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霜降:不白之冤

72 霜降:****

00:00
13:09

霜降:不白之冤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聊一聊霜降。


二十四节气这些名字啊,历来争议最大的,就是霜降。


两千年当中,时不时地就有专家站出来挑理儿、挑刺儿,说这个霜啊,既然是在地上长的,不是从天上降的,那凭什么叫霜降呢?!所以霜降这个名字,不科学!专家认为霜降这个词体现了古人认识自然的科学局限,甚至觉得霜降这个名字应该修改一下。


《论衡》曰:云雾,雨之徵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其实,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当中早就已经论述过了,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整整两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霜是怎么来的。


其实仔细想来,霜降这个词也没啥不科学的,天上还掉下过林妹妹呢,专家呢,得允许别人打比方,是不是。现在生活当中的霜那真是多了去了,面霜、晚霜、隔离霜、护手霜、润肤霜,都叫霜。


但真正的霜,根本就没有润肤的功能。一看脸就知道了,饱经风霜。


霜降的降,只是霜的降临。只是一种描述方式,未必是科学局限。


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如果严谨地说,月落乌啼怎么会霜满天呢?霜是附着在物体表面所形成的水汽凝华,不可能漫天飞舞啊。于是有人按照天气原理进行推测,是不是雪满天,雾满天或者霰满天?


霜可以铺陈于地,也可以附着于枝叶,不会飘飞于天。天上飞的不是霜,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专门做过推算,排除了雪、雾以及雾凇。满天似霜的冰成物,最有可能是霰。诗人所描述的,可能是红叶稀疏、米雪飘舞的情景。


当然诗人的表达逻辑与学者的推理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或许在诗人眼中,霜是寒冷的化身,所谓月落乌啼霜满天,只是想描述寒意满天的一种意境而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因为到了0℃,露水就变成了霜花或者冰针。早晨起来,一眼望去,白花花的一片。深秋时节,老天爷给我们点颜色看看。


我在文本当中还特地贴了一张图,对比露和霜的区别,一目了然。一个是液态的露,一个是固态的霜。


俗话说霜降百草枯,一遇到霜,所有的菜就都歇菜了。


谚语说: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是说雨水或多或少,总是你欢喜他烦恼。


可是,霜来了,甭烦恼了,一齐倒吧。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霜降之前,红薯挖完。霜降拔葱,不拔就空。霜打的茄子,蔫了!


所以能够凌霜傲雪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说一个地方四季长青,什么长啊?无霜期长啊!比如哈尔滨,一百三四十天,不容易;比如北京二百来天,算凑合;比如南京二百二三十天,还可以;比如三亚,人家一年365天都是无霜期,这就不要攀比了。


人们为什么那么在意霜,为什么会小心翼翼地盯着无霜期呢?


因为无霜期关乎植物的春华秋实,关乎我们的衣食温饱。


尽管人们知道霜的厉害,风刀霜剑,但还是希望它能够如期而至,因为只有这样,气候才是按照常理出牌。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古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盼着霜降呢。因为“霜始降,百工休”,大家终于迎来了一个假期,一个漫长的天气假期。


马上就霜降了,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无霜期摆在我面前,我一直都在珍惜。假如非要给这份无霜期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其实正常就行。


因为气候,各有其美。



人们说霜杀百草,因为靠天吃饭,所以最在意的就是无霜期。


24节气节气起源地区,是霜降见霜,谷雨断霜。但是对于高寒地区来说,立夏之后还可能有霜冻,正像谚语说的那样:(农历)四月八,黑霜杀。


虽说霜杀百草,但其实真正杀百草的,不是霜,而是冻。


比如有些地方非常干燥,地表温度低于0℃,但水汽依然没有饱和,也就没有出现白霜。但作物却还是遭受了冻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黑霜,是看不见的霜。


其实可能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两株植物,在同样低的温度,但不一样的湿度条件下。湿度高的,植物的叶面结霜了。湿度低的,植物叶面没有结霜,但被冻得更严重。因为结霜的叶面因为水汽在凝华过程中释放热量,反而使温度升高从而减轻了冻害。黑霜的危害甚于白霜。


所以确切地说,不是霜杀百草,而是冻杀百草。因为误解,所以白霜曾经长期遭受“不白之冤。我在文本当中也贴了一张图,作物遭遇黑霜和白霜的情景。



说完了黑霜和白霜,我们再对比一下霜、雾凇和雨凇。因为这几种天气现象有的时候容易被弄混。文本当中的图片,呈现了霜、雾凇、雨凇都是什么样的。


咱们先说水是从哪儿来的?


