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厘清公文写作逻辑

05.厘清公文写作逻辑

00:00
08:52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厘清公文写作逻辑”。

公文写作逻辑有两个,一是语言逻辑,二是结构逻辑

我们先来看“语言逻辑”。

公文大部分情况是描述事实、设计措施、提出意见和要求,写作人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数字概数混用语言表述模糊文字指向不明的情况。

 

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1.截至2017年末,本单位超过70%左右的员工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

2.对于集团公司推进全民所有制单位公司化改革事项,我们单位认为最好不宜涉及我们单位。

3.我们认真执行集团公司三个文件的要求,做好企业经营工作。

 

你看出这三个例子的问题了吗?它们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表述不清,自相矛盾。

 

公文写作中涉及的数据必须准确,语句表达必须清晰明了,不能含糊不清。

 

第一个例子里,“超过”和“左右”同时使用。“超过70%”就表示在左边,没有右。而“左右”表示可能超过70,也可能不超过70,这样前后就自相矛盾了。

 

还有涉及“大约”与“概数”的失误。

 

比如:“我们单位今年的营业收入大约在50亿元左右.”

 

在写作语言里,“××上下”“××左右”“××前后”以及上面句子中“50亿元左右”本身就表示一个概数,而“大约(大概、大抵、大致)”也表示概数,两者重复使用,逻辑就有问题了。

 

汉语中,存在一些动词不能与表示概数的词语同时使用。

 

比如:“预计2018年的机床销售超过六七百套左右、公司现有高端技术工人不足200人左右。”

 

这句话也有逻辑问题。“超过”这个动词要求后面数目的上限是确定的,“不足”要求后面数目的下限确定。如果后面是概数,则上限下限就都无从说起。

 

平实我们写公文的时候,还会经常给上级写请示,或应上级要求,对某项工作表个态。

 

一般请示的结尾是:当否,请批示。

 

表态则是:支持某项工作。

 

但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

 

有的请示会说:特此报告,请批示。那到底是请示还是报告?是报告夹杂着请示?还是请示夹杂着报告?

 

请示和报告,必须是一事一议,两者不能同时存在。请示需要批复,报告则不需要。

 

下面看第二个例子:

 

“对于集团公司推进全民所有制单位公司化改革事项,我们单位认为最好不宜涉及我们单位。”

 

这样的情况,要么说不涉及,要么说支持,“最好不宜涉及”,这种打太极的表态没有传递出明确的信息

 

我认为,在公文写作里,“最好怎么办”、“尽量怎么办”这类表达都不适合出现,这种老好人的表态方式,表面上给自己留了余地,却很有可能给执行的人钻了空子。

 

公文语言逻辑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文字指向不明

 

来看第3个例子:

 

我们认真执行集团公司三个文件的要求,做好企业经营工作。

 

这句话里“三个文件”是什么,没有讲清楚,阅读的人就会一头雾水。

 

公文写作里,要合理使用简称。第一次出现比较冗长的专业名称或文件名称时,加一个小括号写它的简称,以便后面使用。如果没有简称,每次都写全称,会给讲稿的人带来很多麻烦。

 

到这里,公文写作常出现的语言逻辑问题我们就讲完了。

 

第二部分,我们来讲一下,结构逻辑,也可以理解为构思、布局的逻辑。

 

结构逻辑,是写公文材料的基本功,不管是不到百字的通知,还是成千上万字的总结或报告,都需要有个逻辑思维贯穿始终。

 

从整体布局来看,写材料要先有因后有果,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哲学逻辑。

 

比如,一则元旦放假的通知,不能上来就直奔主题,明天放假。

 

为什么放假?得写明白。因为明天是元旦,根据国务院的放假安排……

 

还有一种相反情况,先有果后有因。

 

比如年终总结,情况报告。都得在开头旗帜鲜明的把重点讲出来,然后再把具体情况一一说明。

 

前后段落,要保持逻辑连贯。

 

不要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段说为什么开展安全大检查,第二段讲安全大检查的安排,第三段又讲它的意义,第四段再讲它的分工,这容易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内容的排列顺序,按照轻重缓急来布局。

 

我们总结意义的时候,会有1、2、3的层次,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段,次要内容放在二三段。

 

比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里面是这么强调债转股的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结合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防范企业债务风险;

有利于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实现优胜劣汰;

有利于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促进企业改组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有利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段材料:

 

为什么要进行债转股?

 

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防范企业债务风险,通过债转股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至于加快资本市场建设那就有点务虚了。

 

在这个意见里,防范企业债务风险作为统领全文的主旨内容放在首要的位置,恰如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后面的内容展开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我们来讲逻辑思维的升级版,就是通过逻辑判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进而及时指导开展有关工作。

 

比如写一个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或流感疫情的报告。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写?

 

你说,领导安排的。那么领导是怎么知道的?

 

领导是从各单位汇报的碎片化信息中,发现了这个全局性问题,进而布置任务。

 

我们作为秘书,会比领导先接触到这些信息,这时候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公文,不是机械的写材料,要学会从文山会海,繁杂的信息里,发现有价值的内容。由孤立的片段信息,前后联系,左右综合,形成一个全局性认识,缜密的判断。

 

举个简单例子,最近,各单位月工作总结都有信息说,盗窃事件频有发生。

 

大部分情况下,大家部分人觉得这就是个日常管理的事。但是,用心的秘书,就会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最近这两个月集中出现盗窃事件?

 

马上年底,快要过春节了,效益不好的工厂可能提前放假,打零工、打散工的人没事可做,这就暴露了地方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

 

如何解决?以政府名义,下发一个关于切实做好岁末年初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

 

从素材中获得主题的抽象概括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逻辑思维过程。

 

在零碎的信息中推理出有用信息,进而归纳总结成为一个公文材料的主题。只有运用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才能够在面对杂乱的材料时,理出头绪,找到鲜明的主题,写出规范的公文。

 

好,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内容。主要讲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公文的语言逻辑,第二部分讲了结构逻辑,第三部分讲了逻辑思维的高级运用—归纳总结新主题。大家运用好这几点,写公文就会容易很多了。

 

我们下节课再见。

 

撰稿人:姚雪亮 转述人:娄华鹏

 

附思维导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26767586

    思维导图每一集都看不了,付钱了没有相应的资料

  • 娜斐尔

    为什么不提供图?已经付了费了哒!

  • 枫在网上

    为什么这集听不了

  • 共鸣_4g

    没提供文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