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公里英雄聚 - 上》历史的记忆

《三万公里英雄聚 - 上》历史的记忆

00:00
17:30

历 史 的 记 忆


IMG_0930 (640x427)

7月9日

   晨,微曦,公路前方,隐隐一层白雾,有载重车从雾隙中穿出。太阳出来,第一缕阳光射上一个巨型车轮构成的异型广告,四野一片金黄。

停车,持相机追逐,阳光爬上路边的木房,涂抹着安详。几株盆花绽开,向日葵迎光怒放。小湖薄雾,时隐时现的荷花,说不尽的寂寞。

一夜的困顿、烦躁,被这光、这雾驱逐得干干净净,夏季的清晨美的“冒泡”,真是无法消受的西伯利亚。

前方科麦诺沃,曾是刘开宇伤心的地方。

他告诉我,16年前经过这里,那时俄罗斯刚开始改革,物价飞涨。但俄罗斯人道,对学生照顾。那时一张从海参崴到莫斯科的机票合人民币4000元,拿学生证才800元,省4/5。刘开宇当时32岁,认识一个俄罗斯大学教师,帮助办了一个学生证,省老钱了,俄罗斯也是人情社会。那是冬天,坐飞机路过这里,飞机坏了,走不了,困了两天,没地方住,航空公司不管,找到在这施工的中国工地帮厨,享受厨师待遇。那时机场破,刮着大风从工地到机场,撒泡尿,裤子没提就冻上了,记忆深刻。后来好容易回到莫斯科。不过在莫斯科没白呆,书没读好,读出个俄罗斯老婆。

继续前行,农田增加。看得出来,这一带比较富裕。

CIMG7016 (640x329)

蓝色加油站

一路和刘开宇、谭飞腾讨论俄罗斯改革。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举世关注,特别对至今仍为社会主义,也在寻求制度改革的中国。

应该看到休克疗法并非最佳方案,但在面临全面社会危机,民众渴求彻底打破旧制度时,休克疗法也是无奈的选择,有民意基础。这也是在改革后造成2900倍的通胀,百姓并没动乱的真正原因。“休克疗法”一定意义是不得不为的事情。

休克疗法改革核心,是把原苏联的国有财产,通过“私有化债券”分给大众,一次完成私有化,从而确立私有制,确立市场经济制度。当然改革的原因、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都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无法赘述。

我个人以为,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整体是失败的,没有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私有者阶层的目的。反而造成恶性通胀,两极分化,寡头崛起。但也要看到,休克疗法短期完成,对社会生产力破坏不大。而且,放开物价管制,确立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制度。为随后的改革清理了基础。俄罗斯近期经济有所发展,和休克疗法的作用分不开。休克疗法究竟利大还是弊大目前还很难说。在东欧其他小国,像捷克、波兰、匈牙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较起来中国是所谓的渐进改革,而且是先经济,后政治,先政策调,后制度改,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在看来问题也不少。权力经济泛滥,加快了两极分化,腐败严重,社会道德堕落,社会福利缺口大,很多问题的解决是挪到了后面。长远看,孰优孰劣还很难说。

我以为最有发言权的是刘开宇,他毕竟是俄罗斯女婿,就生活在俄罗斯。他说,俄罗斯百姓对通胀和两极分化已经麻木,现在虽然困难,但多数人日子过得不错。社会福利好:住房人均18平米以下部分不要钱,看病不要钱,教育不要钱,失业有救济,还有诸多的补助措施,只要不懒惰,不酗酒,认真干活都能生活得不错,没有危机感。中国很好,但我愿意生活在俄罗斯。

CIMG7017 (640x480)

路边的午餐

中午打尖,弟兄们集体商议,前期行程还得加速。因为我们的俄罗斯签证是三个月两次往返,也就是最迟9月27日要离开俄罗斯。而前程还有太多的国家,一路也很难说不出问题。要争取主动,把时间留在最后。

