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丨14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社会主义引入了中国?——十九、二十

历史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丨14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社会主义引入了中国?——十九、二十

00:00
22:05

你好,我是孟庆延,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声音下方的讲义有本期内容提要,你可以点开查看。

在上面两讲中,我们聊了辛亥革命。我们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它哪些地方成功,它遗留了哪些问题?它也开启了哪些新的可能性?简单地说,辛亥革命给整个中国社会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就是我们究竟该继续怎么走?在这个问题的笼罩下,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一讲的核心问题。

我们在这一讲中将讨论辛亥革命之后所出现的特别奇妙的一个社会状况,就是究竟怎么理解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社会主义运动这样的一个接续和它的兴起。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是接续着辛亥之后的乱局而出现的。更具体来说,在辛亥革命之后,整个社会新旧思潮相互迸发,相互冲击,而在新思潮里面也有不同的声音,哪些不同的声音呢?我们把它归结一下,就是启蒙和救亡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里面讲的启蒙指的是个体权力的觉醒,个体意识、个体权利、个人自主性的觉醒,就是我不再是君主的附庸,我也不是宗教的附庸,我是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我是有自由意志的,我可以主宰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有好多可能性,这个都应该是我决定,这叫个体意识的觉醒。

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在讲辛亥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无论是袁世凯的复辟,还是地方上军阀割据的形成,都有一个抹不开的干系,就是帝国主义势力,他们在背后有着自己在华的利益和势力范围的划分,由此中国进入一个现代国家的状态。除了面对社会内部的现代化之外,还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民族和国家?这个就不是个体觉醒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这个叫民族救亡。个体启蒙到民族救亡之间,中国社会在辛亥之后走向了何处?或者说我们是如何从辛亥走到民国,然后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了中国人的救国良方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我们先来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一场个体启蒙,这毫无疑问,它的对象是指向旧伦理及其人格化的代表。旧的那套伦理的人格化代表是什么呢?就是孔子。这不是对孔子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是由孔子和儒家所衍生出来这套封建纲常伦理,其中最被人诟病的是这个家长制、尊卑等级制,认为限制了人的发展。

你会看到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典型的一代人就是在感情生活中追求自主。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简单地说,婚姻和爱情没有关系。婚姻合二性之好,上以继宗庙,下以养后代,男女结成夫妻不是自主选择,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文化运动之后,大量的人开始废除婚约,或者逃婚。除了婚姻之外还有什么?职业。大家要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子承父业几乎是一个很天然的事情。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好多人放着家产不继承,也要自己选择事业。因为他觉得我的职业生活跟我的情感生活是一样的,应该是我来选的,这个就是个体启蒙,它背后所指向的是旧的伦理。

那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在于什么呢?在于它指向旧伦理的这场思想革命,解在信先。这个很重要,因为如果是信在解先,它就不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它无非是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那种盲从。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我先普及文字,所以跟新文化运动相伴随的两个东西特别重要。第一个,白话文运动,它极大地降低了人们阅读和写作的门槛。

与之相伴随的第二个是中国媒体业的第一次黄金时代,因为大家可以读书、看报,认字的门槛儿变低了。民国时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个思想界的争鸣跟报刊杂志业是非常勃兴的,各种各样的刊物上面都有人讲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中的个体经历了一次非常快速的、非常强烈的启蒙,彻底地接受了新的教育,接受了新的书写表达的方式,是一场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什么呢?因为它在真正地改变人的习惯。我不按照过去的方式选择生活伴侣了,我不按照过去的方式选择我的职业了,我甚至不按照过去的方式阅读、写作和表达了。没有哪一种革命比这个层面的革命更厉害。但是新文化运动只是一场个体革命吗?如果一个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一场这样的革命,它就是一个群体启蒙的开始。由此新文化运动就衍生到了五四运动。

某种意义上,五四运动是一次已经觉醒了个体的一次群体性的启蒙,但它和新文化运动不一样,单拿反对孔子来说,五四之前的反对孔子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而五四之后专注于文化批判,专注于封建纲常里面压抑人性的部分,最典型的就是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礼教是吃人的本质。五四之后非常旗帜鲜明地点名孔子之道不适合现代生活,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我们都知道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上帝及其在人间的各种代表,强调理性在每个人的本身,因此孔子凝结为几千年来封建宗法体制的代表。所以胡适将五四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一种与过去决然不同的新态度。它比新文化运动更彻底、更激进地体现在五四时期的时代风气,体现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戏剧和整个社会层面在文学艺术上的百家争鸣。它把冲击旧文化和树立新文化统一起来,它把过去的纯粹的破坏传统和建立新的传统统一起来。因此白话文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贯穿到五四运动里面。

五四运动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这个跟新文化运动有点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是因为在一战中,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签订了一个战败国条约,这个就是著名的巴黎和会,这个事情引爆了国内的爱国学生青年的巨大的反思。这个反思非常重要,经历了巴黎和会的这样的一个以战胜国的身份签订一个战败国的耻辱性条约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从辛亥到五四,过了快十年的时间,个体也启蒙了,皇帝也打倒了,辫子也剪掉了,虽然中间有各种曲折,但总体上我们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已经觉醒了的几万万中国人,为什么变成一个国家和团体的时候,依然在世界上处于被欺负的位置?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群体?我们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我们没有真正地解决独立自主和民族危亡的问题,我们还面对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群学、社会学以及广义上的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兴盛起来,那个是中国社会科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黄金时代。大家注意我说的这几个学科其实都是关于群体的学问,没有一个是关于个人的学问。政治学讲的是权力哪里来?怎么分配,如何执行;经济学讲的是国民经济如何构造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社会学讲的是人类在社会中可以形成哪些类型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所以又被称为群学。法学讲的是这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法则,用一个更大的词叫秩序。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问题,反思所谓的中华民族这个群体如何走向现代。它自然而然地把个体启蒙的问题转化成了民族救亡的问题。所以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史的研究者叫李泽厚先生,他就讲五四时代的主题就是救亡压倒启蒙,如果我们给他做个注解,我更愿意说是个体启蒙转向了民族救亡。所以我们才能理解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之后,整个中国社会所萌发的这些思潮,已经不局限于你个人是什么样的,而是整个青年群体都在思考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同时相伴随的就是一系列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西的文化冲突和论战是第一个层面,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20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场特别重要的争论,这个争论中一个立场叫中国文化本位,另一个立场叫全盘西化。其实这种思想界的争论在戊戌之前就已经有过一些苗头,比如说中体西用之说,所谓中体就是中国文化为本体,西方那些只是工具。

