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03 | 精进修行

四十二章经03 | 精进修行

00:00
14:50

202-四十二章经03  精进修行


一、知识点


1.《中阿含经》: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前秦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60卷。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59卷,早佚。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零星梵文残片。历代单经零本翻译颇多,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大体相应,前者收经较多。一般认为,在《中阿含经》和“中部经典”编集之前,已有许多经文单独流行。两传文本所集经文都没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


2.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弟子制定的,其实对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同样是应该遵守的。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宝,为佛弟子,积累善根,趋向佛道。然后更进一步受持五戒,为入道的根本行门,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础。


3.恶还本身:


《恶还本身》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本经的第七章,前面的一章,是说要是坏人向我们发 恨心,并且来扰乱我们的话,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忍辱力去降伏他,这一章正好是上一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的事实证明。这一章佛是以譬喻来劝导我们不要造恶。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佛言,君子骂我,我今不纳自治,慈祸归子生矣。


2、犯善人迁,不如犯一池五戒者。


3、在这个信仰佛教的,或者喜爱佛教的一般的这个人的心目当中,恐怕还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亲近的,是非常可以接受的,但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四十二章经。今天咱们要从 42 章经的第七章恶还本身开始。经文这样,佛言,有人文武守道,行大人辞故志骂佛。佛陀说,有人听到我守道诶,就是守的这个佛法行大仁慈,我特别仁慈,但这人还反而来骂我。佛墨不对,骂纸问曰,佛就由着那个人骂不还嘴,不回答。等他骂停了以后,问曰,佛就问这个人,子以理从人,而人不难理归子乎?佛陀就问来骂他的那个人,说,您如果是以礼待人,而那个人并不接受你对他的礼貌,那这个礼是不是还是你的?换句话说,你礼貌待人的话,如果那个人反而不接受你的礼貌,反而无礼相对,那你本人还是不是一个讲礼貌的人?对,约归以,那个人就回答,那当然了,这个礼貌还是归于我的。佛言,君子骂我,我今不纳自治,慈祸归子生矣。




哦,那么好,佛说,现在你骂我,不接受您骂的这个话,所以您骂我的话,不就归于你自己了吗?你不就等于骂你自己吗?而因为你骂人所带来的祸害,不就你自己拿着了吗?游回应声,影之随行,终无免离。就好比你发出声音一定有回声,你的影子一定跟着你的身体一样,总归是这样的。




中午免离吗?盛物为恶,千万不要作恶。所以这一章叫恶环本身,如果作恶的话,这个恶最终还是要归你自己所承担的。第八章尘拓自污佛言,恶人害贤者,由仰天而拓,不自天,寒从几度?佛陀说,这个坏人,恶人,伤害这些闲人,伤害这些好人。这种情况就好比是抬起头仰天朝着天吐口水一样,这个口水飞不到天上去的,终究还要掉下来落到你自己的脸上的。逆风扬尘,诚不知彼,环奔几升。又好比是顶着风,想把这个尘土去泼到人的身上,你不顶着风吗?这个尘土实际上是泼不到别人的身上的,一定是反过来被风吹到你自己身上的吗?贤母不可悔,祸必灭己,因此贤人是不可与去悔伤的,你不要去损害贤人,你如果去伤害这些贤民的人,这个祸害一是会殃及你自己身上,这个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句佛语,对吧?第九章反本会道佛言博道必难会守至奉道,其道甚大。




你看这一章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佛说,如果你仅仅是广博听闻,就是你广闻博致,女儿爱到爱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佛法一定是难以理喻的。但是如果你能守治奉道,你能守住自己向佛之心,去遵循佛法,那么你的修道的成就会非常大。这里是强调还要修行,你要发菩提心,还要修行。首字奉道和博道来作一个呼应。




第十章喜事祸福,就喜欢施舍你获得福报。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复胜达。胡说,你看到别人在行善,在施舍,你看到别人在行施舍的话,你随喜也一起,或者帮助他行施舍,你得到的福报就很大。沙门问曰,那么有一个僧人就问佛了,此福近乎这个福报会不会用光?这个福报会不会用尽佛言?比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俱来,分取孰实处名。此句如故,夫亦如志。佛陀就回答道,那打个比方,就好比是一个火炬,有很多人,数千百人都拿着火炬,在这个火炬上点火,把这个火分走。这个火都可以把食物煮熟,也可以消除黑暗,能够点亮这里。这个熟食也是一个比喻。正果把食物给煮熟了,正得某种佛寡。那原来的那个火把并没有灭掉,只不过它的火焰被成百上千把另外的火炬给封了,但是它本身的火炬还是在的,福报也是如此。这个是讲福报,就好比是一个火炬,它可以惠及很多人,然而本身并不会受损,而且这个火这样传递下去的话,是无穷无尽的。




