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修心的法门(上)
⼀、知识点
1、另辟蹊径:
[ lìng pì xī jìng ] 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叶圣陶《倪焕之》:“对于这样另辟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
2、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个省,也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3、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王熙凤精明能干,但她的一生却是悲剧。她的人生的悲剧来自哪里?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所处的时代,整个贾氏家族在衰败之中,她没办法挽救的。还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心贪瞋痴,一方面绝顶聪明,智商很高,一方面贪财很厉害。
2、孟子那里的心学思想的萌芽现在将在佛教中展开,那就是禅宗。所以说心学思想在佛学中重新起来了,就是通过禅宗起来了。
三、全文逐字稿
长按图片保存到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课程文稿
好,我们现在就进入第三点:禅宗是修心的法门。
佛教的每一种宗派都不能把它当理论看,当然你可以把它作为理论来研究也行,那就是佛学研究。其实佛教的每一个宗派都是修行的一种法门。比如说净土宗怎么修行?念佛号。
每天念几千遍“南无阿弥陀佛”,几十年如一日也能成就。所以净土宗又叫念佛宗,人们称之为方便法门——不要做别的事,每天念佛。但念佛有要求这是肯定的,不是随便念念——一面念着佛,一面想着那个人我怎么对付他,这不叫修净土宗了。念佛的时候你要收摄六根,我们不是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要把它收拢,不要向外。收摄六根,静心念,净念佛号,净就是干净的净,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净念佛号,这才叫净土宗的修行,它是一种法门,所以叫念佛宗。
密宗要即身成佛,修我们的神通,也是个法门。有的人就修密宗要长期努力,也很艰难,要闭关,有的闭关10年还没有神通,有的人成功了,有神通,这是密宗。
律宗要修戒律,戒律多了,简直是苦行僧了。
那么禅宗是一种怎样的法门?禅宗修心,也就修智慧,最高的智慧叫般若智。我们的心般若智起来,你就成功了。所以又叫般若法门,修的是心,禅宗认为这才是修行的根本。我们身上本有的种种的业——罪业,都是我们的心引起的。
所以禅宗就有十六个字是它的大纲:“教外别传”,就是另辟蹊径,不受某一套教育的修行的规则,没有任何一套规则。教外别传,这传的是心法。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们注意到“直指人心”这四个字了。
在“直指人心”前面说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真理不在文字概念里,要破除对文字概念的执着。佛教的修行不是锻炼头脑,提高认识。假如是这样,你当然对佛经的文字要逐一地加以准确的把握,终于你成了。禅宗说成不了,这是头脑的功夫,我们的毛病是生命情感出毛病,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要解决的是心的病,所以要直指人心,贪嗔痴不是头脑的问题,是心的问题。
你比方说,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当中有一个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王熙凤,她头脑有问题吗?没有的,绝顶聪明,用我们现代心理学的话说起来叫智商很高,王熙凤精明能干,但她的一生却是悲剧。她的人生的悲剧来自哪里?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所处的时代,整个贾氏家族在衰败之中,她没办法挽救。还有一个是她自己的心,贪嗔痴。一方面绝顶聪明,智商很高,一方面贪嗔痴很厉害,这两者一结合,结合出她的悲剧了。
我总这么想,假如我们没解决贪嗔痴的问题的情况下,那人还是笨一点的好,她(王熙凤)偏偏又那么聪明,悲剧真来了。
我们以王熙凤作例子来说明什么?禅宗修行修的是我们有毛病的生命情感,所以要直指人心,指向我们生命情感的居所。指向心了,我们就发现在孟子那里的心学思想的萌芽,现在将在佛教中展开,那就是禅宗。
所以说心学思想在佛学中重新起来了,就是通过禅宗起来了。
下面的问题是如何直指人心的。从五祖弘忍开始,最重视的一部佛经就是《金刚经》。弘忍法师说过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其实我们只要读其中一部就够了,终身受用,这部经就是《金刚经》,后来的慧能也是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这个想法。
为什么《金刚经》最重要?
