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30: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内务府到底是什么存在?权力大到超出想象

雍正30: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内务府到底是什么存在?权力大到超出想象

00:00
11:46

在讲曹雪芹家族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多次提到内务府包衣这个概念。可能有听众对于内务府是个什么机构,包衣又是个什么概念,内务府包衣和普通包衣之间又有什么差别,还不是很清楚,那接下来两集,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内务府和内务府包衣。

内务府,全称“总管内务府衙门”,是清朝管理皇室事务的专门机构,相当于皇室的大管家。当然这个管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门,而是一个庞大的组织集团,其成员主要就是上三旗的包衣。清代在入关前就有了内务府的雏形,但入关后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通过各种手段抑制满洲贵族的势力,在宫廷事务的管理方面,也承袭了明朝的太监机构而设立了十三衙门,就是不想让宫廷事务全都掌控在满人手中。但康熙即位后,四位辅臣又恢复了满洲旧制,重新设立内务府。内务府的设立,的确避免了清朝再蹈明朝宦官当权的覆辙,也成为清代内廷管理体制的最大特色。

刚才我们讲了,内务府是一个庞大的组织集团,它下设七司三院,分别是:

广储司:主要负责库藏和出纳,比如皇帝的仓库和各种金银珠宝、宫廷的各种金玉册宝和印章等,都归广储司负责管理。

都虞司:负责管理内务府的武职官员和兵丁,内务府武官的选任升迁、俸饷钱粮、内三旗官兵的操练和军械,还有后妃和皇子公主外出时的扈从、引导等事,都是都虞司的职掌。

掌仪司:负责管理宫廷礼仪。宫内的各种祭祀,像皇帝祭堂子、祭天、皇后祭祀先蚕等,还有内廷的朝贺、筵宴、大婚典礼、皇子和公主的婚嫁礼仪等等,都属于掌仪司的管理范畴。

会计司:是负责管理内务府的庄园、户口、地亩、赋税的机构。

营造司:负责宫廷的修缮和供暖。紫禁城的日常修缮和维护,包括护城河的清理和疏浚、城墙的拔草,以及薪炭的供应等等。

庆丰司:是主管牛羊畜牧事务的机构,京城内外的牛羊圈和各地的牧场都是庆丰司管辖,宫廷之内祭祀礼仪所用的牛羊,以及食用的牛羊都由该司负责供应。

慎刑司:这个司我们之前提到了哈,曹寅在京城就在内务府慎刑司任过职,内务府属下所有人员包括太监的处分、刑讯都由慎刑司负责。

以上是七司,其实每个司下面还有更为复杂的分工,比如广储司下设六库、七作、二房,就是六个仓库,包括皮库、缎库、茶库等,七个作坊,包括银作、铜作、染作、绣作等,二房就是帽房和针线房,所以其构成是庞大而复杂的。时间关系,我们这里只能是给大家做个概括性的介绍。好,七司之后,我们再来看三院:

上驷院:负责管理和放牧皇帝的马匹。皇帝以及后妃出行、打猎,皇子们练习骑马等事,都由上驷院负责供给马匹。

武备院:负责制造和收贮各种武器军械以及宫中的陈设物品。

奉宸院:是负责管理园圃河道的机构。比如景山、三海、钓鱼台,玉泉山、南苑猎场等处的园圃、河道,都由奉宸院负责管理。

以上的七司三院是不是已经让大家觉得很复杂了,但实际上,除了这十个主要机构之外,内务府还有五十多个分支机构。比如,大家熟悉的御茶膳房是负责给皇帝和后妃提供茶饭和办理筵宴的机构,也属于内务府。升平署,是负责宫内演戏奏乐的机构,也属于内务府管理。圆明园、畅春园等京郊的园林也属于内务府管理的范畴。还有管理太监和宫女的机构“敬事房”,也是内务府的分支机构之一。当然,我们前边讲的,负责给宫廷提供绸缎等丝织品的江南三织造,也是内务府的分支机构。榷关和盐政等征收关税的机构,这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清代也由内务府控制。一些重要的榷关,像北京的崇文门榷关、广东的粤海关等,以及我们讲过的两淮盐政,都是内务府司员的专差。