第 11 章吃饭转肾示范就是施舍或者共生人犯事。佛言,犯恶人,百不如犯一善人。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大家千万注意。就是说你为 100 个恶人提供他们饮食,不如提供一位生人饮食。犯善人迁,不如犯一池五戒者。你施舍一千个善人的饭食,还不如供养一位持五戒的,也就是居士。犯吾借者,万不如犯亦须脱还。犯百万须脱还,不如犯亦施托函,犯千万施托函,不如犯亦安纳罕范一意阿南汉不如范一阿罗汉,这个施舍泛时你施舍,按照这个果味,你施舍阿罗汉当然是最高了。范十亿阿罗汉不如翻译辟之佛,哪怕你为 10 万个阿罗汉给他们提供了范石,你还不如范辟之佛就是独绝佛、缘绝佛。




这前面我们讲到过的,犯百亿辟之佛,不如犯亦三世诸佛,犯千亿三世诸佛,不如犯亦无念、无主、无休、无证之者。你犯了那么多佛,不如给一位真正有智慧的,真正修正了佛法,获得菩提的修行者。当然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在大乘佛教里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大家千万记住。但是在现在来讲,比如在这个信仰佛教的,或者喜爱佛教的一般的这个人的心目当中,恐怕还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亲近的,是非常可以接受的,但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




第十二章举难劝休,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修道的种种姻缘难得举出人有 20 件很难的事情。佛言,人有二十难,人有二十件事情,或者二十种情况,是很难的。贫穷不施难,你很贫穷,但是你依然不是,这个很难。豪贵学到难,你这个有钱有势,但是你去追求佛法,把这个都舍弃掉,这也很难。弃命必死难,你把这个生命抛弃掉,下定决心赴死,这个很难。赌佛经难,你如果有姻缘,能够看到佛经,这也很难。生至佛世难生在佛陀的这个世界里,或者这个时代很难。忍。色忍欲难,你能够忍住这个色域,不犯这个色域很难见好,不求难,你看到那种就是说好的美好的事情不去贪求,不去追求,这个很难。被辱不称难。你被别人辱骂,被别人侮辱,但是你不生气,不称怒,这很难。有事不灵喃,你有势力,但是不仗势欺人,这个很难。出事无心难,遇到的事情无心应付,这个也很难。广穴搏究难,这个好理解。除灭我慢难,你能够把这种我慢,就是这种对自己的这种执着。当然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太自我或者太把自己当回事,把这个心除灭掉也很难。




不轻学难,你不轻视那些没有学习佛法的人,还没有姻缘学习佛法的人,这也很难。新型平等难,心里持着一个平等的念头,这个也很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你碰到这些对佛法有了解、有体悟、有修行的人,很难。见信学到难民心见信去学习佛学,这个很难。随化度人难,你这个随缘随缘分,能够去化度别人,这个很难。笃静不动来,你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你不动心,这个很难。善解方便难。能够善巧了解教义和善巧,方便地去传播教义,教化别人,这个很难。这是这一章第 12 章叫举难劝秀。那么按照传统的说法,这里边的二十式,后面的事情越往后越难,也就是后面的事情比前面的都要难,那么它第一难是贫穷不施难。按照这个排序,这虽然是难,但是它难的程度不高,因为布施并不在乎你布施多少钱,你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句好话,这也是不是,对吧?那么最难的是善解方便难,这是 20 难的排序,就是第 12 章叫举难劝修,把人碰到的难处难事都给你列举出来,但是劝大家要去修行,要去精进,要去努力。好,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四十二章经》。


今天咱们要从《四十二章经》的第七章,恶还本身开始。


经文是这样,“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陀说,有人听到我,守道,也就是守的佛法,行大仁慈,我特别仁慈,但这些这人反而来骂我,来骂我。“佛默不对。骂止,问曰:”佛就由着那个人嘛,不还嘴。不回答,等他骂停了以后,问曰,佛就问这个人,“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佛陀就问来骂他的那个人,说您如果是以礼待人,而那个人并不接受你对他的礼貌。那这个礼是不是还是你的?换句话说,你礼貌待人的话,如果那个人反而不接受你的礼貌,反而无礼相对,你本人还是不是一个讲礼貌的人呢?”


对曰:归矣!”那个人就回答当然了,这个礼貌还是归于我的。“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那么好。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您骂的话,所以您骂我的话,不就归于你自己了吗?你不就等于骂你自己吗?而因为你骂人所带来的祸害,不就你自己拿着了吗?“犹响应声,影之随形,”好比你发出声音,一定有回声,你的影子,一定跟着你的身体一样,总归是这样的,“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千万不要作恶。所以这一章叫恶还本身。如果做恶的话,最终还是要归你自己所承担的。


第八章,尘唾自污,“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佛陀说,坏人,伤害这些贤人,伤害这些好人,这种情况,好比是抬起头,仰天,朝着天吐口水一样,口水飞不到天上去的,终究还要掉下来,落到你自己的脸上的。“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你就好比,又好比是顶着风,想把尘土去泼到人的身上,你不顶着风吗?这个尘土实际上是泼不到别人的身上的,一定是反过来被风吹到你自己身上的。“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因此,贤人是不可以去毁伤的,你不要去损害贤人。你如果去伤害这些贤名的人,祸害一定是会殃及到你自己身上。这个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段佛语。


