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四十二章经02 如何结缘佛法
一、知识点
1.果位:
果位为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2.四真谛:
四真谛,佛教术语,就是指“苦、集、灭、道”。
苦 生就是苦的业因,生命就是受苦,从生到死要经历一个个痛苦的阶段,这是苦谛。
集 促成生的原因是对生命的渴求,生后的肉欲、视欲和对生命的骄傲促使人们从一生转向另一生,这就是集谛。
灭 根治这种生就得消除对生命的渴求 办法是,彻底绝除一切邪欲,不让它们占据头脑,或是把它们清除出去,不使自己的头脑里有一点装进邪念的余地,这就是灭谛。
道 八正道。即道谛。
佛陀说:“和尚们,我的眼睛通过苦谛看到了这些概念和结论,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图像。解脱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祷,而是靠内心的佛性。”
3.佛家八苦:
所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
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
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
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云何为苦圣谛耶?谓五取蕴是,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杂阿含经》
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受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杂阿含经》
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增一阿含经》
云何为苦圣谛曰:是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求不得苦。略而言之,五取蕴苦也。诸贤!云何为五取蕴?曰: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中阿含经》
于苦不慧不知。故走长涂。生死不休。当以知此苦谛。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以要言之。五盛阴苦。已觉斯苦。能断爱习。是谓得眼。为极是生。后不复有苦。《长阿含经》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非顿无间等”。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杂阿含经》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沙门告别亲人出家了,你认识到自己新的本源,通达了根本的知识。在这里也就是指婆说了解了无为法。
2、不恶口、不两舌、不揶揄。三种异业,不贪欲,不称谓不邪界。
3、朱业无念无作,非修非正,不利诸位。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至四十二章经。在前一讲,我着重为各位听众朋友介绍了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当然他同时他的研究领域绝不止于佛教领域汤咏桐先生关于四十二章经的一些主要的论断。那么从今天这一讲开始,咱们就要对 42 章经文进行讲读。 42 章经的篇幅本身不大,大家一听 42 章这个经很大,其实不是,它每一章虽然字数不尽相同,但是字数都不多,在很多时候一两句话就是一张,所以我想我们还是把这部经能够完完整整的讲读一下,因为通过讲读,我特别希望听众朋友能够有一种亲切感,这部最古老的汉语佛经对我们接受佛教、亲近佛教、理解佛教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上一讲到,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虽然经过了 2000 多年,我们会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理解佛教的方式和样态,或者说样貌还是 42 种情。
这部经的经文不像有些佛经那样极具傲雅,非常难读,非常抽象。他的文采很好,非常地平易近人。因此咱们就不逐字逐句进行讲读,把经文读一遍以后,咱们对它里边的一些要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我想这大概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 42 章经的第一章叫出家正果,经文是佛言辞,亲出家失心打本,解无危法。名曰,沙门告别亲人出家了,你认识到自己新的本源,通达了根本的知识。在这里也就是指婆说了了无为法。这个无为是用汉代流行的一个观念,这是道家的学说,老子的学说,老庄的学说无为。但是在这里实际上就是指一切法的真相。你如果告别亲人出家,又了解了一切法的真相,那么你就叫沙门。常行二百五十届,至子清净,为四真道行,称阿罗汉。而你成为沙蒙以后,你经常奉持 250 剑,这就是杀门剑,而且禁止亲近,也就是你行为非常的亲近。为四真道行,这里是指四真道,这就是四真谛,也就是指佛道的修行,你就会成为阿罗汉。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况竭寿命,筑动天地。阿罗汉就有神通了,能飞行变化,一行一柱,它这一举一动都能和天地互相感动。说到这一句阿罗汉能飞行变化,如果在听众朋友当中有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人,我下面的这一句貌似闲话,各位一定会哈哈一笑。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还不可能去接触这个佛经,那个时候有一部书很流行,叫众神之车,讲天外来客,讲外星文明的,这个作者我记得是一位河南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名字叫丹尼克,而这部书当中居然就引用了 42 章经阿罗汉能飞行变化,把它作为古代印度就对这个外来文明对外星人有所认知和有所记载的一个证据。
我到今年几十年了,我还记得很清楚,读到这一句我就想到几十年前。次为阿纳汗,是生闻四果中的第三果的这个圣位,阿纳汗者寿终灵神上 19 天,正阿罗汉。其次就是阿纳汗果有四个果位,获得阿纳汗果位的这个修佛者,寿命结束的时候就生在 19 天之上,然后他还可以在武进居天中挣得阿罗汉国四为斯托寒,是生文四果小乘佛教的第二个果味斯托环者,一上一环,既得阿罗汉正德斯陀含果味的修行者,一上一环,一来一往,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次为虚脱环。须拓桓是声闻四果当中最初的圣果,也叫出国,所以要这么数上去,阿罗汉是小乘佛教里声纹四果当中最高的果味,阿拉汗次之,斯托汗次之,须脱环是最初等的果味。虚脱还者,七死七生。辩证阿罗汉,你如果已经挣得了虚脱还果的这个修行者,生于人间,天上往复 7 次,以后,你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