后来到20 世纪初,中西调和的意识开始出现,到后来出现了国粹,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历史时空上这是一个传统跟现在的取舍,在物理空间上,它是中国跟西方的一个融合。这种争论发展到五四的中后期,调和论已经变成一种非常主流的、很有市场的论调。中西之间文化关系问题反映出的也是中国这个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因为从两个旗帜鲜明的本土派和全盘西化派慢慢走向调和,本质上就是一代一代人开始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从左边儿拿一部分和右边儿拿一部分融合起来,而是它长出了新的东西。

跟中西文化冲突相伴随的是五四时期特别重要的两个主题,一个叫德先生,一个叫赛先生,简单地说就是民主与科学。强调以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主义,倾向科学和民主是当时时代的两面大旗。五四之前的先驱者已经为民主和科学成为时代风气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这些思想上的变化、观念上的旗帜上的出现,又伴随着整个现代教育体系的出现,或者说现代教育体系在中国社会中的萌发、落地、发展、壮大,科学是一时间特别重要的名词。

其实到今天,这依然是我们的时代主题,科学与民主都有它的对立面。科学跟什么对立?跟迷信对立,跟蒙昧对立,民主和什么对立?民主的直接对立物并不是专制,在五四时期,民主的直接对立物是礼教。礼教对应的是传统的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代表的所谓的旧思潮跟保守势力。这场争论有什么结果?我觉得不是用一个可见的结果来讲,它一个特别重要的结果其实是开启了民智,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科学,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是有能力,我是有权力的。这个就是democracy,以科学取代宗教,将民主落实到民权。

小结一下,在整个这样的一个思想变动中,如果我们从洋务运动开始看,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面的中体西用,再到后来的自由、平等、博爱,再到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我个人认为在陈旭麓先生这本书里面,通过这个角度非常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在进入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它除了外观上具备的现代国家的雏形,它如何在内里上开始培植现代国家的人的要素。

与之相伴随的是各种各样主义的兴起。1920 年代前后的主义太多了,有杜威的实验主义,有自由主义,有无政府主义,有各种空想乌托邦的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思潮都涌入进来,即便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也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它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也是社会主义中的一种分支。还有工读主义,就是我既要有知识,也要去做实业。还有新村主义,就是很像每一个小的地方,小的村庄,把这个村庄搞好了,这个国家就搞好了,这个就是新村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当时风靡于中国社会中的各种主义中的一支。那五四运动跟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你如果抽象地讲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大同理想,和马克思所讲的一个社会主义是具有亲和性的,是高度契合的。因为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最后是去除了人类之间的各种差别,阶级上的差别,这是马克思最多讲的,就是最后人们是要消灭这个阶级差别的,这个其实暗合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所蕴含的大同的社会理想。

而与之相应的一个问题是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除了思想上的传播之外,还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1917 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在这儿解释一下这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在一个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方面都是劣势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把个体启蒙和民族救亡统一起来?在俄国人之前,我们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或者说适合于我们的成功的案例。因为所谓的效法英美法有一个特别难以逾越的鸿沟,英国也好,美国也好,法国也好,它都是先发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它是比你先起跑的,它已经占据了这个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各种各样的优势的结构性的位置,你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先例可循,俄国人第一次给出了这个。

俄国的十月革命很有意思。大家要注意,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由苏联红军发动的,它是由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力量夺取政权。苏联政权是先有十月革命,后有苏联红军。它体现了觉醒了的民众组成团体、夺取政权、建立新国家的一种独特的路径。在这个意义上,切中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思想迷茫的要害,一亿人怎么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呢?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跟社会主义之间,除了我们前面讲的大同理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连接点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对于群体和社会的诉求,以及对于民族救亡的执着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所以陈先生讲某种意义上它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整个中国社会在近百年近现代史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陈代谢出来的一个历史的结果。

我们再想一下,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各种各样的主义在社会中都实验了,都失败了。对于各种各样的主义的实验和这个失败的反省,也恰恰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社会打下了基础。戊戌变法主要效法的是英国之类的,就是君主立宪的国家。辛亥革命效法的是美国和法国,五四在这个意义上开启了效法俄国,并且把马克思主义落在中国社会根基里面,就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呢?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东西,中国跟俄国社会状况有很多相同之处,有很多不同之处。哪些相同之处?前面我讲过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地域广阔,然后总体上生产技术、生产能力是落后的,工业化程度是比较低的,有很绵延的历史传统。哪些不一样?俄国总体上工业化程度虽然在帝国主义列强中处于比较弱的位置,但相比于中国而言,相比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它的工业化、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队伍要比中国壮大。但当时中国社会中工业化程度非常之低,产业工人非常之少,所以你单纯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是能够完成革命?这是一个问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