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写作前如何准备素材

03.写作前如何准备素材

00:00
09:38

您好,欢迎来到《公文写作三十讲》,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写作前如何准备素材”。

 

写材料,得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水平。

 

经常写不出文章,无非就是素材积累不足,输入量不够。有人说,我也看了不少素材,但比如领导安排我写篇“拨付科研资金抵扣房租”的请示时,就找不到类似的材料,书到用时方恨少,素材用时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三个字,量不够。

 

我们在准备写作前,究竟该如何去收集素材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通过体验、调研,获取第一手素材。

 

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作为单位的笔杆子,我们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该下车间下车间、该去田头地边就得去田头地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一线职工多交流做朋友,多倾听基层百姓心声。

 

用心体会每一次的下基层,带着问题去找答案,随时记,随心记。既然是收集素材,那就要找最原汁原味的信息,不能不好的不看,环境恶劣就逃避,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

 

我们既要关注工作、业务上的素材收集,也要多用心去留意去感受老百姓的语言魅力,很多时候,晦涩难懂的问题,在他们口中会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亲手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印象深、感悟多,掌握的素材也具体生动,真实可靠,所以一定要重视第一手素材的收集。

 

第二,要广开材源,多积累第二手材料。

 

素材的收集要多打有准备之仗。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天天翻看报纸,大部分都会在网上阅读各种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当然会发现一些新鲜内容,特别是好词、金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手存个书签,然后把这些书签分门别类整理。

 

比如,进入10月份,得准备年终工作总结的素材,那就提前留意相关素材的收集;十九大刚闭幕,各单位肯定准备宣传贯彻学习,这方面的素材也提前有意识的备好。

 

网络的素材收集利用好的同时,平时的文件素材也要利用好。

 

我们平时收到的上级单位下发的各种领导讲话文件、会议资料以及工作简报等公文材料,要认真阅读学习,不能凭兴趣挑选,往往我们不感兴趣的公文,才是日常公文撰写中感觉难写的。

 

通过多阅读文件和会议资料,收集有见解的观点,行业或上级单位的大政方针、发展趋势论断,这些可以在电子版上做标注,形成不同主题的素材文件以备用,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原始文件资料分门别类,方便以后参考使用。

 

第三,要多积累基础素材。

 

天文地理、人文社科,都要在平时多积累。

 

经典句子在讲话稿里出其不意的作用多半是信手拈来,而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

 

写讲话稿的时候用一些俗语、古诗词,会让枯燥的文字变得有趣。当然没必要抱着《唐诗三百首》去背,但可以多搜集些领导的讲话稿,看看他们在讲某些事情的时候,引用了哪些经典的话,做好记录,形成一个自己的“讲话稿引用古诗词俗语素材库”。

 

举个例子,我们单位近期按照中央要求刚刚修改完公司章程。关于党建工作要进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这件事,我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收集资料,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期间既需要认真阅读中央和国资委、证监会的文件要求,还得搜集各相似企业的党建进章程的素材,看他们怎么表述。

 

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对素材进行分类的:复杂还是简化;企业分布地区总部是在北京还是京外;上市地点是在上交所还是深交所;同样一份资料放在三种不同的分类文件夹里,就是为了方便以后使用。

 

基础素材重在收集观点和依据,在公文材料里多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枯燥的文字材料变得有趣可读。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素材积累我也经常做,也有自己的方法,可时间久了,积累的素材也有上百种了,然而现在的感觉就是积累素材与使用素材成了两张皮。

 

任务来的时候,依然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取舍,感觉收藏的素材哪个都能用,哪个又都不能用。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说积累素材是原料车间的生产工序,使用素材就是加工车间的生产工序,接下来我们讲讲怎么加工使用素材

 

第一,去粗取精,去废存宝。

 

公文写作,最大的忌讳就是缺乏特色、缺乏个性,换个地方哪都能用,换个人谁都能念。

 

积累的素材,要消化吸收,不能束之高阁,不管不顾。可以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系统梳理,变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

 

具体来讲,首先去掉重复的、错误的、过时的素材,再对素材进行充分整合、糅合,消化吸收。

 

对上级政策细心揣摩,把握精髓;对外地经验深入思考,吸取精华;对领导观点理性分析,系统完善;对他山之石精挑细选,灵活使用,结合工作特点,按照自己的写作需要和习惯,再次分门别类,以备后用。

 

