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05 | 佛法超越语言的表达

四十二章经05 | 佛法超越语言的表达

00:00
13:53

204-四十二章经05  佛法超越语言的表达


一、知识点


1.愚痴三种发相:


【愚痴三种发相】 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三计世性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水。风大也。)


2.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


《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是一部佛教经文,别名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3.痴毒:


痴毒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痴毒是因邪见而生起的,对真实的无知,对虚妄的执著。例如对事理错误的认识,对因果颠倒的看法。有了痴毒,就会发出似是而非的言论,就会生起糊糊涂涂的思想。为了愚痴不明,就会不应该说的而说、不应该想的而想、不应该做的而做;就会不知善恶、不知因果、不知业报、不知凡圣。所以愚痴之为害,非常大。 因为有痴,所以有见、有疑、有邪、有妄;此外,还有不信、昏沉、愚昧等,都会跟著而来。 “愚痴无明生众苦”,因为痴毒,我们光明的自性因而迷暗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念等本空佛言无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言无言,言修无修。


2、言语道断,非物所惧,差之毫厘,是之虚语。


3、真病冠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四十二章经。今天这一讲,咱们要从第 17 章明来暗细开始讲。明就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来了,暗就是愚痴,愚昧,他就谢,就走了。这个谢就是谢幕的谢,就告别了,走了。你有了智慧了。这里用光明来比喻智慧,那么你的淤痴这种昏昏暗暗的状态就消除掉了。佛言夫见道者,比如词句录明世中其名即灭,而名独纯。佛陀说这些了解了佛教道理的人,这些洞见了佛教道理的人,就好比是手持着火把走进一间暗房子里,那么这个暗房子里的这个黑暗马上就消除了,然而火把的光明存在着,他把火把的光明用来比喻佛教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你一个人拿着火把到一个黑屋子里去,一进去,黑屋子里的黑瞬间就没有了,而留下的只有智慧之火带来的光明。




学到见地无名,寂灭而鸣常存疑。学习佛陀的教法,你了解了最究竟的道理真谛的地,你的无名是 12 英元之一了,对吧?这咱们都知道,你的愚痴,没有知识,这种状态就消灭了。而明常春矣,你的这种智慧,你的这种菩提,却是一直存在着的。第十八章念等本空佛言无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言无言,言修无修。我的法,我的法门,也就是指佛法了。念无念,念是什么意思?无念是一种佛教里边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一念不起。十八戒空。你修到最后最高的境界是要一念不起,连念头都不起吗?行无形是指什么?因为你的形,你的各种行为都是由各种因缘而起的,所以他没有自信,他的本性是空,所以叫无形。在佛教里边,你要行修行之行,无行无形而万形,所以叫无形。




形言无言是什么意思?言语都是假名,对吧?都是一种方便善巧,都是为了众生而行的方便。但是言语本身并不等于佛的最高的智慧,只不过为了度众生,佛总不能不说话,不能不说法吧?所以还要有言说。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言说当中,语言当中并没有诸法实相,因此说言无言,你还是要说话,但是你说的是无稽之言。咻无咻咻。因为这个修也只不过是因众缘而起,那你的修行也是因为众缘而起。修行本身并没有自信的,所以叫修无修。这段经文在佛经当中,这个意思也是常见的,无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休无休。会者敬而迷者远乎。你领会了这一点的人,那么就离开佛法很近了。你对这一点依然执迷不悟,不了解的人,离开佛法就很远了。




言语道断,非物所惧,差之毫厘,是之虚语。言语道断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实际上是指言语的路断绝了,言语倒断。换句话说,什么意思?是指紧紧凭着言语是不能达到的,是指佛法是超越了言语的表达的,佛法超越了通常言语的表达,它不受世间万物的拘束,众人一定要理解这一点,这是一个非常紧要的地方,而理解和不理解,领悟不领悟之间只差了毫厘,差距非常小,如果你没有理解的话,你就会失之虚,很难把握住。这里讲言语道断非物所居。




