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是清代中晚期的时候,在中国社会中所爆发的一场特别重要的社会运动,名字叫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对应着全书的第五章。在这部分里面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去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它是不是和中国历史上所发生过的那些农民起义一样,也是一场简单的农民战争呢?还是说它有别的历史意义或其他的理解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动力?这个动力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在的呢?外在动力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绵延了几千年的这样一个帝国的治理系统,进入现代化进程非常缓慢,其中它能够进入现代化进程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的刺激,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这个东西在费正清那里被称为冲击—— 反应模式。就是说我们的各种反应,各种走上现代化的这种实践,实际上应对了外部入侵的这样一个刺激。我们在这一讲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都离不开太平天国。
1860年代的中国传统社会
那么,如果我们要去讨论太平天国,我们就必须先去看一个问题,就是太平天国发生和持续的那十几年,也就是说从1860 年代开始,中国传统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到了 1860 年代,中国传统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秘密会社非常发达的状态。其实,太平天国只是当时诸多秘密会社中的一个。除了太平天国之外,还有两个大家可能听说过的很有意思的东西,一个叫做白莲教,一个叫做天地会。
那么白莲教的问题,就是白莲教总体上缺乏非常明确的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说是高度抽象主义的。那么天地会则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目标,它有非常鲜明的反清复明的色彩。但大家要注意到,在那个时代,天地会的这种反清复明的色彩,所起到的动员效果其实是比较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知道,清代的这些统治者,他比较主动地汉化,比较主动地学习汉文化,学习农业,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包括继续奉行科举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反清复明,其实并不存在特别强的社会基础。
跟白莲教和天地会都不一样。太平天国背后其实是洪秀全所搞的这个拜上帝教或者叫拜上帝会,跟白莲教缺乏理想主义不同,与天地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也不同。严格来说,洪秀全的这个拜上帝会,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政治目标,相反,它有比较明确的宗教上的目标,它要建立一个新的宗教状态,或者叫“宗教——社会”的状态。因为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中国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神、鬼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但是这个跟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差别比较大。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方的宗教,或者说包括佛教等在内的各种宗教,本质上都是以一个在人间所看不见的天国和彼岸世界为旨归的。比如说中国人很难理解一句话,叫我生来带有原罪,就是我这辈子刚生下来,我还什么事都没干,为什么我有原罪呢?但我们会看到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总体上都是一个救赎和赎罪式的逻辑,它是以一个看不见的彼岸世界,来去规定你此生应该干什么,这个东西叫教义。中国人并不太具有这样的宗教体验。因此,类似于天主教和基督教这样的宗教,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得并不广泛,特别是在清代。
那么洪秀全是如何把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这个基本的关于上帝的信仰,转化成一个拜上帝教,进而转化成一个社会大众都可以理解的语言呢?他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他把宗教戒律变成了天条,某种意义上,普通老百姓哪怕他不怎么认字,他只要听过各种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神话故事,他就知道,天条是最高的要求,对吧?神仙是不能够触犯天条的,天条不仅是这个意义上的,对于天上的神仙和官僚系统的规约,更代表着某种人间秩序的根本法则。
他把宗教戒律转化为天条,把复杂的宗教教义,变成了老百姓可以明白的日常语言,他让乌合之众有纪律,他用慈悲给人抚慰。同时又用天父天兄的独裁,来收束这些小农本身所具有的散漫。这样一来,太平天国运动就和白莲教也好、和天地会也好,都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它的基础逻辑,是把这个宗教教义和农民的朴素的理想,和关于大同美好世界的这种桃花源的世界的这种诉求,联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天国运动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和大同世界的理想,迅速地在基层社会中蔓延开来。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性
我们总结一下,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一场非常简单的农民起义,它不能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农民起义,也不能和跟它同时代的那些秘密会社直接画上等号,它有着自己非常强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体现在三个层面,总结来说,就是:第一,宗教层面的一神论。一神论是排他性的,一神论是唯一的。第二,社会层面的乌托邦。它对于参与其中的这些教众提供了一个美好世界的图景和愿景。第三,经济层面的均贫富。经济层面的均贫富和社会层面的乌托邦,共享着同一的逻辑。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洪秀全有什么样的基本的思想。第一个,拜上帝,他通过拜上帝来试图去实现改朝换代的政治目标,这个是前人所未有的。因为就像陈胜、吴广讲的,彼可取而代之。什么意思呢?凭什么只有你可以做皇帝?我也可以。大家注意到没有,他只是把皇帝换了个人,就是不是只有你可以当,我也可以当。这个和太平天国里面讲的假托上帝的教义来去改朝换代,其实是不同的逻辑。
那么第二个,其实太平天国运动承袭并且进一步发扬了自天地会以来的反清意识。我们刚才说过,天地会一直就有,但天地会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在清朝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因此他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反对清王朝统治者,并且竖起了这个大旗,把它和宗教的教义,甚至和天的这个神意连在一起,就具有了极强的动员效果。
那么第三个,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个异教和中国社会的结合,就是外来的这个宗教,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和否定过去传统儒家的东西,它融入了很多儒家的色彩在里面。它在观念上强烈地去反对孔孟和儒家,但是它在现实中又经常会借用一些儒家的基本逻辑,包括儒家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同社会的那种乌托邦的色彩跟理想。