按照这种思路,整理的类别,会愈加齐全、合理,整理的素材,也会更加鲜活、有亮点。当再写材料时,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各种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各种任务,可以应对自如。这时候就形成属于自己的素材精华库了。

 

第二,实际写作中,有些素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比如,有关党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有一些大政方针,公司章程这些专用文书都可以直接把素材照搬进去,只需要对一些具体数据、事例或者主语等稍加替换即可。

 

第三,间接使用素材。

 

对于间接使用的素材,我们要对它进行高度概括、浓缩、提炼。

 

比如年终总结里,我们开篇的引语,结尾的句子,正文的谋篇布局,就需要融合多个素材,整合到一篇材料中。

 

如果是写调研报告、发展规划,还要把前后不同阶段的素材整合,以形成新的材料。

 

第四,融会贯通使用。

 

这个是比较有难度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励精图治谋发展,改革重组谱新篇。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煤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携手长期关注、支持中国煤科发展的社会各界,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的煤炭科技产业集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如果换个企业,比如她的下属企业,要怎么写,这时候就采取变换句式、变换角度等方式。

 

大家听听看下面这个:

 

励精图治谋发展,砥砺奋进绘新篇。在中国煤科的正确领导下,科工能源将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发展成为管理先进、技术领先的煤炭投资和生产服务商,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一流企业。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对素材进行创新使用的过程。

 

我们在日常的融会贯通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对素材的创新使用,进而迸发新观点、新提法、新举措。

 

对素材消化吸收创新使用到一定程度,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也就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了。这时候,就要追求另一层境界—无招胜有招。

 

好,今天关于如何准备素材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讲了素材的积累,要亲力亲为获得第一手素材,广开材源,不放过第二手素材,还要广泛积累基础素材。第二部分讲了素材的运用,首先去粗取精,消化吸收,然后结合实际,选择直接使用、间接使用或者融会贯通的使用,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总之,要修好素材积累与使用这门课,必须留心、细心、耐心。可以说,素材积累充足了、使用到位了,公文写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们下一讲再见!

 

撰稿:姚雪亮 转述:娄华鹏

 

附思维导图


 

 

 






您好,欢迎来到《公文写作三十讲》,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写作前如何准备素材”。

 

写材料,得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水平。

 

经常写不出文章,无非就是素材积累不足,输入量不够。有人说,我也看了不少素材,但比如领导安排我写篇“拨付科研资金抵扣房租”的请示时,就找不到类似的材料,书到用时方恨少,素材用时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三个字,量不够。

 

我们在准备写作前,究竟该如何去收集素材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通过体验、调研,获取第一手素材。

 

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作为单位的笔杆子,我们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该下车间下车间、该去田头地边就得去田头地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一线职工多交流做朋友,多倾听基层百姓心声。

 

用心体会每一次的下基层,带着问题去找答案,随时记,随心记。既然是收集素材,那就要找最原汁原味的信息,不能不好的不看,环境恶劣就逃避,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

 

我们既要关注工作、业务上的素材收集,也要多用心去留意去感受老百姓的语言魅力,很多时候,晦涩难懂的问题,在他们口中会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亲手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印象深、感悟多,掌握的素材也具体生动,真实可靠,所以一定要重视第一手素材的收集。

 

第二,要广开材源,多积累第二手材料。

 

素材的收集要多打有准备之仗。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天天翻看报纸,大部分都会在网上阅读各种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当然会发现一些新鲜内容,特别是好词、金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手存个书签,然后把这些书签分门别类整理。

 

比如,进入10月份,得准备年终工作总结的素材,那就提前留意相关素材的收集;十九大刚闭幕,各单位肯定准备宣传贯彻学习,这方面的素材也提前有意识的备好。

 

网络的素材收集利用好的同时,平时的文件素材也要利用好。

 

我们平时收到的上级单位下发的各种领导讲话文件、会议资料以及工作简报等公文材料,要认真阅读学习,不能凭兴趣挑选,往往我们不感兴趣的公文,才是日常公文撰写中感觉难写的。

 

通过多阅读文件和会议资料,收集有见解的观点,行业或上级单位的大政方针、发展趋势论断,这些可以在电子版上做标注,形成不同主题的素材文件以备用,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原始文件资料分门别类,方便以后参考使用。

 

第三,要多积累基础素材。

 

天文地理、人文社科,都要在平时多积累。

 

经典句子在讲话稿里出其不意的作用多半是信手拈来,而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

 

