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苏格拉底与古代西方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6.3 苏格拉底与古代西方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00:00
11:29

苏格拉底与古代西方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知识点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2、心理学:

身心关系从古至今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也可以说是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西方古代、近代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观点的回顾与总结,指出古代身心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唯物论、唯心论及二元论,而近代心理学者则趋向于主张“动力系统观”,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中“性爱观”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一元论又可分为唯物论(心理活动就是生理活动)和唯心论(生理活动就是心理活动);二元论又可以分为身心平行论(生理和心理是互不相关的两个过程)和身心交感论(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 。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人是社会存在物,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什么叫善与恶的区分?这个区分就是天理。

2、孟子所发现的心是生命情感的本真,这叫本心人体,这个人是仁义道德的人之本心人体。苏格拉底所发现的心不是生命情感,而是理性的心。


三、全文逐字稿



课程文稿

上一讲我们说到,孟子发现了“心”的存在,那么这一讲我们来说,古希腊的哲人对心的发现,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哲学向来被称为什么?被称为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因为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是讨论人生问题的,那么我们来看他怎么讨论人生问题的?


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出名的,“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就是说,人首先要达成自我认识,这样他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生活是否有价值,是需要经过审视的。那么,有价值的、好的、善的生活,人怎么知道它呢?


苏格拉底认为人本来都知道,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有意为恶,无意为善”。你能相信这句话?你可能觉得苏格拉底说错了,你会觉得这世界上有人就是有意为恶的。


但其实苏格拉底是对的,为什么对?一个干了坏事的人,他仍然要为自己干这件事提出理由,要为自己辩护,这种为自己辩护的需要证明什么?证明他知道善和恶的区分。


此刻假如走进一个人,走到我们的房间里,假定我们在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小偷,此时他走进来了,我们就一起说:“大家瞧,贼来了”。他听到这句话,会很高兴、坦然的接受这个称呼吗?不会的。他还要扭捏作态,辩解说:“我不是小偷”,虽然他确实偷过东西。人是社会存在物,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


什么叫善与恶的区分?这个区分就是天理。人心真诚地求生、求爱,这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生的都是善,一切摧抑生的都是恶;一切助长爱的都是善,一切摧抑爱的都是恶。


所以儒家讲的天理并不是虚玄的说法,空谈玄理不谈真实。想想看人在这世界上是不是一要求生,二要求爱?假如你不是真诚地求生,你若以别人的生命做代价来求你的生,那就不是天理了。假如你求爱,是对一部分人施加爱,对另一部分人施加恨,那你就不是真诚地求爱,你也违背了天理,这是很朴素的人的真相。


所以苏格拉底是对的。这世界上没有人有意为恶,无意为善。这说明什么?有意或者无意,说明的就是“心”。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心自然能辨别善与恶,他要掩盖或者为自己辩护,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了他知道区分善恶。


所以我们说苏格拉底也发现了“心”,就像先秦时候的孟子发现了“心”一样,这个意义上的“心”,绝不是科学所研究的内容,科学可以研究heart,那叫心脏科学;也可以研究mind,那叫心理学,但是不能研究德语说的那个Gemüt,就是不能研究孟子讲的“心”和苏格拉底发现的“心”,“心”是哲学的题材,不是科学的题材。一个民族的哲学达到一定的自觉程度,它就是发现了“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主体性的确立。


以上就是我们第二部分第一讲的内容,讲近代思想的主体性原则本在古代有它的萌芽,在中国是孟子,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那么它们的区分在哪里呢?同样发现了超生物、超心理之上的“心”,孟子所说的“心”和苏格拉底所发现的“心”区分在哪里?


孟子把“心”,理解为生命情感,本真的生命情感,那叫本心仁体。苏格拉底所发现的“心”,不是生命情感,而是理性的心。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用知善、知恶的理性的心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别。


正因为有这种差别,苏格拉底才说的那样一句话:“什么叫好的生活?就是在美德中的生活”。那么美德是什么?