空气当中水汽饱和且近地面的温度低于0℃的时候,物体周围多余的水汽就会就地凝华,凝结成晶莹的霜花或冰针。这是霜。它不是从天而降,是遇物而凝。水汽本来就在物体周围,是从四周聚拢过来的。


那么如果物体附近有很多过冷的小雾滴飘过来,粘在物体上并且冻结,然后越聚越多,这就是雾凇。水汽是从不太远的地方,顺着一个几乎水平的方向飘过来的。


而雨凇就不一样了,它是顺着垂直方向,它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过冷的大雨滴在物体上然后因为本身过冷而迅速冻结。所以雾凇和雨凇的生成原理差别很大:雾凇来自于小雾滴,是飘过来的;雨凇来自于大雨滴,是砸下来的。


再说观感,霜是毛茸茸的,有一种附着感;雾凇是蓬松松的,有一种粘贴感;而雨凇是硬邦邦的,有一种包裹感。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新闻图片。高寒地区的人们,在隆冬时节通常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鼻子和眼睛。如果按照生成原理来区分,画面当中有霜,有雾凇,甚至还有冰凌。

 

再说一下雾凇的生成条件。


气温要足够低,水汽要足够多,还最好是晴天,否则难以辐射冷却造成降温。还不能有风,否则就把结构很松散的冰晶给吹散了。所以形成雾凇的条件更为苛刻,所以它也就更为稀有,不像白霜那样常见。


一般来说,是高寒地区的河流、湖泊附近容易形成雾凇。


雾凇是空气当中无数的过冷雾滴粘在树枝上然后立马冻在树枝上,然后越聚越多。当然,除了树枝,也可以是其它物体。


那霜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空气当中的水汽饱和了,不能容纳再多的水汽了。多余的水汽怎么办呢?温度高于0℃就凝结为露,低于0℃就凝华为霜。


那么,雾凇和霜它们俩的区别在哪儿呢?


雾凇是由液态的雾滴变成的冰晶,雾滴是从周围的环境当中聚拢过来的。


霜,是由气态的水汽直接凝华造成的,而这些水汽本来就是漂浮在物体表面的。


而雨凇呢,雨凇是过冷的大雨滴在树枝上,然后冻在了树枝上。而雾凇是过冷的小雾滴在了树枝上。雾凇很松散,而雨凇很坚硬,有点像冰糖葫芦上那一层冰糖。雨凇也叫作树挂、冰凌,不是冰激凌,跟冰激凌生成的原理不一样。形成雨凇的雨,叫做冻雨,落在地上,往往被称作地穿甲,大地像穿上了一层冰做的铠甲一样。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而雾凇并没有什么危害,倒是非常具有观赏性。


冻雨在贵州、湖南相对多一些,严重的时候,道路像镜面一样光滑,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就是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


印象当中,北京2013131日也出现过一次地穿甲,走在路上,真是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好,今天的节目就讲到这儿。这一讲包括了几个部分。一是关于霜降这个名字的争议。二是霜和冻,黑霜与白霜。作物最怕的不是霜,而是冻,这让白霜有的时候蒙受了“不白之冤”。三是霜、雾凇、雨凇这三种天气现象的生成原理和物理特征。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信阳张百万

    2008年是我去深圳打工过的第一个春节,被雪灾困在了深圳,不能回家。

  • 信阳张百万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 多梓妈咪

    非常及时的气象知识学习,👍

  • 清风初犊

    幽默风趣 霜没有护肤功能,一看脸就知道-饱经风霜 白霜长期遭受不白之冤,黑霜更阴险 雨凇被称为地穿甲

  • 70859288

    感谢宋英杰老师带来生动的气象学知识

  • 信阳张百万

    我感觉在节气知识领域,宋老师是专家的老师。

  • 杨焱_Jenny

    期待老师二十四节气讲完后!再出新的作品!

  • 信阳张百万

    原来雨淞就是冻雨啊

  • 六月Hui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