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精读课】《传习录·节选》: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

1.20【精读课】《传习录·节选》: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

00:00
13:40

第一单元,精读课


1.20《传习录·节选》: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


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一单元的第4次【精读课】,我们精读王阳明的一段原著,出自《传习录》,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原文】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旁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我把这一段文章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大家感受一下它的意思: 


陆澄问:“事物的名称、实物、仪则、数目,需要先行研究吗?”


先生说:“人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心体,那么已经包含这些了。倘若把心体存养已达到‘未发之中’,自然就能‘发而中节之和’,也就是说,做什么都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成就自己的心体,即使事先研究了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也与自己的本心毫不相干,只是一时的装饰,没有什么用处。当然,也并不是说完全不管名物度数,只是要‘知道所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道了。


先生接着说:“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成就自己,才是他所能做的事。例如乐官夔精通音乐,后稷弃擅长种植,这是他们的资质天性造成的。成就一个人,也是要他本心天理存粹体。运用事物的时候,都是从天理上生发出来,然后才可以称‘才’。达到纯天理的境界,才能‘不器’(才能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就是让羲和稷交换角色,夔种谷,稷作乐,也是可以的。”


先生又说:“《中庸》中说‘身处富贵,就做富贵时该做的事。身陷患难,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都是‘不器’(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以及不拘泥于形式教条)。这只有心体修养得纯正的人才能做到。”


有一次,先生坐在池塘边,刚好身旁有一口井,就随口拿它们来比喻学问:“挖一个面积很大但没有源泉的池塘,还不如挖一口面积很小但水源不断的小水井,这样才能生机无限。“

 

要明白这一段原文,首先要明白《中庸》里的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都有情绪,情绪就好像波浪,风一吹,本来平静的水面就会涌现波浪。但有的人修为很好,风吹过来,还是很平静,不会爆发出什么喜怒哀乐的情绪,这叫中。能够把情绪处理掉。另外一些人修为也很好,情绪爆发了,但不过度,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这叫和。中、和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不为外物所动,动了不过度。这个和发佛家、道家的思想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儒家更强调这种功夫在处理人就关系时候的作用。


王阳明这里又再次强调了心体。认为只要成就了自己的心体,什么事都好办。那么,心体到底是什么呢?这段话里王阳明引用了中庸的话,所谓心体,从情绪的角度而言,就是达到中和的境界。如果你达到了中和的境界,那么,做什么事都不会出大问题。


关于中和,王阳明和他的学生有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中和。陆澄问:“喜怒哀乐的中和,总体来说,普通人不可能全部具有。比如,碰到一件小事该有所喜或怒,虽然平时并没有喜怒之心,但遇到事情的时候,也能做到不过分,达到平和。这也能称作中和吗?”


先生说:“就一时一事而言,也可以称为中和,但不能说达到了大本、达道的境界。人性本善,中和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怎么能说没有?然而,常人之心往往昏暗而被蒙蔽,他的本体虽然时刻显现,但终究到一会儿明亮了一会儿又熄灭了,不是心的整体体作用。无所不中(什么时候都不偏不倚),然后才能称为大本;无所不和(什么时候都和谐),然后才能称为达道。唯有天下的至诚,才能确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陆澄说:“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中’的意思。”


先生说: “这必须要从本心上去领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中就是天理。”


陆澄说:“什么是天理?”


先生说:“摈除一己的私欲,就可以看到天理了。”


陆澄问:“天理为什么称为中?”


先生说:“不偏不倚。”


陆澄问:“不偏不倚,是什么样的状态?”


先生说:“就好像明镜,通体体透明彻亮,没有丝毫尘埃沾染。”


陆澄说:“有所偏倚,就是有所污染,比如在好色、贪利、慕名等事情上,可以看得出偏倚。但如果心里的情绪并没有萌发,美色、名位、利益都没有显现,又怎么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没有显现,但平日里好色、贪利、慕名之心并非没有。既然不是没有,就是有,既然是有,就不能说无所偏倚。好比某人患了疟疾,虽然有时不犯病,但病根没有拔除,也就不能说他是健康之人。必须把平时的好色、贪利、慕名之私欲统统清理干净,不得有丝毫遗留,使这颗心彻底纯洁空明,完全是天理,才可以叫作‘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讲完了中和,紧接着,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举了羲和稷的例子。夔是中国古代可以考证的最早的音乐家,舜时代的乐官。稷,农作物,也是一个人名,姬姓,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嫡长子。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周朝的祖先。王阳明说,这两个人的才能是天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才能去成就自己,但另一方面,王阳明又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什么话呢?叫君子不器。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意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君子不器,大意是君子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某种功能里面,而是有无限的可塑性。


所以,王阳明说,如果达到天理的境界,就让就是让羲和稷交换角色,夔种谷,稷作乐,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找到了你的本源,你就不会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你的才华和潜能会不断地被发掘出来的。这是王阳明心学里非常深刻的一个意思。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精读课:必是下面有一个根在。愿我们大家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都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能够触类旁通,以不变的心体,应对多变的现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那一间事

    这节音频结尾跳了,请小编更正

  • 兰哥_vq

    君子不器,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 七月的语

    我再也不能好好生活了

  • 文艺青年643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nt钱钱

    达到天理,君子不器,做什么都可以。

  • 阳明书童

    人要根据自己的所能做的事成就自己。 成就一个人,也是要他本心天理纯粹。 运用事物的时候,都是从天理上生发出来才可以称之为“才”。达到纯乎天理的境界,才能“不器”。 中是天理,天理是要摒除一己之私,这必须得从本心上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