最后就是经济层面的均贫富。陈先生就指出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就是今天的南京之后,体现出了偏安一隅的基本逻辑,也没有真正地要从彻底的意义上去改造这个社会,所以太平天国很快就陷入了内部的宫斗和浮华的奢靡的享受。同时,《天朝田亩制度》虽然颁布了,也曾经试图执行过,但这本质上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状态,它也没有办法真正在一个由具体的人的社会里面所落实下来。
经济层面的均贫富和社会层面的乌托邦对于太平天国有什么意义?这既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独特性,某种意义上又表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可持续性。为什么?因为任何一场运动推演开来,都需要强力的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同时,太平天国运动还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不同人对于这个社会的不同判断。它的直接对手就是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而曾国藩跟湘军所代表的是传统清王朝里面所最常见的一个社会集团,叫地主与儒生集团。他不只是地主,这些人还都试图考取功名,通过科举的方式进入到政治系统内。
那么洪秀全本人具有一定的反叛和革新思想,但是太平天国中真正具有更先进的革命思想的人,其实是后来的洪仁玕。洪仁玕写出了一篇最重要的、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有位置的文献,叫《资政新篇》。某种意义上,可以把《资政新篇》看作是洪仁玕所代表的某种类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纲领。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里面,它不只讨论了政治架构的问题,还讨论了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发展贸易,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构造一个新社会。只不过,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没有来得及推行,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就已经归于尾声或陷入了颓势。
以上是我们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到底该如何理解。陈先生在书中比较明确地讨论了这一点。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不同于历次的农民起义,它有着比历次农民起义更新的、更高的、更不一样的理想跟操作方式,但它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局限性和空想性。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内因和外因
那么我们还有第二个问题需要去回应,我简单地来说一下,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这个问题最早其实是费正清这批研究中国的美国人所提出来的,他们讲冲击——反应模式。那同样是研究中国的美国人,有一个人叫孔飞力,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其实这本书是应该和陈先生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起来看的。在这本书里面,孔飞力说,都说 1840 是历史上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其实可能 1865 才是。为什么孔飞力会说 1865 是呢?其实在陈先生这本书里面也讨论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用这样的修辞,核心就是太平天国。
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所镇压的,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是,本来轮不到曾国藩带着湘军去镇压,因为它闹得太大了,必须派出当时清代的正式的军队,就是八旗兵,但是清代的正式的军队战力颓废,腐朽衰败,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此开始允许曾国藩这样一个汉人士大夫通过练地方武装,就是地方团练的方式来去组建湘军。
大家注意,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满汉之别一直在清王朝统治中存在,它比较忌惮汉人掌兵,但正式的兵已经镇压不了了。曾国藩起来带的湘军,虽然也打过多很多败仗,但最终的结果上看,他战胜了太平天国。它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后果,或者叫历史效果,我们也可以叫非意图后果。
我们都知道,当太平天国被战胜之后,湘军以及湘军的那些将领都获得了褒奖。我们看清代中后期很多的名臣,都是湘军系统出来的。那么更重要的事情是,湘军开了一个先例,在清代历史上,终于允许汉人兴办地方武装,来补充正式军力的不足,由此,团练就从非正式的民间自卫武装的这么一个制度,变成了国家的正式制度的一部分。
有了湘军就有了淮军,有了淮军,就有了后来我们知道的民国时期的各种各样的北洋军阀,什么直系、奉系,这个过程叫做地方军事化,这个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都是一个无兵的社会,或者说并不鼓励你当兵。因为在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中,每个乡村社会里面都有自己的精英或者叫话事人,这些人被称为士绅。他是乡村社会中最懂仁义礼智信,最能够把儒家纲常伦理化为实践和实务的人。但是当盗匪四起,秘密会社开始竞相起来,像太平天国这样假托拜上帝教的这样一个农民运动起来之后,传统的一些仁义礼智信越来越受到冲击。
为什么?地方上,正式军队不能够保卫我们,那我只有靠地方武装来护卫本村、本族或一个乡镇的利益。那谁能来办地方武装呢?乡绅就不好使了,办地方武装必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财富,你得有钱,一个是军事技能。由此,晚清自团练制度成为正式制度之后,地方精英越来越由这些受过军事训练或者有很多财富基础的人来充当。它改变了这个中国社会中的基础的运行逻辑,就是那个儒家的无兵的,讲仁义理智信的逻辑,而变成了讲利,就是interest,讲力,power 。这样的人上来刚好是清末,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那些受过武备学堂训练、受过商业训练的人,成为了社会运转的枢纽环节。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一系列非意图后果。所以孔飞力才会讲,说如果你从内部视角来看,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有它内部的动因,不只是受到了外部帝国主义的入侵,它有非常强的内在的结构性的变化。
最后一个,产生的动因,由于团练制度跟地方军事化和地方商业领袖成为政治的基层运转的枢纽,某种意义上,也由于淮军、湘军这样的地方军事集团不断地涌现,客观上削弱和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它实质上构成了削弱中央集权统治的这样一个离心力。
那么在这一讲中,我们通过对陈先生在这本书中关于太平天国的讨论,并且结合了其他一些经典文献关于太平天国的论述,我们回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它和历代的农民战争有什么不一样。第二个,我们如何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所产生的一系列非意图后果,去理解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方式、动因。我们会看到,它不只有外因,它有非常强的内在的社会结构性变化。
如果你还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我们一起参与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