意见一致,加快速度,下午4点走进新西伯利亚市区。加油,遇见怪事。

加油站,大大的广告,没人,寻找,一个铁盒子一样的小屋,双层的防暴玻璃,(老许说的)坐着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对着一部麦克风说话,有一个金属匣子可以抽入推出,那是付钱、找钱的。此种阵势我曾在美国见过,没想到外销到了俄罗斯。

开宇说,加油站现金多,被抢劫的风险大,这是预防措施。拍一张照片“立此存照”。好笑,看来美国人,俄国人智商都差不多。

进城,天热了,又到了32度。

新西伯利亚,城如其名。首先可以明显感到是一个正在更新的城市。其次,这里是西伯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大的城市,拥有150万人口。难得还是俄罗斯的地理中心。

我们通过刘开宇的朋友在中心区定的旅馆。一进城区,城市病来了,堵车。自走进俄罗斯遇到很多困难,唯独没有碰到堵车。

150万人,在中国实在不算什么,连个省城的规模都不够,可在这里已经堵得一塌糊涂。满身热汗,拐来绕去好容易到了旅店又没法停车。又是一通折腾,6点,整整两个小时才算搞定。

市中心,不错的装修, 1900卢布一张床(合人民币400元),三星级酒店,有说法了,可服务没法说。

CIMG7042 (557x640)

俄罗斯正中地标

首先是没电梯,这也没什么,四层楼也没什么了不起。问题是有服务员,而且一直跟到四楼给你指路,但面对一群蓬头垢面的老人,还是外宾,却绝不动手,倒还知道说话指点。“君子动口不动手”,真是到了君子国了。其次,很大的房间,一角有个洗手盆。其实稍事改造,就可以做出个洗浴间,既可提高服务,也可多挣钱。门钥匙还是上世纪后期就不用的有些古典的,转动的铜钥匙。这些问题一眼就看得出来,而且改革很容易。可为什么不做呢?

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想起昨天被蚊子撵得团团转,还是念佛吧。“苏联”在这里依然。

果然“依然”,走出酒店,对面是“列宁广场”。正中一尊叉腰昂首的列宁雕塑。稍后两组塑像,一组是工农,工人男,穿工装裤,手持火炬,农民女,穿长裙,手持麦穗。我总感觉像在哪里见过,也许是中国新闻电影的片头。另一组,士兵形象,不是海陆空,而是十月革命时期的红军战士。塑像背后林荫大道,正对人民大剧院。

好熟悉的城市结构。

苏联解体22年,新生的俄罗斯政权并未对以往清算。广场还在,“列宁”还在,保护得很好,清理得干干净净,只是列宁的雕像下,坐满东张西望,神色漠然的青年,有孩子围着雕塑滑板。

不知什么原因,已是黄昏,这里却有大批浓妆艳抹,服饰艳丽,自弹自唱,轻歌艳舞的青年。看看不像是百姓的自发行为,更不像广场舞,太过专业,而且有录像队伍追随。

俄罗斯民族多,100多个,而且都是有自己独立语言、独立历史、独立文化的货真价实的独立民族。苏联时期,意识形态加国家机器把大家捆绑在一起。苏联解体,意识形态崩溃,独立民族文化彰显,人民有了活气。这里也许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庆典,录像也许是民间电视台所为。

已是晚上9点,太阳悬挂在西天,仍天光大亮。广场周边有歌手唱歌,小贩摆摊,车来人往,热火朝天。从这里向东不远,道路中间一片花坛,矗立着一座小教堂,塔形、金顶、素淡。别看不起眼,却为它把城市公路分开两边。为何?因为这里是俄罗斯的地理中心,新西伯利亚城市建设的起点。

我在广场游览,捕捉到这样一个镜头:威风凛凛手持武器的红军像前,一个年轻的母亲伸开双臂,满脸青春,迎着自己的宝宝,宝宝伸着双手投向母亲,好温馨的场面。红军已不是意识形态的象征,成了历史的记忆,城市艺术的展览。

CIMG7071 (640x479)

列宁广场

 

 

 

 

识形态的象征,成了历史的记忆,城市艺术的展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