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作为自传体小说的艺术和骗术(2)
艺术之三:凝练简洁
思考和议论性的文字少了(《易经》中有大量的思考和议论),延伸性的对话减少了,改变了之前渲染夸张的写法,如九莉和比比看到怀孕的剑妮和魏先生的反应,比《易经》中的琵琶和比比看到怀孕的莲叶和童先生更加凝练克制。《易经》(第十九章)中双方告别后,比比激动地和琵琶有一段议论的对话,在《小团圆》则改为:“他们一走,比比就鼓起腮帮子像含着一口水似的,忍笑与九莉四目相视,二人都一语不发。”留学生和表姐在家中追跑段落也非常简洁。又如九莉动身到香港去之前,表大爷死去,消息不能告诉表大妈的强烈冲动表达得也很凝练。蕊秋对楚娣和九莉爆发的神经质都淡化了。显示了晚期风格的成熟。
艺术之四:生动折射
“女佣与陪嫁的丫头碧桃都挤在房门口站着,满面笑容,但是黯淡的灯光下,大家的脸上都有一团黑气。”黯淡灯光和黑气折射出母亲回国后,众人内心的压力。
“盛家一向给韩妈十块,因为是老太太手里的人。现在减成五块,韩妈仍旧十分巴结,在饭桌前回话,总是从心深处叫声「太太!」感情滂礴的声气。她「老缩」了,矮墩墩站在那里,面容也有变狮子脸的趋势,像只大狗蹲坐着仰望着翠华,眼神很紧张,因为耳朵有点聋,彷佛以为能靠眼睛来补救。”用生动的形象折射出老太太手里照顾了三代的女佣韩妈在新主人翠华面前的紧张,非常生动。
“十一月稀薄的阳光(形态)从玻璃门射进来(动态),不够深入(状态),飞絮一样(拟态)迷濛。”阳光如飞絮这样的简单拟态多层次描绘,折射此后与邵之雍恩爱恩绝之所,“新收回的客室L形,很长。”
艺术之五:平淡而近自然
三姑楚娣和九莉有关韩妈的对话:
但是她有一次向九莉说:「我在想,韩妈也是看我们长大的,怎么她对我们就不像对你一样。」
九莉想不出话来说,笑道:「也许因为她老了。像人家疼儿子总不及疼孙子。」
这段平淡而近自然,淳厚人性,在《易经》中却传达了琵琶觉得珊瑚嘲笑何干的不满。
九莉在阴暗的大房间里躺着看书,只有百叶窗上一抹阳光。她有许多发财的梦想,要救九林韩妈出去。听见隔壁洗衣间的水泥池子里,搓衣板格噔格噔撞着木盆的声音,韩妈在洗被单帐子。(对韩妈洗衣,只叙述,不延申,晚年的《爱憎表》有一段写道何干”头发雪白还要洗被单,我放月假回来,听见隔壁装着水龙头的小房间里洗衣板在木盆中咯噔咯噔地响,响一下心里抽痛一下。“晚年视点,又回归人情。三本书的比较)
对韩妈洗衣是张爱玲中年时的视点,心理和叙述都洗净了,如枯枝苍劲。
还有被父亲乃徳和继母翠华家暴的创痛记忆枯淡,童年力量,“这是来自童年深处的一种浑,也是一种定力。”禁闭之事的表达不再那么强烈。
又如表大妈竺大太太见到表大爷微咳的尴尬,传递人际关系的微妙,
艺术之六:含蓄
九莉被禁闭的时候发高热,梦见父亲带她去兜风,车夫开快车,想起阎瑞生王莲英的案子,用这个案件含蓄传递九莉对父亲的恐惧。(这是1920年6月沪上著名的一桩谋财害命案,当年舞女选美的花国大选轰动一时,获胜者之一的王莲英年少多金很张扬,因赌博欠下巨额债务的洋行高级白领阎瑞生,将花国总理第四名的青楼名妓王莲英用汽车兜风的名义,骗至上海郊外,抛尸荒野。(电影《一步之遥》也用这个素材)
性的描写更是采用了含蓄的手法,如岩洞和倒挂的蝙蝠,如撞击的黄泥坛子等。
母亲不在家,喘息的自由,姑侄做包子,知道姑姑为救她被打的白痕,姑姑体恤她,两人像难友。
第四集:作为自传体小说的艺术和骗术(3)
艺术之七:言语和心理的对接
九莉和蕊秋的对话。
九莉笑道:「我不会的。我要把花的钱赚回来,花的这些钱我一定要还二婶的。」装在一只长盒子里,埋在一打深红的玫瑰花下。
前面说的话和后面的心理所想是对接延续的,但言语是明的表达,心理是暗的表达,形成微妙的层次。
这种对接在九莉和之雍的对话中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之雍夸赞九莉和三姑住的地方布置得非常好,但九莉说是母亲和三姑布置的,和她不相干。
他稍稍吃了一惊道:”你喜欢什么样的呢?“
深紫的洞窟,她想。——然后是颜色等描述。
但她没有说出来——她只带笑轻声说了声”跟别的地方都两样。“
他有点担心似的,没问下去。
她觉得了,也有点轻微的反感,下意识的想着”已经预备找房子了?“
这样处理比单纯的心理或对话都丰富。