写讲话稿的时候用一些俗语、古诗词,会让枯燥的文字变得有趣。当然没必要抱着《唐诗三百首》去背,但可以多搜集些领导的讲话稿,看看他们在讲某些事情的时候,引用了哪些经典的话,做好记录,形成一个自己的“讲话稿引用古诗词俗语素材库”。

 

举个例子,我们单位近期按照中央要求刚刚修改完公司章程。关于党建工作要进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这件事,我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收集资料,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期间既需要认真阅读中央和国资委、证监会的文件要求,还得搜集各相似企业的党建进章程的素材,看他们怎么表述。

 

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对素材进行分类的:复杂还是简化;企业分布地区总部是在北京还是京外;上市地点是在上交所还是深交所;同样一份资料放在三种不同的分类文件夹里,就是为了方便以后使用。

 

基础素材重在收集观点和依据,在公文材料里多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枯燥的文字材料变得有趣可读。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素材积累我也经常做,也有自己的方法,可时间久了,积累的素材也有上百种了,然而现在的感觉就是积累素材与使用素材成了两张皮。

 

任务来的时候,依然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取舍,感觉收藏的素材哪个都能用,哪个又都不能用。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说积累素材是原料车间的生产工序,使用素材就是加工车间的生产工序,接下来我们讲讲怎么加工使用素材

 

第一,去粗取精,去废存宝。

 

公文写作,最大的忌讳就是缺乏特色、缺乏个性,换个地方哪都能用,换个人谁都能念。

 

积累的素材,要消化吸收,不能束之高阁,不管不顾。可以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系统梳理,变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

 

具体来讲,首先去掉重复的、错误的、过时的素材,再对素材进行充分整合、糅合,消化吸收。

 

对上级政策细心揣摩,把握精髓;对外地经验深入思考,吸取精华;对领导观点理性分析,系统完善;对他山之石精挑细选,灵活使用,结合工作特点,按照自己的写作需要和习惯,再次分门别类,以备后用。

 

按照这种思路,整理的类别,会愈加齐全、合理,整理的素材,也会更加鲜活、有亮点。当再写材料时,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各种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各种任务,可以应对自如。这时候就形成属于自己的素材精华库了。

 

第二,实际写作中,有些素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比如,有关党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有一些大政方针,公司章程这些专用文书都可以直接把素材照搬进去,只需要对一些具体数据、事例或者主语等稍加替换即可。

 

第三,间接使用素材。

 

对于间接使用的素材,我们要对它进行高度概括、浓缩、提炼。

 

比如年终总结里,我们开篇的引语,结尾的句子,正文的谋篇布局,就需要融合多个素材,整合到一篇材料中。

 

如果是写调研报告、发展规划,还要把前后不同阶段的素材整合,以形成新的材料。

 

第四,融会贯通使用。

 

这个是比较有难度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励精图治谋发展,改革重组谱新篇。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煤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携手长期关注、支持中国煤科发展的社会各界,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的煤炭科技产业集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如果换个企业,比如她的下属企业,要怎么写,这时候就采取变换句式、变换角度等方式。

 

大家听听看下面这个:

 

励精图治谋发展,砥砺奋进绘新篇。在中国煤科的正确领导下,科工能源将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发展成为管理先进、技术领先的煤炭投资和生产服务商,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一流企业。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对素材进行创新使用的过程。

 

我们在日常的融会贯通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对素材的创新使用,进而迸发新观点、新提法、新举措。

 

对素材消化吸收创新使用到一定程度,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也就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了。这时候,就要追求另一层境界—无招胜有招。

 

好,今天关于如何准备素材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讲了素材的积累,要亲力亲为获得第一手素材,广开材源,不放过第二手素材,还要广泛积累基础素材。第二部分讲了素材的运用,首先去粗取精,消化吸收,然后结合实际,选择直接使用、间接使用或者融会贯通的使用,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总之,要修好素材积累与使用这门课,必须留心、细心、耐心。可以说,素材积累充足了、使用到位了,公文写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们下一讲再见!

 

撰稿:姚雪亮 转述:娄华鹏

 

附思维导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680227

    讲的很接地气,很扎实。

  • 空气0515

    买了后悔了

  • 1356856tmdp

    什么情况,付费了,每一讲都只能听一半

    小锄头传媒 回复 @1356856tmdp: 不可能呀?重新登录试下?

  • 空气0515

    怎么联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