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从酬神到娱人---中国节令文化的流变脉络(上)

73 从酬神********************

00:00
15:32

从酬神到娱人 

---中国节令文化的流变脉络(上)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聊一聊中国节令文化的流变脉络,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节日习俗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在变化。


其实中国节日习俗的演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最初的酬神向娱人的演变,由谨小慎微地酬谢神,变为欢天喜地地娱乐人。


先说古人的天地观。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崇拜是始终的,尽管形式感在不断地微调。


天生、地养,我们有赖于天地。人们从未冷落和疏远这一理念。


我们把对天地的崇拜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士的层面,一个是民的层面。


民的层面,人们往往把天地具象化、符号化,体现在对天地神秘力量的膜拜和祈求。


而在士的层面,天地崇拜,并不在于崇拜哪个具象的神,而在于你内心的敬意。未必奢望什么雷神、风神、雨神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未必需要表达什么现实诉求。


既然未必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还要做那些礼敬天地的仪式呢?


按照荀子的说法,是因为:君子以为文(纹),而百姓以为神。


祭拜神灵,君子觉得这只是一种尊重和礼貌,而百姓在意的是祭拜是否管用,祈求是否灵验。


《荀子 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荀子天论》当中,有这样一大段话,意思是说:祭神求雨,然后真的下雨了。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去祭神求雨也会下雨。太阳、月亮发生了日食、月食,人们敲锣打鼓地去营救它们。干旱了祭神求雨,有事了占卜、算卦,其实并不觉得做这些真的能求来什么,真的能有什么回报。这些只是一种纹饰,一种形式感。器物上的纹饰,并不具有功能性,只有非功能性的美感。所以君子把这些当做是纹饰一样的礼仪。但老百姓祭神的时候却把神们看得神乎其神。把敬神当做一种礼节就好,如果超出这个范畴就不好了。


所以体现人们敬畏和感恩的各种礼仪,被形容为纹饰,不是粗糙的、赤裸裸的,或许可以意指与野蛮相对的文明。各种祭神的礼仪,只是表达我们内心的一种尊敬,而不是那种有事求佛临时抱佛脚的企图心。


对于天地之神,君子敬之,小人用之。


有人在意的,只是功用,这个神对我有用我就拜一拜,那个神不灵验我就不理它。


所以君子层面的祭祀,是中国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尊敬。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代表天地的神灵,祭神的时候就当神灵存在。孔子强调的是我们对于天地有没有敬意。


因为天地是生之本,我们要感恩,祭祀是向神感恩,不是求神办事。敬畏、感恩并呵护长养万物的天地,不正是生态文明吗?


原来祭拜天地,后来祭祀先人。祭祀先人,也是同理。祭祖,不是要求祖宗一天到晚都要听您唠叨、帮您办事。他们的护佑,是精神层面的护佑,而不是事务层面的打理。


从广义上说,古人是将天地之间的一切现象背后的掌控者,归为神。但从狭义上说,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神。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按照《易经》的说法,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换句话说,人们可以把握的规律,称为道;人们无法把握的变率,称为神。


比如说天气,天有不测风云,但是天也有可测风云。能够把握的规律,就是气候,春夏秋冬“循环播放”,这就是规律,是所谓的道。但一场雨,什么时候下,什么时候停,雨强怎样,雨量如何,似乎又是随机的。今年雨水多一些,明年雨水少一些。这些都是规律之外的变率,是所谓的神。


《易经》: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按照《易经》的说法,人们首先需要了解包括气候在内的自然规律。至少对季节尺度的规律了如指掌。


圣人先向自然学习,认识到纷繁背后之玄妙,现象背后之道理,并加以传授和传播,使人们理解和认同。


天行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所谓天道。而且是人们可以看得见、可以看得透的规律。在古人看来,这就是天对人的一份善良和诚意。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按照《中庸》的说法,“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诚信是自然的准则,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气象上所说的信风,就是有规律的风,讲究诚信的风。


天人合一,天和人,在诚这个字上合一了。所谓天人合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诚、天人和德。


从天气的层面来看,人们希望天气信守规律,也就是风调雨顺。


然后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天道作为人道的法则,不要违逆自然规律。顺应,是最大的智慧。并且人也要向天一样遵守规则,规则是相通的。


所以对于自然,我们努力把握规律,这就是气候。有一年、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但同时也在揣摩不规律的天气。人们理解了规律的存在,但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规律的变化。神之力,体现在变化。天地之神,本质上就是我们对变化表达敬畏的一种载体。


神,未必是有形有像,不负责造物,只是关于不测的图腾。只是越到民间,才越有形有像,有具体司职的为民众办事的功能。神,本是起源于不测,代表了规律之外的所有现象。


万物有灵,即万物皆有其神奇之处,变幻莫测之性。但到了民间,它只能接地气,不能只是哲学符号,必须会办事。民间更愿意将万物赋予人格,所供之神,都是人格神。


上古时期,原始的天道崇拜普遍受到推崇,但西周之后,人们能力提升,不再对上天进行盲目崇拜,敬天保民成为周代的理政逻辑。


春秋战国时期,天人相分的思维应运而生。


也就是认为天与人相互独立,并不相互干涉,各自的规律并不存在交集。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是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天是我行我素的天。天不会看人的脸色,人不必待天的恩赐,顺应就是吉,违逆便为凶。