第十九章假真病冠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菩提佛陀讲,你去观察这个天地,你要念,心中就要常怀这样的一种想法,这个都是无偿的。你去观察这个世界,你心里也要有这样一个想法,这都是无偿的。观灵觉祭菩提,观灵觉就是观心,祭佛灵觉其实就是菩提了,就是知识了。卢氏知识得到己矣,你如果掌握了这样的知识,掌握了无常,由此得到了菩提,你有了这样的知识,得到就非常快乐。这里的得道就是能够证得阿罗汉国能够取得修行的成就,那就非常快了。当然在这里依然用的是这种老装色彩非常强的这种词汇。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佛言当念声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已都无其如患儿。佛陀说,你应该知道,应该了之,我们的身体当中都有四大。四大我们前面在讲别的佛经的时候几次提到,这是古印度在佛教产生之前就有的一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四种最根本的元素组成的,这个叫四大。哪四大?地火、水、风,这个地是指土,也有的地方也叫土、地、火、水、风四种元素组成,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名称,地火水风。但是都无我者。无我是指永远不变,独立自存的这种本体或者自信。他们都不是永远不变的,都不是独立可以存在的。地火水风四大元素要彼此作用才会形成,我生的我已都无其如幻耳。既然连一个永远不变,独立自存的这样的一种本体或者自信都没有,那么死生也就是生中之生。死生就像如梦如幻,就像种种幻术一样,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佛也。人随勤欲求于声,明显声以故意。佛陀讲,人随顺。自己的情欲,被自己的贪恋情欲所操纵,所以去追求这种外在的名声。等到取得了民生,生命显得了,你的身体已经完了,你的身体也已经老了,寿命已尽了。贪事长鸣而不学道,罔功劳行,贪图世俗的名声而不去修学佛法,你就枉费了功夫,也枉费了你的身体。罔功劳刑,这个刑是指世俗的身体身形。比如烧香,虽人闻香之敬意,未生之火,而在其火。佛陀在这里又用了一个比喻,就好比是烧香,你去点燃一炷香,尽管人闻到了香,但是你别忘了人闻到的香,或者说人闻到香本身就是什么,本身就是香在燃烧,逐渐地烧完,而你香烧完了,最后还会留下一点点火星,这个火星还会成为危害自己的燎原之火,危生之火,而在其后,后面紧随其后的还有危害自身之火。比如烧香,虽人闻香之敬意,为生之火,而在其后用火来比喻情欲,把情欲比喻成火。




第 22 章财色遭苦佛言财色与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密,不足一参之美,小而舔之,则有割舍之患。这里边当然也是一个比喻。佛陀说,对于人来讲,世俗的财富、美色都是不舍得放弃的,大家都很贪求,这好比是什么呢?这个彩色好比是刀刃上的蜂蜜,非常锋利的刀刃上的蜂蜜,这只不过是不值得一提的一点点美味而已。但是如果小孩子不懂道理的,没有知识的小孩子去舔,那么就会有割断、割破、割伤舌头的祸害。这里把刀刃上的蜜来作为财色的比喻,财色最终会带来苦,所以叫财色招苦。好的,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四十二章经》。 


今天这一讲,咱们要从第十七章,明来暗谢,开始讲。明就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来了,愚痴、愚昧,他就谢,就走了,谢就是谢幕的谢,就告别了,走了。你有了智慧了,这里用光明来比喻智慧,那么你的愚痴,这种昏昏暗暗的状态,就消除掉了。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 佛陀说,这些了解了佛教道理的人,这些洞见了佛教道理的人,就好比是手持着火把走进一间暗房子里,暗房子里的黑暗,马上就消除了。然而火把的光明存在着,他把火把的光明,用来比喻佛教的智慧,佛陀你一个人拿着火把到一个黑屋子里去,一进去,黑屋子里的黑,瞬间就没有了。而留下的只有智慧之火带来的光明。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学习佛陀的教法,你了解了最究竟的道理,真谛的谛,你的无明,无明是十二因缘之一了,(梵音),对吧?咱们都知道你的愚痴,没有知识,这种状态就消灭了。而明常存矣,你的这种智慧,你的这种菩提,却是一直存在着的了。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我的法门,也就是指佛法了,念无念念,是什么意思呢?无念,是一种佛教里边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一念不起,十八界空,你修到最后最高的境界,是要一念不起,连念头都不起。无行是指什么?因为你的行,你的各种行为,各种因缘而起,所以他没有自性,他的本性是空,所以叫无行。


在佛教里边,你要行修行之行,行无行,行无行而万行,所以叫无行行。言无言言,言是什么意思呢?言语都是假名,是吧?都是一种方便善巧,都是为了众生而行的方便吗?但是言语本身并不等于佛的最高的智慧,只不过为了度众生,佛总不能不说话,不能不说法,所以还要有言说,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言说当中,语言当中,并没有诸法实相,因此说言无言,你还是要说话,但是你说的是无言之言。修无修修,因为修也只不过是因众缘而起,你的修行也是因为众缘而起,修行本身并没有自性,所以叫修无修修。


