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霜降:杪秋时分

70 霜降:****

00:00
13:47

霜降:杪秋时分 


元代盛懋《江枫秋艇》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聊一聊霜降节气。


每年10月23日前后霜降,这是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秋时已暮,所以也被称为杪(miǎo)秋。杪,就是树梢的意思,意味着秋天进入尾声,即将画上句号。



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来说,从前的说法是:霜降见霜花儿,立冬见冰碴儿。


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初霜经常迟到,往往是霜降见不到霜花儿,立冬见不到冰碴儿。


尽管深秋万物萧瑟,但人们深知风雨不节、寒暑不时的危害。古人认为霜降日宜霜,主来岁丰稔。有“霜降见霜,米烂陈仓”的说法。该下霜时最好下霜,虽然看似肃杀,但这毕竟是应时而至的正常气候。如期而至,恪守时节规律,便是“正气”。


《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观点:“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意思是说(农历)深秋九月还寒霜还没有正常降临,就可能是阳春三月政事存在失当之处。发生气候异常,追溯成因,尽管古人找到的理由未必正确。但反映出人们希望霜应该按时降临的理性心态。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图。按照1981-2010年的气候平均状况,霜降日,初霜冻波及几乎整个“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藏。之后,逐渐向中原地区渗透。


在古代,有霜信之说。人们把鸿雁当做霜信,霜的信使。


明代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鸿雁)秋深方来,来则降霜。河北谓之霜信。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看到鸿雁,就知道即将降霜了。


元好问《药山道中》诗云:白雁已衔霜信过,青林闲送雨声来。


霜降体现的是中原地区的气候,而塞北的霜更早,是:(农历)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霜降时节,日照反而较寒露时增多了,全国平均而言,日照比之前的寒露多,也比之后的立冬多。这是因为降水减少,晴朗的天气增多。霜降时节,风力增大,大气通透性也更好了,如果秋分时节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那么霜降时节就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飞,高天流云。


不过,霜降时节北方有些地区因为开始供暖,以及秋收之后燃烧秸秆,所以往往雾霾盛行,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的情况。当然,客观的原因是随着气温的降低,大气出现逆温层,近地面的大气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重头轻,空气很难形成流动和扩散,一个城市就像是被扣上一个锅盖一样。这个时候,人们经常是在“等风来”,盼着冷空气来,就像等待救兵一样。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股市中,有牛市、熊市,有人将那种上蹿下跳的行情称为“猴市”。而霜降时节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就具备了这种“猴市”的特征。仿佛一天之中就包含着两三个季节。但从寒露、霜降到立冬,也就是从深秋到初冬,这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一段时间。从宏观来看,这段时间是气温的熊市;而从微观来看,一天当中又是大幅震荡的猴市。


其实现在气候变化,天气也越来越体现出猴市特征。


2012年霜降时节,我在阿里山,住在一个民宿小栈,雾气弥漫,真的是听着雨声鸟声蛙声入眠。店主叶先生除了经营民宿,还有一片17亩的小茶园。叶先生说,好茶住的地方,好人不能多住,容易轰私(风湿)。


他说这些年气候是越来越不了,雨一下就很凶,太阳一晒就很毒;升温猛,降温急,茶树特别受不了这种“猴市”天气。他说现在已经不比从前了所以也不敢指望好年景了。



我们再看一下霜降节气的季节分布图。这时候冬的面积已达547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秋、夏之和。秋还占据374万平方公里,而夏只剩下最后的39万平方公里了。在季节版图上,冬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打引号的超级大国,并且还在继续扩张“领土”。


对于在北方秣马厉兵的冷气团而言,霜降被列为属于秋季的节气,它的内心或许有着各种不服。明明人家冬的地盘儿比秋的地盘儿大多了。但这种古老的划分方式,毕竟是以24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为基准的,是基于四季时间等长的模型来划分的。


如果要真是按照哪个季节的地盘儿大,就算是哪个季节的节气,那么24节气就有12个是属于冬天的节气,正好占到了一半儿,从霜降到清明。而春、夏、秋各有4个节气,加在一起也只有12个节气。



如果严格按照气温标准来衡量,全国有40%左右的陆地面积并没有气候意义上的夏季,只有6%左右的陆地面积没有气候意义上的冬天。所以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说的是中原地区的气候。



