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公里英雄聚》秋 明

《三万公里英雄聚》秋 明

00:00
17:33

秋 明


CIMG7409 (640x292)

7月13日

晨,天雨,淡云低罩。8点半出发,还有百十公里,前面是秋明。

我知道秋明是在文革中,那时参考消息报道,苏联乌拉尔地区发现大油田,我记住了秋明。

2009年夏季到黑龙江漠河游历,途经黑河市,看到那里正在黑龙江上安装输油管道。打听,原来是中石油接通俄罗斯西伯利亚输油管,从黑河直达大庆,利用大庆的炼油设备炼油。我因此知道西伯利亚石油的输入,知道管线的那头是秋明。

秋明油田大,来时查过,已发现可开采储量就超过60亿吨,位列世界十大油田之一。秋明的石油对中国、韩国、日本出口,是俄罗斯远东能源基地,每年为俄罗斯获取大量宝贵的外汇。

真走进秋明市区,完全看不见石油。城不大,网络报道50万人口。但比起一路其它西伯利亚城市更新,市中心高楼林立,马路开阔,树木葱茏,鲜花寂寞,静静地雨幕中,行人稀落。走进共和国大街广场,居然有鸥鸟飞翔,不知来自哪条大河。

循着鸥鸟走去,一尊花坛簇拥的巨大火炬。火炬后方,36块五米见方的汉白玉石碑,围出一片偌大的广场。广场正面三座门框形石碑,悬着三口铜钟。红砖墙背景,一尊青年男女哀悼的雕像,摆放着鲜花、花篮,显然是刚刚敬献,生机勃勃。鲜花前一束燃烧跳动的长明火。

细看,门框形石碑有刻文,不知所云。但1941—1945的字样清晰,可知为二战纪念碑。那些长方形汉白玉石碑,上面有刻字,明显是一行一行的人名,那是对二战英雄的纪录。

我们一路走来,在赤塔、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甚至一些不名的村落,都能看到二战纪念碑。比较起来,中国只有北京,南京有数的纪念场地。而且很多还是近年修建。对那场战争,多数中国人已然淡忘。不像这里,百姓随时自觉、自发的祭奠。

CIMG7347 (640x244)

二战纪念广场

俄罗斯有记忆,因为到处都在提醒。孩子们自走入学校就会参加各种纪念活动,那场战争至今活在人们的心里。那是2680万人的死亡,3300万人的受伤,总计6000万人口的巨大创伤。占苏联1/4人口还多,而且大多数是男性青年。

鲜血的记忆怎能遗忘?

比较起来,这座陵园建在市中心广场,规模更大,建筑更多,保护也更好,不知这里二战期间是否发生过大的战役,我印象乌拉尔地区是大后方。

70年了,火炬依然燃烧,雄碑依然耸立,完整、良好的为民主俄罗斯继承。俄罗斯人民没有因为国家政体的更换而忘记英雄。

秋明一座因石油而名的新兴城市,我看到的却是百姓对历史的记忆,对前辈功臣的尊重。

俄罗斯衰落了吗?

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和的近代大国,俄罗斯历经坎坷,几起几落,没有衰落。她的自豪还在,看看那备受呵护,生生不息的长明火。

CIMG7381 (640x354)

12点,告别秋明。一出城,刘开宇又把我们带进一处“中国村落”。

按说这一带已是俄罗斯腹地,据中国已有3000公里,可为什么中国人经营的种植蔬菜的农场反而更多?

走进去问,明白。市场经济,价格闹的。这一带不仅人多、需求大,而且多是石油工人,收入高,蔬菜价格比远东高得多。

一个小伙子,30来岁,辽宁人,被称为“二掌柜”。为何如此称呼?还真有道理。小伙子的叔叔是这里大老板,给他娶了个俄罗斯婶婶,买了上千亩的土地,招徕一群乡亲,多种经营,发了财。眼下,叔叔在国内,虽然婶婶在,可管不了这一群中国乡亲。他说了算,可不就是二掌柜。

小伙子叫李大壮,28岁,高中没毕业就来了,已有10年,有居住证,对这里熟悉。告诉我们,这里的政府很挑剔,排斥中国人,不给办居住证,也不给打工签证。这里的大多数乡亲都是以旅游身份来的,黑着猫下来干。这里20年前土地便宜,叔叔买了65墒地,合大约1000多亩,建大棚出租。

CIMG7420 (640x360)

