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佛学的中国化

7.1 佛学的中国化

00:00
19:28

佛学的中国化


⼀、知识点


1、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及曹家父子政权,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东晋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2、儒家:


 崇奉 孔子 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宗师 仲尼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 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3、玄奘: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最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的生活原则就是这样一句话:“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儒家对人的生活的种种规范,他们认为这些规范都是人为的、造作的,要回归自由的生命。


2、“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每一条鱼各自游开,,各自去寻找广阔的水域,相忘于江湖——这才是好的生活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现在进入心学思想在佛学中的重启。首先我们要讲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生命的衰落,先秦中国人开始论道,形成了许多哲学的学派,主要是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明家。只要先秦诸子,这是中国思想的第一次高峰,而后进入两汉,西汉、东汉。中国学术思想的主要的特征就是从儒家的经典当中阐发,建立典章制度的依据。精研儒家的经典,从中找到建立明教或礼教的根据,这叫两汉经学。东汉暮年,天下大乱,三国纷争,逐鹿中原,抢夺天下,就进入了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人人自危。中国知识分子曾经相信的儒家学说不能维持中国的社会秩序,所以知识分子对儒家失去了信心,进而进入了道家思想,精研三部道家的经典。


一部叫《周易》,一部是《道德经》,还有一部《庄子》。这三部经典合起来叫“三玄”,这叫魏晋玄学时期。对道家学说的研究,想要做什么?在这乱世中全身避害。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研究道家经典,一方面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来体现道家的思想境界,就形成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魏晋名士。魏晋名士的生命实践展现给我们风流潇洒的人格,




最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的生活原则就是这样一句话:“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儒家对人的生活的种种规范,他们认为这些规范都是人为的、造作的,要回归自由的生命。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一头扎到道家的学说中去,寻求大自然,个人的自在。我们有个成语叫“相濡以沫”,这是儒家精神的形象的比喻。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每一条鱼各自游开,,各自去寻找广阔的水域,相忘于江湖——这才是好的生活




魏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的主流就是这个。想一想,道家学说当然是智慧的一种境界,但是能用道家的思想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他的社会思绪奠定晋升基础吗?不可能。所以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生命衰弱了,每个人寻求个人的自在,全身避害,衰落的文化生命亟待拯救。




中华民族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来自释迦牟尼学说的启发,也就得到佛学的启发。中国人本有智慧,儒家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智慧,现在又得了来自古印度佛陀的智慧的启发,这样中国思想发展就进入了隋唐时期。佛经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就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经来了,中国的文人在越多佛经想要翻译它的时候,遇到巨大的困难。佛经中有许多的用范文的单词所表达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汉语中找不到现成的词来表达,这表明什么呢?中国思想缺这一块的,你从语言当中就能发现,如果来自另外一个民族的智慧的经典,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无法去表达它,这只能说明这个民族当时思想中真是缺这一块,那你就不能硬一把,不能牵强附会怎么办?凡是梵文的单词所表达的观念无法用汉语的单词来表达,我们只能用音来译,找汉字的那个发音跟梵文单词的发音接近,这叫音译。




现在我们佛经中还能看到好多音译的词,比如说波罗米多摩,后三妹就是马迪,现在一声三妹、莫纳斯、阿拉叶斯等等,这些都是音译。但是我们毕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两汉之际一直到隋唐,好几个世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翻译、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终于做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做到让佛经说汉语。




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翻译家,玄奘翻译了多少佛经?在佛经的翻译中,翻译的过程当中也就逐渐展开了。佛学的中国话,一个意图的思想学说传入另外一个民族那里,它就发生一个过程,就是如何跟那个民族原来的思想逐渐融合起来。在中国那叫佛学,要融入中国思想这个笼络的过程就叫中国化。所以我们这一讲的第二点就是讲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话。佛教有许多宗派,小乘佛教我们不去说它,那么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都传入中国。天坛中、华岩中、禅中、净土中,这是四大中派了。




另外还有律中,就戒律的律首,戒律的那个修行的方法叫律中密中,那个秘密的秘密中,律中、密中、三论中,一、二、三的三论就是理论的论,也有这个中派被称为三论宗。还有威慑中,又从法相中,比方说旋状的佛学思想就在威慑中立的。这又是四大派,律中、密中、三论中、威势中,加起来八大中牌。




