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万燕:《易经》变数(之四):国家灾难的冲突——民族和文明

【赏读】万燕:《易经》变数(之四):国家灾难的冲突——民族和文明

00:00
12:59

变数之四:国家灾难的冲突——民族和文明

 

《易经》中的雪渔表大爷曾说:“世道往往是这样,阴盛而阳衰,难怪我们的国家积弱不振。”当时珊瑚立即嘲讽“国家动荡都怪女人”。当时的中国被人欺负真是因为“阴盛而阳衰”嘛?小说探讨了民族文明的气脉衰落。在琵琶眼里,西方文明随着母亲多年不在身边,“落到地平线下”,“倒是东方的绚烂金彩突然在她眼前乍现开来,”只是她“在粉刷的墙上看不见出口”,东方文明的绚烂被墙阻挡着,不断败落。败落的原因在于民族心理。书中写到胡适的论文,这段话是小说的核心之一:“文中阐述老子是商亡后遗民之后。商朝覆亡之后,宗室利用古老传统与祭祀的知识谋生,之后父传子子传孙,极力回避当朝的耳目。伯夷叔齐死后若干世纪,他们的后人老子教导世人这支宗族的求生之道,不断告诫世人心怀惊惧,贴墙疾行,留心麻烦。阴阳不歇的冲突中,老子显然相信阴是女性,多数时候弱能胜强。琵琶心里想老子确实是胜过了孔子,虽然官面上推崇的不是老子。民族心理上多的老子而不是孔子。历史上天灾人祸频仍,老子始终是唯一的支柱。”

 

由于中国历史上乱世多于治世,民族心理上依赖老子,这种依赖也使得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越来越丧失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一直到清朝走向末路,中国不断被番夷侵略。因此半殖民地的上海沦陷了,殖民地的香港也被占领了。

 

中国被战争侵扰,文明成为困境:母亲和恋人的冲突:法国这青春永驻的国度,和中国收紧的日常生活。英语导师谢克佛教授家书架上的书,脚下的混乱无序嘲弄着上层的梦幻的和平,琵琶撕图片(毕尔斯莱执笔的插画图《莎乐美》)的行为,成为对文明的抢救。“能从战火中抢救多少文明就算多少”,她想带到上海,保证平安。

 

而侵扰最大的民族却是海外一个蛮夷之邦——日本。“岛民学了我们的东西,比我们自己保存得还好,而且还继续附骥,我们却变成了一个失去了礼的国家。”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哀。

 

小说用鹅与琵琶比喻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一个物种被迫与另一个物种同居的尊。并写到日本兵的排泄物,是“最后的凄凉,文明的结束”。小说写到的国家主义其实就是民族主义,祖国在何处,祖国怎么爱,这是琵琶一代人成长的悲剧。不知道的东西怎么爱,因此上海就是她的家,因为她没有家。“对那些无依无靠的人,祖国的意义更深重”。所以看粤剧的时候,感觉到头一次她爱自己的国家,超然物外,只有纯然的喜悦。对于琵琶来说,祖国就是上海。在上海没有家,姑姑其实不算,但还是很想回去,打从她小的时候,上海就给了她一切承诺,上海成为温暖的家的象征

 

“上海不是个让人看的地方,而是个让人活的世界。”

                                       

小说《易经》译成中文后,对了解中国历史和张爱玲家史的人尚且有阅读障碍,例如雪渔罗侯爷和曾外祖父罗侯爷称呼的,例如对于老子和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的讨论。例如母亲哭的时候,琵琶纠结她的主语跳跃,莲叶穿的蓝布外套因怀孕变形这段也很费解。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就更困难了。难怪卖不掉,对于只看重市场的美国出版商来说,他们无法理解小说深刻的含义。但也正是《雷峰塔》和《易经》的英文创作铺垫和思考,为后来《小团圆》炉火纯青的“晚期风格”做好了准备。

 

小说依然延续了《雷峰塔》的凹凸写法,如琵琶搬动小沙发椅,在《小团圆》中凸写。母亲的婚礼和《鸿鸾禧》中像葬礼的凸写。《倾城之恋》,《烬余录》,《创世纪》,《重返边城》在《易经》中都能看到凹写的踪影。童女视角退位,少女视角和成熟女认知结合更多,如琵琶的裸体描写和容貌描写,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画得余韵无穷。

 

张爱玲用小说《易经》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推演了古老中国的哲学:“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今天的赏读就到这里,下次我们讲最精彩的《小团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闲临牗

    觉得张文字的无尽迷人之处就在于这些藏宝图般连环套似的猜谜细节里,半知半解半猜疑半困惑,你要的味道她全有了

  • 保护童年

    我们没有保存和继承我们的文化!哭死了!

  • 听友311079559

    还有就是不同意老师说的张爱玲的母亲是成功出走的娜拉,鲁迅早就问过,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张爱玲的母亲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她继承了封建时代的旧遗产。。。不用靠自己生活

  • 闲临牗

    而更有去无回的是,这块浴巾最后也留给了在人去楼空的教授家等待洗澡的女同学,就很好奇这堆物品琵琶是怎样拿回去的,哈哈

    英英英英的英田 回复 @闲临牗: 你这里所有的疑问,小说里都写的很清楚。1.只带莎乐美的图片,因为可以节省空间,也不像"偷"。2.等洗澡的时候,琵琶已经把所有东西塞枕头套了,最后拎着塞的鼓胀的枕头套回去的。另外的疑问,虽然没有明写,那时候出去留学带的行李箱都是很大很沉重的,也没有轮子,上船上车住店都要仆欧帮忙,现在只是刚停战,临时去护士站,随时可能要逃回上海,一个女孩拖着行旅箱太沉重了,当然只拿贵重紧要物品。

  • 闲临牗

    而不是被大卸八块地强行肢解,不仅面目全非,而且乏味至极

  • 闲临牗

    还有一处,港战暂停之后,琵琶回学校拿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要用一个大浴巾包裹了一堆,而不是整个箱子拿走?是为了携带方便,怕抢劫,还是另有隐因?难道一个完整的箱子反倒不如笨拙的零散更值得跑这一趟?至今不解

  • 闲临牗

    宁可撕走,而不是完整地拿走。一直耿耿于怀于此,也许这就是张个性包括写作里的节制,也许是为了更方便带走,也许只是因为更喜欢其中的绘画而已。

  • 闲临牗

    欲加之词,何患无由

  • 鱼儿真多呀

    期待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