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知天

5.18【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知天

00:00
13:38

5.18【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知天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5单元的4堂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尽心、知性、知天。我们先来听一下原文: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

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

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惟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

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至于“夭寿不贰”,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已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贰”,是犹以夭寿二其心者也。犹以夭寿贰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

今且使之不以夭寿二其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之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已者也。

我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

来信说:“先生注释《大学》旧本,认为致知是获得本体的知,这与孟子尽心的说法相符合符。但是,朱熹先生也用虚灵知觉来审度人心,并认为,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 

“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这句话是正确的。然而,仔细推敲你话中的意思,你这样说,是因为还未理解我所说的致知。按照朱熹先生的说法,“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存心、养性、事天”是诚意,正心、修身,“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度,只是修身性等待天命”是知和仁都到了极致,是圣人的事情。

我的看法,与朱熹先生正好相反。“尽心、知性、知天”,属于“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并出于本愿从容实行的事),是圣人的事;“存心、养性、事天”,属于“学知利行”(透过努力学习不断有所觉悟并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事),是贤人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指的是“困知勉行”克服困中求得知,有了知就勉力实行),是普通人的事。怎么能简单地说认“尽心知性”是知、“存心养性”是行呢?

你听到我这么说,肯定会大吃一惊。但是,这里面实在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且让我一一为你解释明白。心的本体是性,性的本源是天。能尽自己的心,也就是能尽自己的性。《中庸》中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说:“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这些唯有圣人能做到。因而说,这是“生知安行”,是圣人的事情。需要存养内心的,是因为还没有尽到内心,因此必须有尽到存养的功夫。必须是存养了很长时间,到了不需再存养而自然无时不存养的时候,才可以说是尽心。

“知天”的知,如同“知州”、“知县”的知。知州,就是一个州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知县,就是一个县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知天”,就是与天合而为一。“事天”就好比儿女侍奉父母,大臣侍奉君主,还是把人与天分开为二了。天赋予我的,是心和性。我只能保留而不能丢失,只敢养护而不敢伤害,犹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一般。所以说,学知利行,是贤人的事情。至于“夭寿不贰”,与存养内心的人又有区别。存养内心的人,虽然不能穷尽自己的心,但他已经一心向善,有时不能存养,但只要加以存养就可以了。现在你要求人“夭寿不贰”,这是以“夭寿”把心一分为二了。用夭寿把心分为二,说明向善的心还不能专一,连存养内心还做不到,尽心又从何说起呢?

现在要求大家不要要因为寿命的长短寿而改变行善的心,这好比说死生夭寿都是命,我只要一心向善,修养自身借以等待天命而已,这是由于平素不知道有天命的存在。事天虽把人和天分开为二,但已真正知道了天命之所在,人只要恭敬地顺应天就够了。说到等待天命,就是还不能真正知道天命之所在,还在等待,因此说“所以立命”。立是“创立”的立,宛如“立德”、“立言”、“立功”的立。大凡说立,均为从前没有,现在才建立的意思,亦即孔子所谓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此说,困知勉行,是还需要学习的普通人的事。

如今把“尽心、知性、知天”看成格物致知,使得初学的人,还没有专注于内心,就马上被命令去做圣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就像捕风捉影,让初学者的心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难免会有“率天下而路(带领着天下人走向败坏)”的后果。

今天社会上致知格物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了。你所讲的重视外在知识而忽略内在修养,虽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不也是错误的吗?这正是学习修行的关键之处,这个地方一出差错,就会无处不出差错。这正是我之所以甘冒天下之非议与嘲讽,不顾身陷罪戮,仍唠叨不停的原因。

这一段讲自己和朱熹对于《大学》在理解上的区别,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都已经讲过,再次选择这一段,算是温习。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精读课:《传习录·节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会依赖各种外在条件,比如,现在疫情经常反复,有些人就陷入一种等待心理,总想等到疫情之后才怎么样。我们应该经常用“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就是不管外在的情形怎么样,都不会影响我自己做好自己的事,都不影响我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好自己。用行动来等待,而不是用恐惧心理或侥幸心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根源gy

    行动,按自己的节奏做好事情。

  • 简单日子111

    想问一个题外话,孩子大四交换到日本京都外大,本科毕业考研,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佛教专业,今年硕毕业,希望继续博,征求我的意见,虽然我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做为母亲不免总是要多想一点,人总是要吃饭的,这个专业回国后能找到工作吗?如果可以,望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简单日子111 回复 @1358682djqx: 是我狭隘,总用老的观念想问题,要专业对口,谢谢你的点拨。

  • 养家心法2023

    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