“美德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的又一个命题。什么叫知识?理性的运用。理性的运用才能揭示人类生活的价值。


看来同样是超生物、超心理,有两种超越法:一种是讲出了普遍的超越性的生命情感,那就是孟子讲的“心”;一种是通过理性来讲这种超越性,这个“心”就苏格拉底讲的“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古代思想中心学的萌芽,然后才有了近代思想的主要原则——主体性原则。


孟子的心学在他同时代人那里很难被理解和接受,人们更多的接受了荀子的学说,荀子的学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我们去遵守道德规则的话,我们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的考虑,我们需要避免争斗双方同归于尽,否则利益都彻底结束了。


于是荀子的学问在实践中会带来一种人格——以道德为手段谋取利益的人格,道德只是他的手段,这种人格叫乡愿。乡愿人格实际上孔子已经发现了,孔子在《论语》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乡愿乃德之贼也”——乡愿这种人格是戕害道德的。


乡就是乡村,乡村中会有这样的人,他遇到各种不同的人,他都能投其所好,让大家都觉得这个人非常好;所谓愿就是“愿其趣也”,就是迎合人家的兴趣、人家的愿望。这种人,他待人恭敬有礼,温柔敦厚,遇到不同的人,他知道不同的人各自的趣味在哪里,趋向在哪里,然后就迎合别人,最后他得到最多的利益,这种人格叫乡愿。


我们俗话说的某些老好人,老好人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老实人,还有一类正是拿道德做手段谋利的。但是后来不幸的是,荀学得到了很多人的实践,而孟子的学说没有大行天下,埋没无闻了,后来才被重新捡起来了。什么时候捡起来的?是禅宗把它捡起来了,心学在禅宗的思想中重起。


好,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就来看看心学是如何在禅宗思想中起来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同学要学习

    苏格拉底是对的,一个人为自己干的坏事辩护,证明他知道善恶的区分。这点挺让我有收获。

    瓢虫包子 回复 @赵同学要学习: 王阳明举得例子好像和这个完全不一样~

  • 贺贺青青的园中葵

    我觉得现在的人是按照孟子的定义理解道德,但是按照荀子的定义实行道德

    南岛黑风 回复 @贺贺青青的园中葵: 所以值得深思,并对孔孟之道进行彻底反思!

  • 1765823qipo

    孟子把“心”,理解为生命情感,本真的生命情感,那叫本心仁体。苏格拉底所发现的“心”,不是生命情感,而是理性的心。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用知善、知恶的理性的心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别。

    南岛黑风 回复 @1765823qipo: 两人不在一个境界的

  • 泽净小内观

    讲的真好,有学习群吗

    王德峰教授 回复 @泽净小内观: 有的,可以微信添加xmqsxzs,小助手会拉您进课程官方学习群!

  • 笨小孩_akp

    好像点了一支烟

    Robards 回复 @笨小孩_akp: 贼耳朵们,你们又听见了?

  • 青空之夏_qu

    乡愿用钱理群先生的说法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追寻彼小星

    马克思主义说:在本真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劳动产品中看见自己注入生命的显现。 这种状态在非理性的实践下进行,是超越了柏拉图的理念论,那么是否超出了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即知识”呢??

    追寻彼小星 回复 @追寻彼小星: 我想了解一下 “迄今的哲学家都是再说怎么认识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我问的是超出“美德即知识”了呢? 那么这个意思是“知识”并不包括改造世界,🤔

  • 心理老师阿凡琦

    一切助长生的都是善,一切摧抑生的都是恶;一切助长爱的都是善,一切摧抑爱的都是恶。

    春春化机11 回复 @心理老师阿凡琦: 无善无恶心之体,只有人的出现才有了善恶有了善恶标准,这标准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太多不同哪有什么定义,哪有什么是与不是。

  • 大圣归来也8

    孟子发现的心,苏格拉底发现的心,荀子发现的心,解释的通透

  • 韵流浅调

    存在的性质是什么,存在的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