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万燕:小团圆6——和母亲:永远的青春期

【赏读】万燕:小团圆6——和母亲:永远的青春期

00:00
13:04

第六集: 和母亲:永远的青春期


在《易经》中,我们详细分析过露和琵琶的母女关系。在《小团圆》中,这种九莉对蕊秋处在永远的青春期的状态,由于艺术的高度提炼,显得更加清晰。母亲蕊秋以二婶的奇怪身份缺失在九莉的童年,等到蕊秋回国,他们在上海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九莉第一次生活在自制的世界里,”像童话里黑树林的小屋“。房间和书房的墙是由自己挑的。也就是所说的上海给了她承诺,然而这种承诺因为成人世界的瓦解被破坏了。

这些瓦解的过程在《雷峰塔》和《易经》里都写得非常详细。

 

蕊秋对于九莉的态度也是居高临下的,例如她说九莉唯一的优点是头圆,说九莉忠厚乃无用之别名。还有对九莉家务能力的鄙视,也就是《小团圆》凸写九莉搬沙发:

蕊秋定做的一套仿毕加索抽象画小地毯,都是必经之道,有时候可以卷起一角,有时候需要把沙发椅抬起一半。地毯一皱就会拖倒打碎东西,才度过一张,又面临一张。好容易拱到过道里,进了客室的门,精疲力尽,忽见蕊秋惊异得不能相信的脸。

「你这是干什么?猪!」

同样的训斥还可以类比蕊秋训斥女佣碧桃,在《易经》里九莉的反应是大笑,此处九莉是大哭。

 

蕊秋居高临下的态度含着怨气,因为她曾经牺牲了青春、爱情、幸福,结果她发现,在女儿身上无法得到回报,她对九莉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样的话她们母女之间信任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她觉得已经牺牲够了。因此九莉和蕊秋之间的关系比陌生人还紧张防备,例如蕊秋那句“我不喜欢你这样说”,和九莉转换成“我不喜欢你。句点”的心理,包括时时记得还钱。《小团圆》里具体写到了九莉当面还蕊秋钱,这说明九莉和母亲已经没有感情。因为儿女对父母给予的爱是永远都还不清的,物质的东西代替不了孩子跟母亲之间的那种气息,父母之爱其实是永远都补偿不了的,但九莉缺失了。少女的九莉曾经在屋顶上想跳楼,多年后她又在同样的屋顶和之雍相对。

九莉无助地看到母亲不断换男友,看到表姐们结婚,对婚姻的无望有如张爱玲在小说《鸿鸾禧》里呈现的关系。

又如九莉乘船赴港去读书,送别的母亲和姑姑果然没等船开就走了,离别如此无情。

但是九莉伤寒,母亲为了让医生免费给九莉治疗,和自己不爱的德国医生范斯坦发生了关系,母亲也是很痛苦的。小说许多以后才揭秘的事情在九莉的青春期徐徐铺垫。十七岁的九莉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挣扎。(《爱憎表》也写到这段,写法不同)。

 

《小团圆》有些情节和《易经》不同。例如九莉洗澡,蕊秋冲进浴室从香港改到了上海,是审视九莉和燕山的关系。回上海的蕊秋第一次对九莉哭诉,在《易经》里是放在八百元事件后详写,现在放到冲进浴室之后。然后写道:”时间一分一秒在过去。从前的事凝成了化石,把她们冻结在里面。九莉可以觉得那灰白色大石头的筋脉,闻得见它粉笔灰的气息“。仿佛她和母亲的关系封冻在了永远的青春期。另一方面九莉十五、六岁就看完萧伯纳所有的剧本自序,又比较早熟。母亲的神经质,母亲在浅水湾引领九莉理解“性”,九莉母亲节给蕊秋买芍药花的亲情尴尬,这些都发生在青春期。也是成长的代价。就像九莉学钢琴,体现了青春期成长的矛盾与尴尬,白俄女教师和校方的老处女钱小姐冲突的手法令她无所适从。这样她只有爱死去的祖辈,因为不会教训她,“她爱他们。他们不干涉她,只静静的躺在她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说明九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大和成熟。

 

小说里常常写到和蕊秋交流的时候,“浴室”这个本应亲密或私密的空间却不断被侵扰,为什么总在浴室这个空间呢?尤其有一次母亲、楚娣、碧桃和九莉都在浴室流泪——因为没有能够正常沟通交流的场所,表现了人物的窘境。又如通过绪哥哥去浴室洗澡,状写几个人的心理和情感私密碰撞的空间。同样,也是在浴室里,蕊秋卫护九莉的身材,九莉第一次听见母亲这口吻露出的喜色,却只能让人觉得更可怜。

 

姑姑的形象在蕊秋嘴里也大毁:姑姑楚娣因为和绪哥哥的不伦之恋身败名裂,少女时就贪财,把嫂子的钱用光了,男朋友除了绪哥哥,还有办公室的焦利,以及德国人夏赫徳,姑姑也因为感情而恼怒。为钱、为情所不堪。所谓贵族之家神圣的面纱下有多少痛苦和不堪。看不起钱的蕊秋被钱困住,还是看不起钱,很清高。

蕊秋最终被气走,去了马来亚。

 

小说最后写到九莉不要孩子,怕孩子报复她对母亲的态度。“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是九莉没有经历过的阶段,因此她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对母亲认同,心理的日趋瓦解使她没法同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唠叨个没完的母亲,也不再着迷于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认同心理的崩塌,让九莉终于摆脱了以往对母亲的盲从姿态,开始用客观冷淡的目光审视母亲身上那些从前被自己忽略的缺陷与弱点,九莉也仿佛被自己从前所认同的对象疏离乃至遗弃,她的身边就像有一层冰的躯壳把自己包裹着,但是她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渴求母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鱼儿真多呀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感同身受,张爱玲的作品揭示是我们不了解的自己,确实会让有些读者感到不适,但这就是一寸寸活的人生。

    闲临牗 回复 @鱼儿真多呀: 一寸寸地活,真是贴切

  • 闲临牗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绝不止于爱,尤其子女成人成家之后,哪有什么永远的青春期,不过是最终彼此独立的生命个体

  • 低低耳语

    蕊秋的古董到死都没卖完,为啥会沦落到买自己给女儿看病……

  • leena智慧

    张爱玲的父亲的糜烂腐朽的生活,使童年张爱玲对异性产生错觉。所以,在遇到胡兰成后,义无反顾再进去。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其实,她有机会和桑狐结合。但在,舆论压力下与自尊心驱使下。最终离开也是遗憾终身

  • 幻世浮生Minimalist

    养儿方知父母错

    1862112mqdc 回复 @幻世浮生Minimalist: 养儿方知父母恩

  • 水木湛清华_ip

    感觉老师的解读把小团圆的团圆给解出来了

  • leena智慧

    张爱玲的心理敏感 怪癖大都源于母亲的斥责。她一直要小心翼翼一直想要得到认同

  • 我是酒窝呀

    看张爱玲写的散文《造人》,对于生育的观点非常震撼。

  • 鸿雁在云2018

    ❤️

  • 一个人醉醉

    真是应了那句话:喜欢一个人他什么都是好的!不喜欢一个人他哪儿哪儿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