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精读课】《传习录·节选》:主一和立志

1.19【精读课】《传习录·节选》:主一和立志

00:00
13:57

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一单元的第3次【精读课】,我们精读王阳明的一段原著,出自《传习录》,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原文】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我把这一段文章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大家感受一下它的意思:


陆澄问:“什关于主一的功夫,比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用功夫,招待客人,就一心在招待客人上用功夫。这能否称为主一呢?”


先生答说:“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这能称主一吗?这只叫追逐外物,不叫主一。主一,就是一心一意专注在天理上。”


陆澄请教立志的方法。


先生说:“所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了。假如能够时刻不忘存养天理,那么,时间长了,心里自然会凝聚天理,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这个天理的念头经常存有,就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的境界,不过是从这一个念头存养、扩充开去。”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混乱,那么就静坐。懒得看书,反而要去看书。这算是对症下药的方法。”


“和朋友相处 ,彼此谦让,就会彼此受益;彼此攀比、争强好胜,只能彼此受损。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做过准备?”


先生说:“哪能顾及到那么多?圣人的心犹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字,随时感应,遇物而照。过去所照之物在镜中已不复存在,未照到的形象不可能预先出现在镜中。后世所讲的,却是如此,因而完全违背了圣人之学。周公制订礼仪制度,让天下变得文明,都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为什么尧、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来做呢?孔子修订六经,以教育万世,也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为什么周公不先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来做呢?由此可见,圣人遇到什么样的时机,才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只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物来了不能照。研究事物的变化,如同照镜子。但是,学习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的功夫。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只担心自己的心还没有明白透彻,不害怕事物变化的无穷无尽。”


这三段,是陆澄向王阳明的提问。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主一的问题。我们一般讲做事要专一,不要三心二意。但王阳明讲的主一不是做事专一,或专注的意思,而是从更高的角度,讲了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那么,做什么事都可以。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立志。王阳明在回答里,用了道家结圣胎的概念,所谓结圣胎,是道教金丹的别名。内丹家以母体结胎比喻凝聚精、气、神三者所炼成之丹。又用了孟子尽心篇里的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讲了人的六个精神境界,也可以说自我完善的六个环节。第一境界“可欲之谓善”:大意是我想要,我想要向善,这就是善了。也有解释说,可欲,是可爱,是别人觉得你可爱,就是善。第二境界“有诸己之谓信”:大意是凡是向善的愿望,都一一落实到自己身上,这叫信。第三境界“充实之谓美”:就是落实到自己身上之后,不断发自内心地去充实、提高,这叫美。第四境界是“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自己充实了,提高了,还去影响到别人,自己发光了,还去照亮别人,这就叫大。第五境界是"大而化之之谓圣":不仅大,而且能够大而化之,就是圣,就是可以变化无穷,可以改变世界。第六境界是“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就是和天地合一,按照天道运行,达到神的境界。


王阳明讲立志,就是不断存养天理,慢慢的,就像道家的结圣胎,又像孟子讲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天理,即是我们内在的,又是外在的。当我们说,立志,是存养天理,就和我们一般讲的,做自己想做的,树立人生目标,区别了开来。既然是存养天理,就不是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而包含了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包含了用伦理原则来约束自己。因此,立志就是在专一之上,再找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样,做什么都能事半功倍。


回答第三个问题时,王阳明把心比做镜子。这个和禅宗里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回顾神秀和慧能的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淨止

    內心明净,照见真相。🙏🏼

  • 心向阳光12345

    感谢费老师精细讲解

  • 泉水叮咚_4z

    很受益,符合成长历程

  • 兰哥_vq

    主一 天理,美大神圣

  • 暮色思宇

    我怎么样能看到回复?

  • 香香_vi5

    不是vip!

  • 小沫_mv

    有良知有目标有信念,然后遇事情冷静平时少言多听,有原则有底线,就这样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吗

  • 阳明书童

    圣人之心犹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字,随时感应,遇物而照。

  • 淨止

    用心若镜🪞超越意识形态,照见自己、照见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