这八大宗派前面四大派是中国话、天坛中、中国话、净土宗、中国话、华言中、中国话、禅中、中国话,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佛教,已经并不是原本的佛陀的思想了,是中国化了的,所以叫中国的佛教。后面四大派只是传入了中国,没有经过中国化,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在中国的佛教有这个区分,大乘佛教八大派当中有四大派,中国话,这都在隋唐时期展开,其中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就是产州。中国化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到了后来,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佛教就是禅宗,禅宗就是佛教,佛教和禅宗差不多成了同义语,可见禅宗是中国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大成宗派。中国化有两个标志,比方说我们现在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做到了没有?有两个标志,第一,让马克思说汉语,这一点基本做到了。我们看马恩全解,几十卷都翻译成中文,这一点基本做到。我们用汉语来说马克思的学说,假如你老是用德语说马克思学说,他跟中国人没关系。




中国话的第一点就是这样,中国话的第二条渗落每个老百姓的内心深处,佛教的思想深入中国老百姓的内心深处。那么佛教中国话主要标志就是会能、 株慧能做成了这件事。他是文盲,不识字,但他言说传中,因为他本人就是普通民众的一员,甚至是文盲,通过六祖慧能,禅宗的思想深入人心,叫中国化。那么现在马克思主义说汉语当然做成了,基本做到。有的说的不一不合适,是吧?但基本做到。但第二方面,马克思的学说是否深入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假如生落了,中国化完成了,我们现在中国人可以阅读大量的汉译的佛经,这是很多,是吧?浩如烟海,我们都基本上翻译过来了。




释迦牟尼说佛法说了 49 年,留下了 1000 多部佛经,我们都把它翻译过来。在中国化的第一步,由于翻越佛经的缘故,我们的汉语多了一大堆本来根本没有的词,比方说觉悟真理、境界、缘分、思维异色、心心相印等等,这些词都是因为翻译佛经才有了,本来汉语中没这些词。




还有一个度,不是出家人,就在度作家的第一步,剃发,是吧?我们称之为剃度,一个度值,就从此案度到彼岸。这些思想本来中国没有的,于是也就没这个词。有个渡字,那叫渡河,现在把这个渡河的渡字三点水拿掉,就表示我们要制度,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烦恼的娑婆世界当中抵达没有烦恼的彼岸?汉语当中多了这么多词语,然后由于词语来了,新的词语来了,我们中国人就越来越深入地进入了佛学思想,还对佛学的展开作出贡献。




举例来说,释迦摩尼说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有八万四千种尘劳。有八万四千种尘劳,就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对付。但我们从来没数过。佛陀喜欢用大的数字说话。




中国人会概括,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一个非常作秀的一个非常大的优点是什么?概括结果把八万四千种烦恼只概括为三个大字。什么叫法门?八万四千种法门?针对八万四千种。陈老师,我们又概括了 8 万四千种修行的法门来对付。尘老的法门无非三扇门,三扇门哪三个界定会。那么修行是什么意思?转变便贪嗔痴为界定会。概括了很高的概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佛学发展的贡献之也。更大的贡献是什么?为禅宗真正地奠定了基础。




禅宗的源头当然在释迦牟尼那里。在家莫伊尼有一次,这在灵山法会,说法灵魂的灵,一座山的山,这场法会被称为灵山法会。他不说了,拈花一笑,许多人坐在底下面,听他说佛法,结果他不说,拈花一笑,有一个人会心一笑,这个人叫迦叶尊者。于是这次法会变成什么法会,传新法的了。




传新法,这叫禅宗的起源。释迦牟尼拈花一笑,嘉业众者会心一笑。一个成语来了,叫心心相印,这叫心硬。我们知道僧人做法事的时候,手有许多动作,是吧?这叫手印。现在在禅宗那里,叫心印来了,心心相印,这是传佛法的方法,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叫心法。禅宗开端于此,开端于灵山法会,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了。到了达摩来到中国了。达摩因此就是中国禅宗的佛祖,第一代禅宗祖师。最初主达摩开始在中国传新法了,传送到中国来了。从达摩传到慧可,慧可传到僧璨,僧璨传到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传给惠能。




课程金句

长按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我们现在进入:心学思想在佛学中的重起。


首先我们要讲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生命的衰落,先秦中国人开始论道,形成了许多哲学的学派,主要是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这叫先秦诸子,这是中国思想的第一次高峰,然后进入两汉——西汉、东汉,中国学术思想的主要的特征,从儒家的经典当中阐发建立典章制度的依据。


从儒家的经典从中找到建立名教或礼教的根据,这叫两汉经学。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纷争,逐鹿中原抢夺天下,就进入了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人人自危。中国知识分子曾经相信的儒家的学说不能维持着中国的社会秩序,所以知识分子对儒家失去了信心,转而进入道家思想,精研三部道家的经典。