第九章返本会道,“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你看这一章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佛说,如果你仅仅是广博听闻,就是你广温,博识,而爱道,爱佛法的话,那么佛法一定是难以理会的,但如果你能守志奉道,你能守住自己向佛之心,去遵循佛法,那么你的修道的成就会非常大。这里是强调还要修行,你要发菩提心,还要修行,守志奉道,和博闻爱道来做一个呼应。


第十章,喜施获福。我就喜欢喜施你获得福报。“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佛说,你看到别人在行善在施舍。你看到别人在行施舍的话,你随喜,也一起,或者帮助他来施舍,你得到的福报很大。“沙门问曰:”那么有一个僧人就问佛了,“此福尽乎?”这个福报会不会用光?福报会不会用尽呢?“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就回答道,打个比方,就好比是一个火炬,有很多人数,千百人,都拿着火炬在火炬上点火,把这个火分走,这个火都可以把食物煮熟,也可以消除黑暗,能够点亮,这里,熟食也是一个比喻,正果,把食物给煮熟了,证得某种佛果,原来的火把并没有灭掉,只不过它的火焰成百上千,把另外的火炬给分了,但是它本身的火炬还是在的。福报也是如此。这个是讲把福报好比是一个火炬,它可以汇集很多人,然而本身并不会受损,而且火这样传递下去的话是无穷。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施舍,或者供僧人饭食。“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大家千万注意,就是说你为100个恶人,提供他们饮食,不如提供一位僧人饮食。“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你施舍1000个善人的饭食,还不如供养一位守五戒的,也就是居士。“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总这是一个句式。


施舍饭食,你施舍按照果位,你施舍阿罗汉当然是最高了,“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哪怕你为10万个阿罗汉给他们提供了饭食,你还不如饭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独觉佛,缘觉佛,在前面我们讲到过的,“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你饭了那么多佛,不如给一位真正有智慧的,真正修正了佛法,获得菩提的修行者。但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在大乘佛教里,这样的说法不一样,在大乘佛教里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大家千万记住,但现在来讲,比如在信仰佛教的,或者喜爱佛教的,一般的人的心目当中,恐怕还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亲近,是非常可以接受的,但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


第十二章,举难劝修,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修道的种种因缘,难的,举出人有20件很难的事情。“佛言:人有二十难。”人有20件事情,或者20种情况,是很难的。贫穷布施难,你很贫穷,但是你依然布施,这个很难。豪贵学道难,你有钱有势,但是你去追求佛法,把这个都舍弃掉,这也很难。弃命必死难,你把这个生命抛弃掉,下定决心护持,很难。得睹佛经难,你如果有因缘能够看到佛经,这也很难。生值佛世难,生在佛陀的世界里,或者这个时代,很难。忍色忍欲难,你能够忍住色欲,不犯这个色域,很难。


见好不求难,你看到那种就是说好的,美好的事情,不去贪求,不去追求,很难。被辱不嗔难,你被别人辱骂、被别人侮辱,但是你不生气,不嗔恨,这很难。有势不临难,你有势力,但不借势欺人,很难。触事无心难,遇到了事情无心应付,这个也很难。广学博究难,这个好理解。除灭我慢难,你能够把这种我慢,这种对自己的执着,当然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太自我,或者太把自己当回事,把心除灭掉也很难。不轻未学难,你不轻视那些没有学习佛法的人,还没有因缘学习佛法的人,这也很难。


心行平等难,心里持着一个平等的念头,这个也很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你碰到这些对佛法有了解,有体悟、有修行的人很难。见性学道难,明心见性去学习佛学很难。随化度人难,你这个随缘,随缘分,能够去化度别人,很难。睹境不动难,你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你不动心很难。善解方便难,能够善巧了解教义,和善巧方便的去传播教育,教化别人,很难。这是这一章。


第十二章叫举难劝修。那么按照传统的说法,这里边的二十难,后面的事情越往后越难,也就是后面的事情比前面的都要难。那么它第一难,是贫穷布施难,按照排序这虽然是难,但是它难的程度不高,因为布施并不在乎你布施多少钱,你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句好话,这也是布施。那么最难的是善解方便。这是二十难的。就是第十二章,叫举难劝修,把人碰到的难处、难事,都给你列举出来,但是劝大家要去修行,要去精进,要去努力。


好,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原来如此333

    钱教授讲法向来力求简单明了,清净无杂,并无夹带更多自我曲解和非正法外识。

  • 1868662epay

    礼,是否解释为礼物更好呢?

  • 王晓声律师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 游戏人世间一

    四十二章经简短,感觉比其他经文好理解一些。日日学习。

  • 听友249834263

    钱教授的课要反复听,希望钱教授能详细讲三楞经

  • 阿拉_布肖德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好像是大乘空观的说法,小乘似乎没有这样的说法。第三章也有一处类似情况。

  • 小溪里的人鱼

    每天学习

  • 1393348whitelily

    这一段有趣得很

  • 了悟一

    👍

  • 小磊帅哥

    对恶人的分析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