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精读课】《传习录·节选》:为学须得个头脑

1.22【精读课】《传习录·节选》:为学须得个头脑

00:00
12:54

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一单元的第6次【精读课】,我们精读王阳明的一段原著,出自《传习录》,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


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我把这一段文章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大家感受一下它的意思:



先生对求学的人说:“做学问必须有个根本的宗旨,下功夫才有着落;即使做不到从不间断,也可以象船有一个舵,一提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否则,虽然是做学问,但也只是‘义袭而取’(只是偶然合乎天理而有所获),日常的行为还是没有方向,对于自己的习气没有省察,活着就始终到不了最根本的大道。”


先生又说:“有了根本的宗旨,横说直讲,不管怎么说都对。如果这个明白,到那个又不明白了,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掌握到最根本的宗旨。”



有人说:如果求学要考虑父母,就免不了有科举之累。”


先生说:“为了父母而参加科举考试而妨碍了自己真正的学习 ,那么,为了侍奉父母而种田,也妨碍学习吗?程颐先生认为‘惟患夺志(最担心失去了志向)’,学习并不怕科举之累,最怕的是为学的志向不够真切。”



欧阳崇一问:“平时意念很忙乱,有事时候忙乱很正常,但没有事时也忙乱,是怎么回事呢?”


先生说:“天地间的万物变化,没有瞬息停止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是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的。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虽永无停息,但即使千变万化,也能从容自在。这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如果我们的内心安定自在,那么,一切都随着这颗心井然有序),如果没有主宰,就只看到‘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要理解这一段原文。首先要弄懂什么是“义袭而取”?这句话出自《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之心,则馁也。”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个很难说得明白。这种气呀,它浩大刚正,用正直培养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这种气呀,是和大道结合在一起的;要不是和大道结合在一起,就会疲软乏力。它是长期按照应当做的原则,坚持积累而形成的,不是偶然做做好事或者用快速的手段就能达成的。如果行为不符合内心的义,它就会衰败。”


这里,孟子区分了集义而生与义袭而取。集义而生,指的是长期坚持,在日常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都坚持,而义袭而取,有偶然的意思,也有使用奇招,急于求成。集义,就能生。义袭,是取。生,可以生长。取,只是占有,还会失去。含义很深刻。孟子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还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从前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忧心忡忡。有一天,他又拿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跳下水田里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一看,所有的禾苗都长高了。他很兴奋地回家告诉家里人,说庄稼很快长成了。但没有多久,庄稼都死掉了。


孟子认为如何让庄家长得好呢?是“勿忘勿助”。“勿忘”就是不要忘记照顾禾苗,该浇水就浇水,该施肥就施肥;“勿助”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干扰禾苗的自然生长过程。修身也是同样的道理。个人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王阳明心学反复强调了孟子的这个学说,并把它变成一种实践。


王阳明在这里,又从集义而生这个角度,强调了心体的作用。在给欧阳崇一的信里,王阳明讨论过集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段原文。写给欧阳崇一的信里说:


来信又说:“先生您曾说‘为学终身只是一件事,不论有事无事,也只是一件事。如果说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可不培养本原,这就分开成为两件事了。’我以为,当感到精疲力竭,不能将事情处理完的,就是良知。宁可不处理事情也要去培养本原,这是致知。又怎么成了两件事呢?如果遇到到从天而降的不能处理的事情,即便精疲力竭,只要略加勉励也能坚持下去。由此可知,意志还是统领着气力的。但是,此时的言行举止毕竞是软弱无力,待处理完事情后会过度衰竭困乏,这不和滥用精力差不多吗?这当中的轻重缓急,良知当然明白,然而,有时迫于形势,怎么能顾及精力?有时精力疲惫不堪,又怎么能顾及形势?这应该怎么办呢?”


“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可不去培养本原”,这句话对初学者来说是有裨益的。然而,把这看成两件事就有了问题。孟子说:“必有事焉”,那么,“集义”就成为君子做学问一生的事情了。义,就是宜,心做到了它应当做的叫做义。能够致良知,那么心就能做它该做的事。所以,集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待人接物、应变种种,该做的就做,该停的就停,该生的就生,该死的就死,调停斟酌,都是实现他们的良知,以求得心安理得罢了。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精读课:立志贵专一。愿我们大家都能在纷乱的生活里心安理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arrenshenzy

    ni z wa o ji

  • 淨止

    莫着文字相:观气酬酢奔放、在无言处修。

  • 淨止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忌。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 所谓‘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 闻香识品

    带上写出多少章 那样对照书边听边看更好

  • 小昝暂

    惟患夺志

  • 阳明书童

    君子待人接物、应变种种,该做的就做该停的就停,该生的就生,该死的就死,调停斟酌,都是实现他们的良知,以求得心安理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