一部叫《周易》,一部是《道德经》,老子的,还有一部就是《庄子》。这三部经典合起来称为“三玄”,道家的学说也可称为玄学,这叫魏晋玄学时期。对道家学说的研究,想要做什么?想要在这乱世中全身避害。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在学术上研究道家的经典,一方面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来体现道家的思想境界,就形成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魏晋名士。魏晋名士的生命实践展现给我们风流潇洒的人格,最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的原则是什么?他们的生活原则就是这样一句话: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就是超越,名教就是礼教——超越儒家对人的生活的种种规范,他们认为这些规范都是人为的、造作的,要回归自由的生命,这叫“越名教而任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一头扎到道家的学说中去,寻求大自在,个人的自在。我们中国人有个成语叫“相濡以沫”,这是儒家精神的形象的比喻。两条鱼在快要干涸的水域中,挣扎着彼此用自己的唾沫滋润对方,挣扎着活下去,这是儒家精神。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何必这么生活?我们每一条鱼各自地游开,各自去寻找广阔的水域,相忘于江湖——这才是好的生活。魏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的主流就是这个。想一想,道家学说当然是智慧的一种境界,但是能用道家的思想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它的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吗?不可能。


所以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生命衰落了,每个人寻求个人的自在,全身避害,衰落的文化生命亟待拯救。中华民族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来自释迦摩尼学说的启发,也就是得到了佛学的启发。


中国人本有智慧,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智慧,现在又得了来自古印度佛陀的智慧的启发,这样中国思想发展就进入了隋唐时期。


佛经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经来了,中国的文人在阅读佛经、想要翻译它的时候遇到巨大的困难。佛经中有许多的用梵文的单词所表达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汉语中找不到现成的词来表达,这表明什么?中国思想缺这一块,你从语言当中就能发现。


如果来自另外一个民族的智慧的经典,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无法去表达它,这只能说明这个民族当时思想中真是缺这一块。你也不能硬译,不能牵强附会,怎么办?凡是梵文的单词所表达的观念,无法用汉语的单词来表达,我们只能用音来译,找汉字的发音跟梵文单词的发音接近,这叫音译。


现在我们在佛经中还能看到好多音译的词,比如说般若,三昧,末那识,阿赖耶识等等……这些都是音译。但是我们毕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两汉之际一直到隋唐,好几个世代,中国知识分子努力翻译、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终于做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做到让佛经说汉语。


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翻译家玄奘,翻译了多少佛经。在佛经的翻译的过程当中也就逐渐展开了佛学的中国化。一个异族的思想学说,传入另外一个民族那里,它就发生一个过程,如何跟原来本民族的、那个民族原来的思想逐渐融合起来。在中国,佛学要融入中国思想,这个融入的过程就叫中国化。


所以我们这一讲的第二点,就是讲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佛教有许多宗派,小乘佛教我们不去说它,那么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都传入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这是四大宗派了;另外还有律宗,就戒律的律,守戒律的修行的方法,叫律宗;密宗、律宗、三论宗、还有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比方说玄奘的佛学思想,就在唯识宗里的,这又是四大派。律宗、密宗、三论宗、唯识宗,加起来八大宗派。


这八大宗派前面四大派,都中国化了——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佛教”——意思就是说这已经并不是原本的佛陀的思想了,是中国化了的,所以叫中国的佛教。


后面四大派,只是传入了中国,没有经过中国化,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在中国的佛教”,有这个区分。


大乘佛教,八大派当中有四大派中国化,这都在隋唐时期展开。其中,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就是禅宗,中国化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呢?到了后来,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佛教就是禅宗,禅宗就是佛教,佛教和禅宗差不多成了同义语,可见禅宗是中国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大乘宗派。


中国化有两个标志,比方说我们现在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做到了没有?有两个标志:第一,让马克思说汉语——这一点基本做到了。我们看《马恩全集》几十卷都翻译成中文,这一点基本做到。假如你老师是用德语说马克思学说,他跟中国人没关系。


中国化的第二条:深入每个老百姓的内心深处。佛教的思想深入中国老百姓的内心深处,那么佛教中国化了。主要标志就是慧能,六祖慧能做成了这件事。


他是文盲不识字,但他言说禅宗,因为他本人就是普通民众的一员,甚至是文盲。


通过六祖慧能,禅宗的思想深入人心,就是中国化了,那么现在马克思主义说汉语当然做成了,基本做到,有的说的不一定合适,但基本做到的。第二方面,马克思的学说是否深入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假如深入了,那中国化就完成了。


