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 “众生平等”的观念

7.6.3 “众生平等”的观念

00:00
09:05

一、知识点


1.梁武帝: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2.达摩:

达摩即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始祖。


3.涅槃:

涅槃,佛教教义。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凡夫就是佛,前念迷是凡夫,后念物即是佛。


2.解脱生死之苦恼,打与涅槃的境界。


3.在佛学看来,在禅宗看来,每个人都有希望,因为他佛姓在这在根本上提出了众生平等。


课程金句 

长按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慧能就在《六祖坛经》里说这样的话:“凡夫即佛”——我们这些人都是凡夫俗子,凡夫就是佛。


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这就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众生平等”。众生之间千差万别,出生的门第有高低,天赋有差别——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然后到了社会以后,地位有差别,财富有多寡,地位有高低,这些都是千差万别,还有男人跟女人性别都是差别,如何平等得了呢?佛性本无差别,这就是众生平等了。


《坛经》里面还记载了这样的事情:一个刺史,韦刺史,他带着一帮官僚来到慧能那里,请慧能讲佛法。魏刺史也向慧能提问题,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魏刺史说:禅宗的历史当中有一个掌故,达摩与梁武帝相遇了,梁武帝是皇帝,当然他也笃信佛教,还几次想出家。


那么梁武帝跟达摩相遇之后,梁武帝就跟达摩讲,我这一辈子不知造了多少庙,供养了多少和尚,你看我这功德大不大?达摩直截了当回答,这不是功德,“无有功德”。梁武帝听了就很不高兴。


本来达摩想要度化梁武帝,但是两个人说话不投缘,所以达摩就放弃了度化梁武帝的愿望。梁武帝也跟达摩没话好说,各自分开,互不干扰。


韦刺史就拿掌故来问慧能:“达摩说的对不对,造了那么多庙,供养了那么多和尚,居然不叫功德,这对还是不对?”


慧能说:“切勿怀疑先圣所言。”他称达摩为先圣人,就是先前的圣人了。“武帝心邪,不识真理”——意思是说梁武帝的心不正,他不知道佛教的真理。他造庙布施供养和尚,其实是求福报,不是功德,最多叫福德。那么魏刺史难免就要问慧能了:“何为功德?”——你慧能怎么理解功德呢?


慧能马上来说了,“见性是功”——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功。就是你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就是“见性”了。“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一句话来了。他把“功德”这个词两个字拆开来,先说什么叫功,再说什么叫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什么叫德?就是人与人打交道,德行才出现,才呈现出来。


内心达到了见性的“功”这个境界,用来跟人与人打交道,那就是平等。学佛的人想要见性的人,跟人打交道,一定敬重每一个人,平等。他来了好几个排比句,后面来一句,我刚才念了:“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跟人打交道那个“礼”来了,合起来叫“功德”。我们做好事帮助别人,佛教都是这样主张的,这叫修福德,能得福报,这也是佛教相信的。


所以做好事得福报,佛教向来这么认为。但是禅宗同时指出,这只是福德,不能叫功德。我们修行为了求福报吗?还就是世俗的幸福的追求。


修行的根本目标是解脱生死之苦恼,达于涅槃的境界。这样一个根本目标,要求我们修的是功德。而禅宗认为根本的功德就是“普敬”,普遍的敬重每一个人,永不轻视他人。


这件事很难,禅宗要求我们每一个修行的人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任何一个人包括做了坏事的,不光道德上不能接受他,法律上还要惩罚他,判刑,把他关到牢里,不让他继续危害社会。


面对这样的人,你仍然不可轻视他,为什么?他佛性在的,他做这么多坏事,其实是迷了,没见到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叫凡夫——“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他还是能悟的,因为佛性在。


所以对一个被判了刑的关到牢里的犯人,你仍不可轻视他,仍然要敬重他,敬重他什么?他本来就存在的佛性,我们的任务只是帮助他,而不是贬低他,不要给他贴一个恶人、坏人的标签,他做的事是不好,叫坏事、恶事,要加以制止。但同时仍然尊重他,因为他佛性在的。所以有禅宗这个思想,中国就有一个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没有一个人是没希望的——在佛学看来,在禅宗看来,每个人都有希望,因为他佛性在。这在根本上提出了“众生平等”,这对中国思想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众生平等的根据就是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有佛性。于是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我们都能修佛成功,见性成佛,这就是慧能发动的佛学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于打破长久以来的等级观念来说,是革命性的。


所以慧能完成了一次佛学革命。把禅宗这种精神活动从少数文人的圈子里面解放出来,让他注入了每个中国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去,他本人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成为广大老百姓内心的信念。


这一节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石硌石

    这课听完,让我想起了稻盛和夫讲的“敬天爱人“,使我更深刻理解了它的内涵,那就是建立在佛性平等的前提下,去相信每个员工、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谢谢老师,功德无量

  • 关二胖

    点起烟了,越来越有感觉了

  • 如露_如电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 听友233450236

    中国人什么时候不进寺庙烧香拜佛中国人什么时候就活明白了。

    諦聽諦聽3 回复 @听友233450236: 信愿行,这是一个程式。有次第之分。

  • John_Ren

    学贯中西,是王德峰老师的最佳标签。

  • 雨文2019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 青空之夏_qu

    看来少林寺里包括方丈在内的很多和尚已经不算是佛教徒了

    HKKU 回复 @青空之夏_qu: 算得上是哲学家了

  • i乐海屿

    每一个人都有佛性,这就是众生平等。人只不过是尚未觉悟的佛,而佛是觉悟了的人。

  • Jane001林

    何谓功德?我懂了,我信了。

  • 孙大龙爱王小蛇

    梁武帝是上上人,造庙求功德是着相了,此乃惠能说的下下智。

    花家Skindoctors 回复 @孙大龙爱王小蛇: 讲得很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