可见,内务府不但负责整个宫廷的运转,还负责宫廷以外皇帝所有产业和相关事务的管理。清代内务府虽然只是一个机构,但其七司三院的设置却是与外朝的机构设置相对应的,比如总管内务府衙门就相当于外朝的内阁,内务府大臣就相当于内阁大学士;广储司相当于户部;都虞司相当于兵部;掌仪司相当于礼部;营造司相当于工部;慎刑司相当于刑部,等等。我们之前讲过,嘉庆朝会典中所记载的内务府职官人数达到5000余人,大致是外朝六部官员总数的两倍。所以,清朝皇帝的内廷机构规模甚至超过了整个外朝。

那么,这么大的一个机构怎么管理呢?刚才我们讲了,内务府首领称“总管内务府大臣”,简称“内务府总管”。不过,内务府总管的级别并不算高,康熙初年仅为三品官,到雍正十三年才调整为正二品,这个品级是低于六部长官的。但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内务府总管向来是由皇帝亲自选任的“特简缺”, 没有固定名额,皇帝欣赏和信任谁,就让他担任内务府总管,想要几个总管就设几个。我们看到的史料经常是同时有五、六位内务府总管。内务府总管必须是旗人。这里的旗人,不仅包括内务府的包衣旗人,也包括外八旗的旗人。就是说,内务府成员虽然以包衣为主,但是其首领却不一定是包衣。有学者统计过,清代所有的内务府总管中,包衣旗人还是不如外八旗大臣多。不过,一旦包衣做到内务府总管的位置,那说明皇帝一定非常欣赏他,往往会让他跳出内务府体系,到六部或者外八旗担任要职,让内务府总管成为包衣仕宦生涯中重要的进身之阶。

清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皇子或者亲王经常出任内务府总管一职。比如康熙曾让皇八子允禩担任内务府总管,乾隆末年让怡亲王永琅(就是康熙朝十三阿哥胤祥的孙子)担任内务府总管。不过,担任内务府总管时间最长的亲王还是康熙的皇十六子允禄,雍正一即位,就特简自己的十六弟允禄为内务府总管,此后一直到乾隆三十二年他病逝才卸任,一共当了45年的内务府总管,应该是清代内务府总管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了。相比而言,他的八哥允禩,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但是他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张明德案——这个咱们之前也讲过哈,被革去贝勒和内务府总管职务,应该是清代任职最短的内务府总管之一了。

清代内务府总管之间一般并没有明确的地位高下之别,除非皇子或者亲王出任总管时,要毫无疑问地班列首位。至于内务府总管的名额,从目前的统计来看,自康熙朝恢复内务府以来,内务府总管少则两三位,多则八九位,很少只有一位总管的时候。那为什么要设立多名总管呢?我觉得这一方面是由于内务府事务繁多,的确不是一两个人能管得过来的。另一方面,就是内务府总管多为兼职,经常在别处,比如六部还有任职,事务繁忙的时候难以两头顾及,有的总管还经常出差,比如年希尧(就是年羹尧的哥哥)担任内务府总管时,多数时间他都不在北京,而是常驻淮安在那边是一边管理关税事务,一边监督景德镇的窑务。所以他这个内务府总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挂名。有时候,皇帝还会把内务府总管作为一种荣誉赏赐给臣子,比如乾隆末年,正白旗包衣出身的李质颖年逾八十、五世同堂,皇帝就赐给他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职衔,以示优容。当然这只是个虚衔,李老先生压根儿不用管理内务府的任何事情。

好,这一集我们就给大家讲了内务府的构成,及其长官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设置和职责,听完之后相信大家对内务府这一清代特殊的内廷机构,及其与皇帝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下一集呢,我们来谈谈构成内务府主体成员——上三旗包衣,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徽风皖韵5

    搬来我的小板凳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