爱玉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你断除了爱玉,就好比断除了四肢一样,你就不会再使用这个四肢了。这个是指小乘佛教它的四个果味。第二章断欲绝求佛言,出家杀门者,断玉去案师自心缘达佛生理物无违法。佛陀说,出家的沙门,你就应该断除自己的爱欲,认知自己心的本源,能够通达佛理,能够悟透佛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对内无所得,对外无所求。心不济道亦不及业,心不执着语或者不细服,在通达解脱的道路上也不皆烦恼。朱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利诸位。而自从最明智为道,这是讲的一种境界,就是说你这个无念无作,你也没有什么念想,也没有什么,这种行为非修非正都不执罪,那么这个就称之为道,非常的受到尊崇。
第三章隔皑趣贪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佛说你把这个须发剃掉了,你就是沙门了,现沙门相受道法者,希世之才,祈求取足。你去接受了这个佛教的,接受了佛法,去修行佛法,那就要放弃世俗的资产,你要把世俗的这些物质财富都放弃掉,通过起时乞讨来满足需求。日中一时,树下一树盛,勿在意。每天就是中午吃一顿,而过午不食,晚上在树下睡一宿,千万不要有过多的欲求,使人于弊者,碍于欲也。让人蒙蔽的。受到愚弄的正是爱恋和欲望。这个是要割爱去贪。
这是第三章,第四章善恶并名。佛言,众生以事实为善,以事实为恶,实事为善。就咱们都知道的时善业三种产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雨夜不往雨,不恶口、不两舌、不揶揄。三种异业,不贪欲,不称谓不邪界。它也叫识善道,或者 10 件好事情,这 10 件好事情, 10 是为恶,有十件事情是坏的,那也就叫十恶也,这个也叫十不善也,都是不好的事。哪十个?杀生、偷盗、邪淫,王宇两蛇就有两条舌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六恶口,就是说这种粗话、骂人的话,习语,也就是这种没有意义的花里胡哨的话,贪欲秤、毁邪剑,何等为10。
下面就解释了深山口市一山,就前面我跟大家讲过的三种深夜,四种雨夜,三种意义,有三种是要整个身体去完成的,有四种主要是话语的,有三种主要是这种意念思想层面的。深山者,杀到人口市者,两舌恶口枉言,给予一三者即会吃。就把这个做一个解释,如是实事不顺圣道明实而行事,而若子明实善行。而这样的 10 件事情,如果你不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那就是十恶性,就十种坏的。如果你不做这个坏的,做他坏的反面的,那么就叫善行。
第五章转重令庆佛也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性。佛陀讲,人会有很多过错的,如果你不自己忏悔,你就停不了造错或者造成这些错误的,心醉来复生。如水归海,渐成深广。那么罪过就扑到你的身上来,就好比水冲向大海一样,大海水多,很深很广,那么你慢慢你身上的这个过错也就会越来越多,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之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果人已经有了过错了,但是你自己知道错了,你改过去做好事,你的罪过自然就消灭了。如病得汗,渐有全损耳。就好比生病以后出汗,身体就慢慢会好了,会恢复了,会痊愈了一样。这个叫转重令轻。
第六章仍恶无称佛言,恶人文善,故来扰乱者。汝自尽兮,当无称者,彼来恶者而自遏制。佛陀说,恶人如果他听到有这个行者,也就是信佛的人来做好事,他就故意来扰乱。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恶人,你自己应该冷静,不要有成恨之心,不要去骂他,因为鄙来恶者而知恶之。那些来作乱的恶人,实际上他是自己对自己作恶,你去生他的嫌弃干吗呢?大家看 42 章经,每一章都不长,而且它的意思都很平易,都很平实。那么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这 6 招,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四十二章经》。在前一讲,我着重为各位听众朋友介绍了,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当然他,同时他的研究领域,绝不止于佛教领域,汤永彤先生,关于《四十二章经》的主要的论断。
那么从今天这一讲开始,咱们就要对《四十二章经》的经文进行讲读,《四十二章经》的篇幅本身不大,大家一听,《四十二章经》,很大,其实不是,它每一章虽然字数不尽相同,但是字数都不多。在很多时候一两句话,就是一章,所以我想我们还是把这部经能够完完整整的讲读一下。因为通过讲读,我特别希望听众朋友能够有一种亲切感,这部最古老的汉语佛经,对我们接受佛教,亲近佛教,理解佛教,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我在上一讲讲到,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我们会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理解佛教的方式,和样态,或者说样貌,还是《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经文,不像有些佛经那样,佶屈聱牙,非常难读,非常抽象,它的文采很好,非常的平易近人。因此咱们就不逐字逐句进行讲读,把经文读一遍以后,咱们对它里边的一些要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我想这大概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
《四十二章经》的第一章,叫出家证果。经文是: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告别亲人出家了。你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源,通达了根本的知识,在这里,也就是指佛,佛说,了解了无为法,无为,是用汉代流行的一个观念,这是道家的学说,老子的学说,老庄的学说,无为,但是在这里,实际上就是指一切法的真相。你如果告别亲人出家,又了解了一切法的真相,那么你就叫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而你成为了沙门以后,你经常奉持二百五十戒,这就是沙门戒。而且进止清净,也就是你行为非常的清净。为四真道行,这里是指四真道,这是真谛,也就是指佛道的修行,你就会成为阿罗汉。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就有神通了,能飞行变化,一行一住,他一举一动,都能和天地互相感动。