对于气候温暖的华南地区而言,霜降时节,依然是悠悠长夏。秋天本来就晚,而且还越来越容易迟到。



2015年11月,立冬之后广州还时常气温超过30℃。过了小雪节气,11月24日才勉强“脱夏”。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广州秋天迟到最严重的一次,总算没有旷课。


人们调侃广州五次“入冬失败”,抱怨广州离太阳太近了!整天站在太阳系“系主任”的面前。

 

在北方,人们是立秋贴秋膘,因为天气凉得早。而华南要到霜降才凉快下来,是霜降进补。所以在华南有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一般是霜降时吃鸭子。除了姜片,什么都不放,据说这样炖出的鸭子才是原汁原味。



壮族每年农历九月举行霜降节,一方面是天气凉爽了,一方面是晚稻收割或者快要收割了。而且霜降节是三天,第一天是初降,是有酒有肉,而且还包粽子,叫做“迎霜棕,舂糍粑、蒸五色糯米饭,款待好友乡邻。


霜降节共三天。第二天是正降,白天进香敬神,赶圩购物,然后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三天收降,是各种游艺活动。



当然,贯穿整个霜降节,是歌圩,是以情歌为主的各种对歌。所以壮族的霜降节,是美食节,更是壮歌节。

 

而在北京,通常霜降时节已是初冬。霜降之后有两样特别具有怀旧感的吃食,一个是糖炒栗子,一个是烤白薯。这是很多人初冬时节的最爱。不用吆喝,飘着的味道便是最好的广告。


《燕京岁时记》: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


其实,守着一包糖炒栗子,还能先是潜心读书,那绝对是毅力超人啊!


《燕京岁时记》:白薯贫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可方为朴实有用之材。


白薯,各地的叫法很不一样,地瓜、红苕(sháo)、山芋、番薯等等,近年来更是被列为健康食品。我觉得,即使它不是秀外慧中的健康食品,单论烤白薯的味道,对于嗜好者而言,已经足够完美了。


当然,霜降时节除了糖炒栗子、烤白薯之外,还有柿子。谚语说:立秋核桃白露梨,霜降柿子红了皮。


中国是柿子种植最早、产量最大的国家,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而且分布广泛。


既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也有人是把柿子和栗子放在一起,图的是利市的好口彩。还有霜降时节买新鲜柿子和苹果的习俗,取事事平安之意。


我们其实常常生活在无须求证、但愿美好的各种说法里。


在南方,霜降时节陆续割稻。


《清嘉录》:(吴地)稻田收割,皆以霜降为候。盖寒露下来,稻穗已芜,至霜降乃刈之。霜降时节,收稻事毕。谚语说:寒露没青稻,霜降一齐倒。


谚语说: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割稻之后,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


等到颗粒归仓,仓箱顿满各欣然,补葺(qì)牛牢雨雪天。其实大家还没忙着完,已是即将飘雪的季节。所以,须知白粲(càn)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


不过,描述农耕辛劳的这几句诗,却是平常并不干农活儿的人写的,它出自康熙的手笔。


当然,田里的农活忙完了,又是家里的活儿。从前,霜降之后,便是腌菜。在并不富足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秋菜腌制的咸菜,使那个漫长的冬天,感觉有滋有味。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今天这一讲是以时间为主线,说到了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变化、昼夜温差以及中国版图上的季节分布。也讲到了壮族的霜降节,讲到了霜降时节关于一些食物的说法。最后是秋冬交替时节农民们未完待续的辛劳。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信阳张百万

    看来宋老师对股票也有研究啊!

  • 信阳张百万

    今天霜降,在天气预报里又见到宋老师了。一个月只能见两次,真是不容易呀!

  • 清风初犊

    如期而至,恪守时节规律,便是“正气”

  • 信阳张百万

    节气当天的天气预报,再一次没有见到宋老师,有些怀念啊!这是真的退休了吗?

  • 笑妈朵朵

    为啥霜降是佛系节气啊?没太听明白。

  • 信阳张百万

    我们河南信阳这几年都不让燃烧秸秆儿,会抓去拘留的。

  • 仰朢星空_

    常年来看,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需要警惕冷空气带来的强风雪天气;同时,华北南部、黄淮等地的雾和霾天气也变得多了起来。

  • 1362959bmah

    偶然听到了,惊喜,声音好听,知识点多,点赞点赞

  • 清风初犊

    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时节

  • 雌节

    月上柳梢头,是元宵节,霜降不一定有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