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35: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杜发挥了预想作用吗?

雍正35: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杜发挥了预想作用吗?

00:00
13:14

前几集我们讲了雍正皇帝所施行的比较重要的几项改革,实际上,雍正还有一项对清朝至关重要的改革,就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称为秘建储君制度。这一集,我们就来谈谈雍正皇帝对于储位继承制度的改革。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原王朝施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由正宫皇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皇位,因此有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说法,无论一个皇子有多么贤德能干,只要你不是嫡长子的身份,就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我们前边也讲了,清朝是满人建立的王朝,入关前,满人是没有确定的嫡长继承观念的,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入关后的顺治皇帝,都没有把位子传给嫡长子。当然到了康熙朝,皇帝受儒家观念的影响比较深了,开始有了立嫡的观念和做法,最终事实证明,康熙的做法是失败的,早早选定的太子被他两立两废,不仅搞得父子兄弟关系矛盾重重,也让康熙朝后期的朝政充满了动荡的因素。

而雍正皇帝就是在与兄弟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储位斗争之后,才继承了皇位的,他在登基之后,就对原先的皇位继承制度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雍正认为,汉族王朝一直施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不适合满人的王朝,因此决定正式取消这一制度。那么,接下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皇位继承问题,才能既不引发皇子之间的恶性竞争、又让皇帝将储君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雍正元年八月,雍正皇帝就将群臣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自己的新做法。他表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已经选好了,但是这个人选并不会向外界公布,也就是不再像之前朝代那样公开立储,从自己这一朝开始,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帝说:“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就是说,他已经把自己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写入立储诏书之中,把这个诏书用匣子密封起来,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去过故宫的朋友们应该对这块匾额都有印象,是挂在乾清宫正中的一块匾,上面的正大光明四个字是顺治皇帝的御笔,当然如今的匾额都是复制品了,原品都已经禁不起时间的消磨而损毁了。雍正选择把立储的密旨放在这块匾额后面,是由于这是宫里挂得最高的一块匾额,又在大内禁地,偷看或者偷换谕旨是很难的事情。雍正皇帝这样的做法,就是想告诉大家,他立储的行为虽然是公开的,但储君的人选则是秘密的。当时,四十六岁的雍正皇帝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寿命还是很乐观的,觉得自己经过那么多年的艰苦竞争当上了皇帝,还不在皇位上坐个几十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13年后就龙驭上宾了,所以他说这个匣子一旦放上去,可能就在那里放个几十年了,等我去世之后,你们就拿出匣子,打开诏书,拥立密旨里所写的皇子继承皇位就可以了。

雍正皇帝的这个的创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皇位继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我们这里后续会慢慢给大家讲解,这个改革对于后宫秩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最重嫡庶之别,皇室就更加如此,皇位、爵位的继承,都和嫡庶有着重要的关系,也是宫廷秩序所建构的基础。文学作品之间所描写的后妃之间的争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妃嫔凭借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而对嫡庶尊卑长幼等传统秩序进行的挑战,当然从根本上而言,妃嫔们也是为自己的后代去努力,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以重写嫡庶的历史。但是,雍正皇帝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之后,就正式地切断了皇位继承与嫡庶之间的关系,一个皇子不论他出身如何,母亲是皇后还是低级妃嫔,只要他得到了父亲的喜欢,就有可能被写入秘密立储诏书之中,将来继承皇位。所以,那些原本为儿子而努力争斗的后妃,在这项制度出台之后,似乎就可以停手了,儿子将来是否能当上皇帝,取决于他个人的资质、努力程度以及皇帝的喜好,而跟嫡庶有别的儒家思想没有关系了,跟其母亲的位分高低也没有关系了。大家知道,明朝的后宫斗争是很激烈的,皇帝为了立自己喜欢的妃嫔的儿子为太子,有好几位皇后因此被废,大臣们也卷入阻止皇帝破坏嫡庶秩序的斗争而把君臣关系搞得很僵。但清朝这样的记载就很少了,不但后宫之中宫斗的记载很少,而且秘密立储之后,朝臣是丝毫没有权力也没有办法干预到皇帝对于储君的选择的,这是雍正的这项改革对于宫廷秩序带来的重要影响。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查看史料,就发现,雍正的秘密立储也没有绝对地保密。雍正七年冬,雍正皇帝生了一场大病,之后的健康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到雍正八年五月,他最亲爱的兄弟怡亲王胤祥又去世了,雍正在悲痛之下身体状况更是每日愈下。他一度担心自己大限将至,活不了多少时候了,就开始为后事做一些准备。可能是担心自己制定的秘密立储制度,毕竟还没有真正施行过,万一出现什么意外就不好了,于是在这一年的九月,雍正就把秘密立储的诏书私下拿出来给他最信任的宠臣张廷玉看了。雍正的目的,就是要张廷玉在自己去世后协助新帝顺利登基。不过,这件事情做得非常隐秘,除了雍正和张廷玉之外,再无第三人知晓,如果不是张廷玉后来在自己的年谱中透露了此事,我们应该都不知道雍正向他泄露了秘密立储的内容。不过,密诏泄露的对象还不止张廷玉一人。到了雍正十年,可能是为了表示自己对两位宠臣是一视同仁的,雍正就又把秘密立储诏书拿给鄂尔泰看了,并且告知鄂尔泰,这个秘密“汝二人之外,再无一人知之”。就是只有你、我和张廷玉咱们三个人知道。雍正这个话,不知道张廷玉得知后会有什么感想,不是说好只是咱俩之间的秘密吗,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三个人?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对两位宠臣一视同仁之外,雍正大概也是希望这一满一汉两位宠臣在自己去世之后帮助新君顺利即位。

我们刚才讲了,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是把立储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但是后来为了防止意外,他又写了一道同样的诏书,收藏在内廷,一旦自己去世,要把两份诏书拿出来相对无误,储君才能顺利即位。就是进一步确保了诏书的安全性。而雍正拿给张廷玉和鄂尔泰看的,就是这份收藏内廷的诏书了。

到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驾崩,张廷玉和鄂尔泰就告知诸位王公大臣,大行皇帝还写有一份立储诏书,只有我们两个人看过,收藏在宫中,现在应当把这份诏书也请出来以正大统。但是,总管太监表示,大行皇帝没有告诉过我们这件事,我们也不知道密旨放在哪里。张廷玉说,当日密封的谕旨并不多,你们去找一个外面用黄纸固封、后面写了一个“封”字的,就是这道密旨了。总管太监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很快将密旨找到,张廷玉就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宣读了这份密旨,皇四子弘历就这样得以顺利即位。

此后,秘密立储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虽然中间也曾出现过一些小的波折,但总体而言都执行得比较顺利,这证明雍正的这项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也更为符合清朝皇室的特点。刚才我们说秘密立储制度延续到清朝后期,而不是清末,倒不是这个制度后来出现了问题、执行不下去了,而是清朝皇室的血脉出现了问题。从咸丰朝起,皇帝就只有一个儿子得以存活,所以在立储的问题上秘不秘密,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肯定是传给这个独子啊!而咸丰皇帝以后,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都没有子嗣,不得不在皇族近支中去寻找和过继合适皇位继承人,所以秘密立储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失效了。有人说,清朝的国运和皇帝的子嗣数量是成正比的,当国力兴盛的时候,比如康熙朝,子嗣也繁衍兴旺,后来国运衰落,子嗣也随着稀少甚至没有了,也有一定的道理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