子产天道远,人道迩的理念引起人们的共鸣。


也就是说,天道或许很好,但离我们太远,最实际的还是信奉人道。“天道远,人道迩”,这是经典的实用主义哲学思维。


春秋时期,即使庶民,对天道的神圣性也会产生怀疑,特别是遭受天灾的时候,人们不再一味地逆来顺受,可能怨恨,甚至咒骂。


《诗经 节南山》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就是在怒气冲冲地抱怨天:


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老天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老天爷不肯遍施恩泽,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的戾气。


这时候,人们不再完全仰视天道,而是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认知。


所以春秋之后,不是礼崩乐坏,而是思想和仪礼体现出更鲜明的世俗性。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各种节令当中,礼仪的核心,逐渐由调整人神关系,向调整人际关系过渡。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所以天地、先祖、君师成为自然伦理、血亲伦理、社会伦理的主导。


礼,不再仅仅是季节性的对天地的祭祀行为。礼,成为规范社会、建构社会秩序的程序化和仪式感的教化方式。


敬畏,上古时期人们对于天的心态,真的是敬和畏,是因畏而敬。有一天,不畏而敬才是更高层次的文明。


《尚书尧典》:(尧)“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尚书》当中,敬顺昊天,敬授民时,这两个敬字,体现了对天的尊重、对民的尊重,对天对人的礼敬之心。从参照天文,到参照物候,推定农时,最终形成了节气和节气的物候体系。


到了战国的时候,人们觉得礼敬之外还可以做点什么了,于是以避和驱的方式,以避祸和驱邪的方式来趋利避害。但是阴阳家为不同的节令设定了各种吉凶、宜忌,用司马迁的话说使人们“拘而多畏”,人们拘谨而畏惧地生活在万千禁忌当中。


战国时期有了阴阳五行论,到了汉代又有了天人感应说,使天神成为最高的人格化神。而天子,即天神之子在人间即可代行天神的职权。人们敬天礼神到了繁复、严苛的程度。


天人感应,使很多人将天气的异常现象,附会于人事的善恶或者得失。比如把彩虹视为祥瑞,把天灾说成天谴,算是天对我们所犯罪孽的警告。所以天灾严重的时候,皇帝都得下罪己诏。


礼乐,是先秦民俗的重要载体。但贵族的乐舞以享乐奢侈为特征,成为一种社会负担。


墨子曰: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芋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


沉溺于歌舞,对君王而言往往是败灭的前奏。所以后来在发生天气灾害或气候异常的时候,皇帝下达的各种命令当中,便包括撤乐,禁止娱乐活动。


天人感应学说,在漫长的岁月中误导了人们的思维,甚至悄悄渗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由于秦立国短暂,真正的文化统一是在汉代。汉武帝时期,中国本土文化性格初步形成。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是在汉魏基础上的展拓。


国家统一可以很迅速,但文化习俗的育化却是非常缓慢的。国家统一以后,是漫长的文化交融和统一的过程,需要历经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渐进推演。


中国古代节令习俗,有着上古时期“春祈、夏雩、秋报、冬烝(zhēng)” 四季祭祀的影子,以及辟邪、驱疫的诉求。在酬谢神的同时,希望娱乐人。希望通过各种节日,祈求和报答来自神灵和祖先的护佑。也希望通过各种节日,以不同于常日的欢愉,不同于常日的丰盛美食,使人们对于岁月有所期待,使人们可以有放松身心,自在、畅快的时间。


所以,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特征,是神道与人道的聚合。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中国节令文化的基石,也就是中国古人的天地观,包括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的理念。下一讲继续讲述中国节令文化,讲的是中国节日习俗的一些具体特征。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舒云卷一日为善

    听宋老师的每一讲,都是一种享受。👍👍👍

  • 信阳张百万

    宋老师简直是学富五车,对哲学竟然也有研究。

  • 信阳张百万

    我觉得这一期内容引经据典,体现了宋老师的博学多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phyllis崔

    去图书馆讲绘本《中国记忆—冬至节》课后推荐就是宋老师这个音频。希望能让大朋友小朋友从博学广见多识的音频课程里收获成长,收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杨琴_6x

    涨知识!

  • 清风初犊

    荀子:君子以为纹,百姓以为神

  • 清风初犊

    对于天地之神,君子敬之小人用之

  • 信阳张百万

    双十一了,对快递员来说,后面几天就要掉层皮呀。

  • 70859288

  • 叮叮19342050

    宋英杰的声音让人看到温文尔雅,条理清晰再配合文本里图片,可听性可看性很高!每一集都听的津津有味,特别喜欢!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