说到这一句,阿罗汉能飞行变化,而如果在听众朋友当中,有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人,我下面的这一句,貌似闲话,各位一定会一笑。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根本我还不可能去接触佛经。那个时候有一部书很流行,叫《众神之车》,讲天外来客,讲外星文明的,这个作者,我记得是一位荷兰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名字叫丹尼克。而这部书当中,居然就引用了《四十二章经》。阿罗汉能飞行变化,把它作为古代印度,就对外来文明,对外星人有所认知和有所记载的一个证据。我到今天几十年了,我还记得很清楚,读到这一句,我就想到几十年前。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其次就是阿那含果,有四个果位,获得阿那含果位的修佛者,寿命结束的时候,就生在十九天之上,然后他还可以在五净居天中,证得阿罗汉果。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斯陀含,是声闻四果,小乘佛教的第二个果位,斯陀含者,一上一还,既得阿罗汉,证得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一上一还,一来一往,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须陀洹,是声闻四果当中,最初的圣果,也叫初果,所以要这么数上去,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声闻四果当中,最高的果位,阿那含次之,斯陀含次之,须陀洹是最初等的果位。
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你如果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的修行者,生于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以后,你就可以称为阿罗汉了。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你断除了爱欲,好比断除了四肢一样,你就不会再使用这个四肢了。是指小乘佛教,它的四个果位。
第二章,断欲绝求。“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佛陀说,出家的沙门,你就应该断除自己的爱意、认知自己心的本源,能够通达佛理,能够悟透佛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对内无所得,对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心不执着于或者不系缚在通达解脱的道路上,也不结烦恼。“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这是讲的一种境界,就是说你无念无作,你也没有什么念想,也没有什么这种行为,非修非证,都不执着。那么这个就称之为道,非常的受到尊崇。
第三章,割爱去贪。“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佛说,你把须发剃掉了,你就是沙门了。“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你去接受了佛教,接受了佛法,去修行佛法,那就要放弃世俗的资产,你要把世俗的这些物质财富都放弃掉,通过乞食,乞讨来满足需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每天中午吃一顿,过午不食,晚上在树下睡一宿,千万不要过多的欲求。“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让人蒙蔽的,受到愚蔽的,正是爱恋和欲望,这个是要割爱去贪,这是第三章。
第四章,善恶并明。“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咱们都知道的十善业,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它也叫十善道,或者十件好事情,这10件好事情。
“亦以十事为恶。”有10件事情是坏的,那也就叫十恶业。也叫十不善业,都是不好的事。哪10个?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两舌就有两条舌头,这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六,恶口,恶口就是说这种粗话骂人的话,绮语,也就是这种没有意义的、花里胡哨的话,贪欲、嗔恚、邪见。
“何等为十?”下面就解释了嘛。 “身三、口四、意三。”就前面我跟大家讲过的,三种身业,四种语业,三种意业,有三种是要整个身体去完成的,有四种,主要是话语的,有三种,主要是这种意念思想层面的。“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就把做一个解释。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而这样的10件事情,如果你不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那就是十恶行。就是十种坏的。如果你不做坏的,做他坏的反面的,那么就叫十善行。
第五章,转重令轻。“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佛陀讲,人会有很多过错的,如果你不自己忏悔,你就停不了,造作或者造成这些错误的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那么罪过就扑到你的身上来。好比水冲向大海一样,大海就会水多就很深很广,那么你慢慢,你身上的过错也就会越来越多,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果人已经有了过错了,但是你自己知道错了,你改过,去做好事,你的罪过自然就消灭了。“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好比生病以后出汗,身体就慢慢会好了,会恢复了,会痊愈了一样。这个叫转重令轻。
第六章,忍恶无嗔。“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佛陀说,恶人,如果他听到有这个行者,也就是信佛的人,来做好事,他就故意来扰乱。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恶人,你自己应该冷静,不要有嗔恨之心,不要去骂他,因为,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先来作乱的恶人,实际上他是自己对自己作恶,你去生他的闲气干嘛呢?
大家看,《四十二章经》每一章都不长,而且它的意思都很平易,都很平实。那么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这六章。感谢您的垂听。
四十二章经是真正释迦摩尼生前所说经典
谢谢钱教授,四十二章经我每天背诵,听钱教授讲解很亲切,收益匪浅。
感恩所有译经法师!感恩钱老师!阿弥陀佛!
感恩,感谢钱教授精彩讲解,
聆听钱教授讲佛教经典真是一大幸事!感恩!
这句话说的好,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感恩钱老师
口身意之业,需要自律!
注意: 汤用彤 还是 汤永彤
感谢钱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