这段经文在佛经当中也是这个意思,也是常见的,“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你领会了这一点的,那么就离开佛法很近了,你对这一点依然执迷不悟不了解的人,离开佛法就很远了。“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言语道断,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实际上是指言语的路断绝了,言语道断。


换句话说什么意思呢?是指仅仅凭着言语,不能达到的,是指佛法是超越了言语的表达的,佛法超越了通常言语的表达,他不受世间万物的拘束,众人一定要理解这一点,这是一个非常紧要的地方。而理解和不理解,领悟不领悟之间,只差了毫厘,差距非常小。那么如果你没有理解的话,你就会失之须臾,很难把握住。这里讲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第十九章,假真并观:“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佛陀讲,你去观察天地,你要念,心中就要常怀这样的一种想法,这个都是无常的。你去观察这个世界,你心里也要有这样一个想法,这都是无常的。


“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灵觉,其实就是菩提了,观灵觉就是菩提了。就是菩提了,就是知识了,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你如果掌握了这样的知识,掌握了无常,由此得到了菩提,你有了这样的知识,得道就非常快了。这里的得道,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能够取得修行的成就,那就非常快。当然,在这里用,依然用的是这种老庄色彩非常强的这种词汇。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对不起,重新开始。“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佛陀说,你应该知道,应该了知,我们的身体当中,都有四大,四大,我们前面在讲别的佛经的时候,几次提到,这是古印度在佛教产生之前就有的一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四种最根本的元素组成的,叫四大。哪四大呢?火、水、风,第四指土,也有的地方也叫地、火、水、风四种元素组成,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名称,地、火、水、风。


“都无我者。”无我,我是指永远不变,独立自存的这种本体或者自性,他们都不是永远不变的,都不是独立可以存在的。地、火、水、风四大元素,要彼此作用,才会形成我的。“我既都无,其如幻耳。”既然连一个永远不变,独立自存的这样的一种本体或者自性都没有。那么此身也就是身中之身。此身就像如梦如幻,就像种种幻术一样,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佛陀讲,人随顺自己的情欲,被自己的贪恋、情欲所操纵。所以去追求这种外在的名声。等到取得了名声,声名显著了,你的身体已经完了,你的身体也已经老了,寿命已近了,“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贪图世俗的名声,而不去修学佛法,你就枉费了工夫,也枉费了你的身体。


枉公劳形,这个形是指世俗的身体、身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佛陀在这里又用了一个比喻,好比是烧香,你去点燃一炷香。尽管人闻到的香,但是你别忘了人闻到的香,或者说人闻到香,本身就是什么?本身就是香在燃烧,逐渐的烧完,而你香烧完了,最后还会留下一点点火星。火星还会成为危害自己的燎原大火,危身之火,而在其火后面紧随其后的还有危害自身之火。“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就把这个火比喻为,用火来比喻情欲,把情欲比喻成火。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这里边当然也是一个比喻。佛陀说,对于人来讲,世俗的财富美色都是不舍得放弃的。大家都很贪求,这好比是什么呢?财色,好比是刀刃上的蜂蜜,非常锋利的刀刃上的蜂蜜,这只不过是不值得一提的一点点美味而已。但如果小孩子不懂道理的,没有知识的小孩子去舔。那么就会有割断、割破、割伤舌头的祸害。这里把刀刃上的蜜来作为财色的比喻,财色最终会带来苦,所以叫财色招苦。


好的,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8662epay

    谢谢钱教授讲解

  • 拈花之旨

    烧香指追逐名声,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你了,但是欲望之火却在名声之后,侵蚀你的身体,好比烧香香气四溢而别人得闻,而烧香之火却在香气之后燃烧香柱。

  • JSWJQH1995

    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1359152rdpw 回复 @JSWJQH1995: 那你就陷入顽空,堕入死寂,万念俱灰,你觉得这就是佛陀智慧吗?

  • 1390133knev

    四十二章经解的好

  • 融道创客

    烦请问一下背景音乐是什么?特别好听

  • 朝菌之旅

    感恩钱老师法布施!

  • 岚阗

    老师太博学了。 喜欢听

  • 罌潥

    钱老师的讲解有如醍醐灌顶,世人愚痴,每每为财色苟活

  • cowboycn

    控制自己的欲念,如果心中没有信念怎么能压制住欲念?

    岚阗 回复 @cowboycn: 信念是假的,没有法力,它压得住谁呀,欲念的存在,它需要的是被看到,被看到它就满愿了,这一欲念暂时就没了。越压它它被看到的欲望越强,不但不没,还越来越结实

  • 佛只能度有缘人

    忽然发现我追上钱老师的进度了!我是这10天左右开始从第一集听的,钱老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