我们现在中国人可以阅读大量的汉译的佛经,浩如烟海的佛经,我们都基本上翻译过来了。释迦摩尼说佛法说了49年,留下了1000多部佛经,我们都把它翻译过来了——这是中国化的第一步。由于翻译佛经的缘故,我们的汉语多了一大堆本来根本没有的词,比方说:觉悟、真理、境界,缘分、思维、意识、心心相印等等这些词,都是因为翻译佛经才有了,本来汉语中没这些词。


还有一个“度”字,出家的第一步——剃发,我们称之为“剃度”,一个“度”,意思就是就从此岸度到彼岸。这些思想本来中国没有的,于是也就没这个词,以前有个“渡”字,那叫“渡河”。现在把渡河的渡字三点水拿掉,就表示我们要“自度”,我们如何在充满烦恼的娑婆世界当中抵达没有烦恼的彼岸。


汉语当中多了这么多词语,然后新的词语来了,我们中国人就越来越深入地进入了佛学思想,还对佛学的展开作出贡献。


举例来说,释迦摩尼说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有八万四千种尘劳,“劳”就是做事情,“尘劳”就是带着烦恼做事,“尘”就是烦恼的意思。这世间充满了烦恼,所以这个世间也叫“尘世”。


有八万四千种尘劳,就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对付,但我们从来都没数过,八万四千种,一一数来也没有。佛陀喜欢用大的数字说话,而中国人会概括。


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人做学问的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概括。结果把八万四千种烦恼概括为三个:贪、嗔、痴。


什么叫法门?八万四千种法门,针对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又概括了:八万四千种修行的法门,来对付尘劳的法门,无非三个门,哪三个?戒、定、慧。


那么修行是什么意思?转变——变贪嗔痴为戒定慧。概括了,这是很高的概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佛学发展的贡献之一。


更大的贡献是什么?为禅宗真正地奠定了基础。禅宗的源头当然在释迦摩尼那里。释迦摩尼有一次就在灵山法会说法,这场法会被称为“灵山法会”。他不说了,拈花一笑,许多人坐在下面听他说佛法,结果他不说,拈花一笑。


有一个人,会心一笑,这个人叫迦叶尊者。于是这次法会变成什么法会?传心法的了,这叫禅宗的起源。释迦摩尼拈花一笑,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一个成语来了,叫心心相印,这叫心印。


我们知道僧人做法事的时候,手有许多动作,这叫手印。现在在禅宗那里叫心印来了,心心相印,这是传佛法的方法,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叫心法。


禅宗开端于此,开端于灵山法会,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了,到了达摩来到中国了。达摩因此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第一个禅宗祖师。


禅宗到中国来了,从达摩传到慧可,慧可传到僧璨,从僧璨传到道信,道信已经是第四祖了,道信传给谁呢?弘忍。弘忍第五祖。弘忍又传给谁呢?慧能,慧能第六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德峰教授

    小编说明:“相濡以沫”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完整原句为“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听友378961077 回复 @王德峰教授: 王老师好!我想问一下达到悲悯之心的生命情感感受跟达到至善之心的生命情感感受,心是同一样的感觉吗?

  •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有打火机的声音了,有内味儿了!

    射程之内皆真理 回复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注入灵魂。

  • 17741173ofc

    感恩王德峰老师

  • 柯工斯所设计

    踩花大道_zu 回复 @柯工斯所设计: 注入灵魂!!

  • 黑格拉图

    这集跟现场讲座一样自然了,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wonderful老师。

    青稞粉 回复 @黑格拉图: 这名字好,太符合了

  • 衮三

    有点瞎说,周易是标准的儒家经典,五经之首。讲的都是儒家的义理,《周易》其中一半的文字是孔子写的,司马迁写到:易道深,人更三圣,历世三古。这里面说的人更三圣是说有三个圣人共同编修了周易,这其中第三个圣人就是孔子。标准的儒家义理。

    O型血了 回复 @衮三: 老师说的也没错啦,周易既是儒家经典也是道家经典。只不过道家和儒家对他的解释不一样而已。

  • o0浮生逍遥

    八大宗派该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本土文化才逐渐发展形成的吧,不该是直接就传入的…最典型如禅宗,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也多半是后世附会…

  • 时剩小童

    盼望王老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早日出版,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中国化!

  • 听友315681393

    这一集有灵魂了

  • Vonoza

    这集就对了,是王老师归来了!

    Tornadotao 回复 @Vonoza: 开头滋啦声就老王德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