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

1.18【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

00:00
17:35

第一单元

1.18【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

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一单元的第2次【精读课】我们精读王阳明的一段原著,出自《传习录》,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原文】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犹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我把这一段文章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大家感受一下它的意思: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到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源头。不断扩大充实天生的善心,就是彻底发挥人的本性。《中庸》里说:‘只有天下至为诚心的人,才能彻底发挥他的本性,从而明白到天地是如何运营万物的。’怀着天生的善心,也就是说善心还没有得到极致的发挥。知晓天性,好比是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份内的事,和天性合二为一。侍奉天性,犹如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一样,务必恭敬奉承才能没有过错,这个样子还是与天性相对为二,这就是圣人和贤人的区别。至于‘夭寿不贰’,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而只顾着去修身等待命运的安排。认识到人的贫穷富贵、长寿短命有一个天命在起作用,但并不因此而动摇心志。‘事天’(侍奉天性),虽然还和天未能合二为一,但已经认识到天性的存在。‘俟命’(等待天命),就是还不曾见面,在这里等侯。这就是初学的人树立志向的时候,有在困境中刻苦勤勉的意思了。朱熹先生却颠倒了顺序,使得学习的人无从下手。”

这一段的前面,是这样一段:先生说:“子夏笃信圣人,曾参反过来探求自身。笃信圣人固然很正确,但是,不如反过来探求自身来得真切。既然你现在还有困惑,又怎么能够习惯性地相信旧说、不寻求正确的答案呢?就拿朱熹先生本人说吧,他也十分尊敬信赖程颐先生的学说,但假如自己有疑问的,又什么时候盲从过呢?‘精一’、‘博约’、‘尽心’这些说法,与我的见解本来是一致的,只是你没有透彻思考罢了。朱熹先生对‘格物’的阐释,不免有些穿凿附会,并非《大学》里‘格物’的本意之。精为一的功夫,博为约的功夫。既然你已经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这里只须一句话就能清楚明了。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有偏差,是由于他将这个意思颠倒了,认为‘尽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到呢?”

关于这一段的意思,只要明白了两个关键点,就很容易明白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在讨论什么。第一个关键点,关于:尽心知性“这句话,是孟子说的的,原文是:“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翻译过来: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自己命运的方法。

尽,是扩充的意思;孟子讲的心,指的是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把这种天赋的心发展、扩充,就能清楚地知道人的本性,人的天本是仁、义、礼、智四端。也就是了解了天命。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扩充和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因为本心当中就包含着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进而就可以认识天命。这个大概就是立命的意思。

关于立命。传习录的另一个地方,王阳明和朋友讨论过。一位朋友叹息说:“私欲萌动时,心里分明觉察到了,只是没法使私欲立刻去除。”王阳明说:“你萌生私欲时,这一知就是你学业的命脉所在,立刻用功去消除,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在王阳明的表述里,立命有“我们必须抓住任何一个当下的机会来创造自己的命运。


立命经常和安身连用,安身立命。这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原则,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东西。禅宗里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和尚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意思是“学习的人不席地而坐时会怎么样呢?另一个禅师反问了一句: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你向什么地方安顿自己的身体,并且创造自己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经常问问自己。

这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二个关键点,是《中庸》里的一句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是说,不论你在哪个档次,是生而安行,还是学而利行,还是困而勉行,只要去做了,结果都一样。这句话把学习的境界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天生就知道,而且安心于实行,怎么做都不会产生偏差。孔子是70岁才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他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明白人应该怎么生活,不需要什么自律啊,就能够早睡早起。第二个层次是“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通过学习明白了,知道对自己有益,然后就去实行。就像有些人从医生那里知道了熬夜对自己的心血管不好,有得病的危险,于是就早睡早起。第三个层次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意思是很困难地明白了道理,然后很勉力地去做,有人解释为,犯了错误,反思中明白了道理,然后努力去做,做的过程里有反复。

了解了这两个关键点,我们应该很容易吧理解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在讨论什么了。王阳明不太赞同朱熹的教育方法,把学习的次序弄颠倒了。王阳明认为: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有偏差,是由于他将这个意思颠倒了,认为‘尽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到呢?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大家分享:“精读课:主一和立志。愿我们不论用什么学习方法,都能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ining绽放

    老师在讲到古文,文言文的内容,语音转过来的文字错误百出,看来是机器人语音转的文字,建议有人把关一下的文字内容哦!

  • 白衣天使妈妈

    吉林大学杨军老师和费勇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听了无数遍,期待喜马拉雅推出王阳明心学精采内容,也会关注两位老师的动态!

  • 13631679xai

    你好!我在重听1.18时,文稿是1.19的,不是对应的文稿,我要回到1.18的文稿怎么操作呢?

  • uaino

    有点难,跟着读下去

  • 听友463808893

    主播的声音给人一种别听了的感觉,费劲

  • 阳明书童

    知困勉行是初学立心之始,要做到幺寿不二,修身以俟。 学知利行是是第二境界,要存心阳性事天。 生知安行是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此时已是知心,知性,知天。 作为初学者不能把学习心学的三个层次弄反了。

  • 听友253483250

    你好,我想重听前面的,点哪里啊

  • 1813393wdjg

    怎么没有了1.17?

    1581535vitm 回复 @1813393wdjg: hhhAahhhhahhhhdhhhhhdhdhhddhhsdhhuxxhxhdddhhduxyxdyydyudhhdhdhuuhhyfhhhyyhufyryeeuyēyfufyfhhfhfuyuufuuyfuiyryruuryryryuuruurrffyfyrutytyryryryrryeyruyryrryytyryuy

  • 听友387079931

    静心知性

  • 听友387079931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