通过我们对金刚经的修行,我们才能直指人心。《金刚经》的主题思想就是说“无相”,这个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的事物何人都区分出一个高低贵贱来,这叫“相”,还始终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如何把这个“住相”去掉,我们才能直指人心?《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其实就这8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根据六祖《坛经》的记载,慧能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就是听到有人在街边上念经,念的是《金刚经》,有8个字飘到慧能耳朵边上,哪8个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他听到这8个字心中突然有领悟,才发了一个宏愿。因为念经的人告诉他是弘忍法师,在湖北黄梅县的东禅寺做方丈的弘忍法师跟他讲过,你要读《金刚经》,这是最重要的经验,所以他说我每天都要念书。慧能听到了以后就心下大喜,发了一个很大的愿望,要找到弘忍法师,求他度我。慧能一听到这8个字,心中就有领悟。
这8个字就是讲如何直指人心的。
我们先看前4个字:应无所住。这个“应”字究竟怎么理解。有两种理解了:第一种就是应当,用语法的术语来说是一个情态动词,应当不住相;那么还有一种理解,这个“应”字是个行为动词,表示应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应接许多事物,这叫应事,你在跟各种事物打交道的时候,你都不住相,你总是要跟事物打交道,那么事物来了,一个相就来了。
我遇到一个人,我发现他很厉害,地位比我高多了,高低来了。桌子上有两块石头,一块是钻石,一块是茅坑里的臭石头。这个相又来了,马上就来,价值连城的钻石千万不能丢掉,那个茅坑里来的臭石头马上赶走,不就是相吗?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要接触各种事物,跟各种事物打交道,我们一开始就在“相”中了。对事物区分高低贵贱,于是我们的追求就来了,趋高避低,趋贵避贱。
人的财产还有多寡,于是要趋富避贫,趋得避失,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顺避逆,我们有顺境和逆境的差异,种种的差别都是相。我们在相中,我们的心就向外驰求了。怎么办?心从来不发现自己的,它就向外,这叫向外驰求。“驰”就是奔驰,“求”是追求,我们的心总向外驰求。
孟子老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孟子说过这样的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做学问”?什么叫做学问的“道”?没有别的,这其实只是一件事:把我们放出去的心再找回来,叫“求其放心而已”。这个放心是指放到外面去的心,再把它找回来。就像农民,早晨会把他们养的鸡鸭放出去,到了傍晚黄昏的时候都没忘记把它们叫回来,但是我们把心放出去,却忘了把它叫回来。
好,这一讲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沿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瞎解释,当你知道自己和一张桌子是有区别的时候,当你知道有个我,和区别于我的世界的时候住相早就完成了。王教授还是干点别的吧,一定要讲解佛法也请先把功夫做足了再说。
听友24866320 回复 @衮三: 首先,王老师讲得的并非佛法,这是哲学课堂。讲禅宗,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绕不开的话题。你明白了吗?其次,佛法无边,大慈大悲,万物平等。岂容你在此发表如此贬低别人的话,发出如此偏见的言论?什么叫瞎解释?王老师的功夫没有做足,你就能下此定论?如此轻视他人?亏你还是学佛的人!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其实就这8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代人往往是追求现实中的利益,这就是有住吧
旧城石头 回复 @如露_如电: 这番话联想到“韦神”,心中十分敬畏。
“拈花一笑 教外别传”是传说,不是史实,是禅宗为自己找的合法出身,不值得反复强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解说得好。不过要强调一点,如果不住相就不会有尘世间,不会有人间生活。应该是不执着于相,也不执着于无相。执着则会生烦恼生妄念。
听友188432950 回复 @青稞粉: 佛学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
点烟的声效好评,特别契合王教授。
听友267219660 回复 @文剑_32: 点的太少了
中国哲学只适合个人修行。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为什么不能普世的本质原因。千万不能把这种哲学拿出来引导一个民族或者说一片土地的人民的朴实价值。这种架子很危险。非常容易在人类。生存竞赛。被淘汰。
听友24866320 回复 @xph2: 试问又有哪个国家的哲学具有普世价值?五千年的文明被你说的一文不值了,什么叫只适合个人修行?中华民族儒道互补的哲学精神绵延几千年历久弥新,到你这里就变成个人修行了?
听了老师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很多,心中清明了很多
听友328970933 回复 @听友268328430: Had be
照见五蕴皆空,压根没有石头,也没有茅坑,这又分内外,又是能所的。王教授讲的这是佛法么?刚还说佛法讲空理,你这明明讲的都是有理。
内外不住去来自如 回复 @衮三: 惠能六祖没有开悟前做了菩提本无树的偈句,五祖将他的偈句擦了,说“亦未见本心”。六祖在坛经中说“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心心相印与儒家的心如出一辙,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 文字教条戒律等等都是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根本性的存在,它不是理性能论证推导出来的,是感性情感对他的感知与把握。 老子立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禅宗参禅无言,而无所不言。
凡所有象皆是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
听友187688729 回复 @大道兄: l丶?:"1,。?:
凡事不抵抗,先了解、学习,清楚了再评论。一知半解,听别人议论一两句,就以为自己知道了,然后哗众取宠,不可取。
三木之印 回复 @纯碱666: 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