还有之雍说喜欢结婚,九莉想不离婚怎么结婚的心理等等。
艺术之八:老辣
和老佣人韩妈在静安寺电车站(《雷峰塔》里是在火车站告别)辞行的笔调老辣,“两人都知道是永别了,一滴眼泪也没有”。两人都那么实际,语言老辣残酷却不露声色。又如九莉戴近视眼镜,“驴马戴上了眼罩子,走上了漫漫长途”。表现人生无情的一面。
小说中写到九莉和蕊秋对话说到干乳酪,蕊秋谈起英国留学生活的艰难。「吃的反正就是干奶酪──」
(九莉笑道:「我喜欢吃奶酪。」
「那东西多吃最不消化了。」)
母亲说话的破折号下面九莉和母亲的话为什么用括号,因为牛头不对马嘴,说明母亲和女儿心思各异,女儿只求远走高飞能够脱身。
艺术之九:隐喻象征
反复出现了好几次的木雕鸟带有强烈的隐喻象征,第一次出现是在之雍和九莉拥抱的时候,既隐喻“性”的欲望,也象征他者审视的眼光:“他们在沙发上拥抱着,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对掩着的黄褐色双扉与墙平齐,上面又没有门楣之类,怎么有空地可以站一只尺来高的鸟?但是她背对着门也知道它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画在墙上的。雕刻得非常原始,也没加油漆,是远祖祀奉的偶像?它在看着她。她随时可以站起来走开。”
艺术之十:视角置换
张爱玲喜欢用电影手法,但是《小团圆》采用的电影手法和早期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金锁记》等小说里的不同,后期张爱玲更喜欢采用电影中的镜头来回摇动完成视角置换,例如写邵之雍和九莉半夜在无人的马路上:”广阔的沥青马路像是倒了过来,人在蒙着星尘的青黑色天空上走。“具有镜头倒转的美感,体现夜色之静和马路之宽。
又如描写抗战胜利大游行时竖起来的南京路场景,呈现变形对视觉的冲击,因为九莉是和所有人的方向逆行的:“她向三大公司跑马厅挤过去,整个的南京路是苍黑的万头攒动,一条马路弯弯的直竖起来,矗立在黄昏的天空里,蝇头蠕蠕动着”。
在散文《重返边城》里也同样采用了这种视角置换,如描写成长的小树像喷泉一样从高往下落表现今昔不同,像摄影机一样来回摇动,用静止变活物、物物转换表现心理空间的变化,这些手法在《小团圆》里都发挥到极致。
韩妈多么可怜,有什么好笑的
听友502894594 回复 @1861823lekf: 对呀,万燕居然看得笑了,听着憎恶。可以看出20感情的细腻,能站在苦情人的角度共情。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不应该是酸楚吗? 希望解读作品写作时作者的年岁和作者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境况等,而不是对作品本身说长道短
不止没笑,还觉得韩妈很可怜,年纪这么大了,面临被辞退的生存危机,随时像大狗一样警醒
韩妈那里我也没笑,好难过,张爱玲也不是要引人笑的
这个专辑真好,谢谢主播和万燕老师
谢谢万燕老师的解析,应该会再遇小团圆,再遇张爱玲
拿《爱憎表》与《小团圆》(雷峰塔、易经…)对照看,就是此题“自传体小说的艺术与骗术”的最现实文本证明。毕竟散文这一题材就是作者堂而皇之“坦荡荡的自述”,读者可以“理直气壮”的视其为真实素材
所谓散文版小团圆是不是就是未完的爱憎表?
武俏君 回复 @闲临牗: 是两篇,不是同一。都未完稿。爱憎表本打算附于对照记作为后记(见90年与宋家书信)。90初已说改写小团圆散文,90年8月才说“预备再写一段后记”10月说“现在先写一篇<填过一张爱憎表>”
万燕老师的声音真年轻
觉得万燕对张爱玲的解析比张自己的好多作品都精彩。但是如果没有解析读完便看不到作者高妙到底是作者的问题还是读者的问题呢?小说难道不就是让人看的吗?如果根本就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算不算一种失败?固然理解有深有浅,可是解读者又如何保证自己的解读便是作者的意思?也许有些解读连作者都未曾想到过也未可知。很感谢万燕的解读,有些文没有想听,仅下了解析来听
有欣艺工作室 回复 @棉茵陈: 万老师的解读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