右三是农场主人

这里和两天前我们见到的中国农场经营方式差不多。都是土地出租,现代的租佃关系。

但这里土地出租贵,一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大棚(90米*12米),一年租金在6000元人民币,合900美元左右。比我们两天前见到的农场,同样的大棚租金贵300美元还多。

大壮告诉我,他们现在还有200多个大棚,雇着60多人,管吃住,每月工资4500元左右。主要种黄瓜、西红柿、白菜、圆白菜。搞好了一年总有百万人民币的纯收入,我想,也许多得多。

他想学叔叔,也找个俄罗斯姑娘,自己创业。

我了解了一个小老板,赵仲华,32岁,来这里10年了,自己承包15个大棚,雇了五个人,每年每个大棚有二到三万纯收入,一年收入40万左右。

事实上,这里过去都靠进口蔬菜,大多是从中国进口,贵得多。现在中国人来了,在这里种地,蔬菜便宜得太多了。眼下一斤黄瓜批发价才10卢布,折合人民币不到两元钱一斤,比北京都便宜。

当地政府尝到了好处,现在对中国劳工进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方便了许多。

农场真正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两个“少东家”竟然是我的“学弟、学妹”!真是时代不同了,年年出新奇。北京人大附中开始招外籍中学生,据说学费很高。

CIMG7433 (640x460)

大棚

可这里到老板一定要自己的俄罗斯籍儿女受中国的最好教育,不知花了多少钱,找到人大附中。可据我所知,北京海淀镇人大附中附近的学区房早就涨到10万元一平米,如今又面临了外籍学生的压力。

老板娘“金娜拉”,俄罗斯女人,看上去似有蒙古血统,很东方,年轻时够得上美丽。她是土地法律上的真正主人。她会一些简单的汉语,对我们的到来很高兴,找来一双儿女。

很漂亮的一对孩子,除了眉宇间有一些俄罗斯人特有的英气,非常中国。也难怪,他们都是从6岁就到老家辽宁丹东受教育,如今到了上中学的年龄,在人大附中读书,本就是中国人。问问学校的情况,问问我曾经的老师,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金娜拉家在这里,还有兄弟姐妹,农场的一切涉外关系都由她来打理。她告诉我,土地过去很便宜,中国人来了,土地贵了,这里已经到了50万卢布一亩地,大约合不到10万元人民币。想想她有1000多亩地,也是不小的产业。

14点半告别金娜拉,给我们带了很多大白菜、西红柿、黄瓜。一再说,别客气,自己种的,有的是。

前方,叶卡捷琳堡,285公里距离。

车外,雾菲菲,雨凄凄,桦林虚迷,草滩堆放着刚收割的草箇。阴亮亮的公路抵着天边一线灰绿,好迷人的景色。

          浣溪沙    翻乌拉尔山

冷雨凄迷薄雾飞,桦林浓淡此中徊。轻车隐现载云归。

无边懒散花沉默,一袭随意草箇堆。野旷天低几多灰。

CIMG7393 (640x227)

纪念

17点,浸润了三天的小雨终于停了,天空泛出青蓝。这一带村镇多,路边木栅包围着色彩艳丽的小屋,有醒目的淡绿管线。开宇问:猜猜,是什么?

“天然气管道”。

俄罗斯不愧能源大国,秋明更不愧能源基地。这里油气富足,不仅出口,而且自用,非常便宜。大多村庄都没有计量设施,按人头收费,几乎是白给,而且随意取用。

开宇告知,不仅秋明,就是彼得堡那样的大城市,家家装气表也花不了几个钱,每人每月也就百十来卢布,也就合二、三十元人民币。我听得目瞪口呆,想想,做饭、取暖、洗浴,人们几乎不用考虑能源问题。

开宇说:俄罗斯农村,南方天气温和,会建一些更漂亮的建筑。北方农村,建筑大多是临时性的。春天到秋天人们耕种,住在村里,秋收一结束,马上进城。城里取暖方便也便宜,那是一种福利。

想起我小时在山西太原,那里是中国的能源基地。每到秋天打煤糕,拉来煤末和黄土,按1比1的比例和泥,滩在院子里,要做几千斤煤糕过冬。那还是好的,河北人没煤,只能拉风箱,用秫秸烧炕。

都说山西人干净,河北人赃,其实想想,烧煤和烧柴怎么能一样?天然气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没听说过,难怪,那时苏联就是榜样。

如今市场观念扩大,有了国际分工,自力更生成了过去。

前几天中俄签署了250亿美元的能源供应合同。中国的能源问题正在解决,真不知今后,中国的北方还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这里。

5点,提前住宿,城外的小旅店便宜。

CIMG7620 (640x319)

住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