一点也不喜欢那个地方,更无法接受将来也得来这里工作。


蛤蟆还记得安静的母亲,母亲偶尔也会与他嬉笑逗闹,但母亲对父亲惟命是从,她遵循父亲定下的严格的育儿观,她在意父亲的所有评价,所以也常常对蛤蟆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蛤蟆认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感到了巨大的悲伤和抑郁,以及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他孤独的童年,爱或快乐真的太少了。


同时,他还记起另外一些人,那些在他的人生剧本里一闪而过的人。比如,总是戴着夸张大黑帽的姨妈;或者用屁点火给他看的魔法师;还有挂着的金表链,给了他一金币,却又在他腿上捏了一把的老大叔。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让蛤蟆目睹了大千世界里的各种“异类”,不经意间影响着他。


蛤蟆意识到,他对父母是极度愤怒的,但从小他就不敢真的生他们的气。而且他们还为他创造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何况现在他们都已不在人世,所以愤怒情绪下蛤蟆又深感内疚。蛤蟆化解不了这些复杂的情绪,他又开始感到抑郁了。

想到这种种,蛤蟆再次忍不住哭起来。苍鹭依旧,递上纸巾,给蛤蟆一点时间。


然后,苍鹭开始继续疏导。所以,悲伤的原因是可循的,虽然我们都不喜欢不快乐的情绪,但我们需要跟自己的每一种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我们不能无视或者压抑它们,如果随意的为情绪做截肢,就好像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那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蛤蟆每次哭,内心还会泛起父亲不允许他哭泣的不安感。但哭泣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再感觉悲伤,难过的时候掉眼泪。


对蛤蟆而言,父母对蛤蟆的童年影响是最大的,祖父母其次。尤其是蛤蟆的父亲,往往只要一个眼神,就已经足够震慑住他。父亲总是在批评、责备蛤蟆,这让蛤蟆慢慢地认为父亲永远都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父亲的训斥就都变得合理了。


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管教时,要警惕打压式教育。这除了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外,还会让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爱而做犯傻的举动。


蛤蟆就是这样,在为数不多的,父亲陪他玩的记忆里,全是糟糕的结局。他常常为了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而做一些扮丑、搞怪、傻里傻气的举动。


而蛤蟆的母亲,受制于父亲的权威,虽然不常给予蛤蟆温暖,却又总把蛤蟆当个小宝宝一样对待。母亲会在外人面前,叫他昵称,给他梳头发,甚至,到他大学时,还在他朋友面前,问蛤蟆有没有穿干净内衣。


蛤蟆母亲始终把蛤蟆当小孩子的举动,其实是在另一种层面上否定蛤蟆。


蛤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似乎还丢失了愤怒的权利和感知。他能想起父母长辈的愤怒,但关于自己生气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无论幼年时,还是成年后,遇到情绪碰撞时,他总会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化成了内疚。


苍鹭开导蛤蟆,愤怒是人与生俱来的,就像调色盘上的三原色一样,是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的基本情感之一。回到刚才我们画的那幅圆形图,圆的上半部分“自然型儿童”,包含了所有基本情感。


当面对状况时,我们会去调和基本情感,就像调色一样,我们把三原色色调调暗,使它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我们通过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所形成的更为复杂的行为或情感,便是圆的下半部分“适应型儿童”。


蛤蟆若有所思,父母总是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又该怎么从这场战斗中活下来?是的,对蛤蟆来说成长注定是一场战斗,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童年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希望,苍鹭可以继续指引他,让他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会应对这一切的?


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思考一下?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蛤蟆回答,那他可能会顺从。


正是这样,当我们还是孩子时,遇到父母的严苛要求和心愿,甚至当我们遇到外人欺凌时,我们最先学会的是顺从。但被迫顺从,往往意味着丢掉了争辩的勇气和能力。

总之,顺从行为,可以归入”适应型儿童“里。


顺从行为又可能会触发取悦。蛤蟆因为顺从父母,所以总想着要取悦他们,希望他们对自己满意甚至感到骄傲。这也许就是蛤蟆变得爱炫耀的原因,因为总是陷入父母对自己无法满意的状况里,他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



然后还有道歉。在顺从行为的里,道歉也成了蛤蟆处事的一个环节,几乎在他做任何事前,他都会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当梳理出这一个个关键词后,蛤蟆发现,这些行为方式,不仅是他的过去,也是他的现在。成年后的他,遇到事情,做出的反应总是与小时候的他出奇地相似。


最后,苍鹭在顺从行为里,又加入了依赖一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是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但顺从行为下是言听计从,可能导致有些人反倒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好了,蛤蟆今天的咨询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关掉音频后,我们也许都应该想一想,关于自己的情感因素,带着多少童年的影子;我们的处事原则与作风,又有多少是从童年学来的呢?


我们的节目首发在微信公众号禾也书社,在这里,周一到周三小禾会为大家分享成长类畅销书的解读,周四到周六小也会为大家讲一些有意思的小说和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赶紧关注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2189051

    很好听,谢谢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