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重阳辞秋

69 重阳辞*

00:00
10:21

重阳辞秋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聊一聊重阳。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清明和春节差不多相隔两个月,端午和清明相隔两个月,中秋和端午相隔三个多月,然后重阳和中秋之间只相隔半个多月。所以人们感慨:中秋刚过又忙重阳。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节日距离太近,人们往往会厚此薄彼。比如说在古代,冬至是一个大节,元日,也就是现在的春节,也是一个大节。而春节距离冬至只有一个多月,很多人家过完了冬至节之后,实在没有财力、也没有精力再热热闹闹地过春节了,所以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冬至过得铺张,春节过得简朴。


重阳和中秋挨得太近,好在中秋和重阳有着完全不同的节日主题,中秋是赏月,重阳是辞青。


不是重阳登高吗?重阳的主题怎么会是辞青呢?对,辞青是冬季隐居之前的最后一次秋游,而登高是辞青的一种方式,一种感触和眺望的方式。


因为重阳节,人们郊游登高,印象深刻的是登高,所以重阳节也往往被称为登高节。


一年当中,人们有两次最重要的踏青。清明踏青,是为春天接风;重阳辞青,是为秋天践行。春时踏青,秋时辞青,或许体现的是人与草木之间,聚散皆有情。


古人认为,春天适合看近景,秋天适合看远景。春天看花容,秋天看山色。


四季当中,冬天太冷,有风有雪,天气太恶劣;夏天太热,高温热浪、风雨雷雹,天气太复杂。只有春秋适合出去走一走。而且春秋是短暂的过渡季节,气温变化节奏快,于是景物变化的节奏也快,可以随时有惊喜。


春天适合走出去,看近景。看花看草,观鱼观鸟,近景当中有春天里各种鲜活的细节。而秋天适合走出去,看远景,不要拘泥于近景中的各种枯萎,各种飘摇。要看远景,看天那么空阔、云如此高洁、山从来没有这样色彩斑斓。


所以重阳辞青,自然会选择登高望远的方式,鸟瞰草木,与秋天作别。


当然,重阳之际,降水锐减,浓云消退,大气通透性好,能见度高,这是人们可以登高望远的气象前提。


刚才说到了,节日如果挨得太近,人们就会厚此薄彼。甚至会出现节日之间的兼并重组。比如阳春时节的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因为时间间隔实在是太近了,只相差几天,所以最终清明兼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形成了以踏青和祭祖为主题的清明节。这也是中国古代节日体系中最大的一宗兼并重组。


而重阳与中秋,虽然距离很近,但毕竟相隔二十多天。而且中秋赏月的本质是赏秋,这是秋天最美的时候,月圆之际赏秋。重阳的本质是辞秋,在深秋之时告别秋天,登高望远,看的是秋天的最后一瞥。这两个主题,无法合并,也不能相互替代。


重阳之时,人们是依依不舍地与秋天作别。看到草木凋零,人们感慨万千,于是借助酒来咏志抒怀,“登高远眺,以畅秋志”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本真。


东汉《四民月令》: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重阳)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汉代的,一个是清代的,说明重阳饮酒在两千年当中一直在延续着。喝了很多酒,也留下了很多诗篇。


白居易说: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杜牧说:但将酩酊(mǐng dǐng)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李白说:昨日登高罢,今日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说的是昨天大家重阳登高,意犹未尽,今天继续饮酒。菊花招谁惹谁了,连续两天都被人采摘。


甚至元曲当中都有这样的唱词:采秋香,糁(shēn)玉觞,好个重阳。


那么重阳节大家喝的是什么酒呢?


一般都是菊花酒。菊花酒通常是用前一年重阳节采摘的菊花酿制而成。我在文本当中贴了古籍中记载的菊花酒具体的酿制方法。其实屈原的《离骚》当中,便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早晨饮的是木兰花上滴落的露珠,晚上嚼的是秋菊飘落下的花瓣。


汉代《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宋代《圣惠方》:舔菊花晒干三升,加入糯米一斗,蒸熟,拌匀,如一般酿酒法,用细面曲作酵母。酒熟后,以小杯饮用,治头风眩晕等病。


当然,重阳节古老的习俗除了登高和饮酒之外,还有两样。一个是佩戴茱萸,一个是吃重阳糕。


汉代《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汉代《西京杂记》中说,重阳节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所谓蓬饵,就是重阳糕的前身。


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宋代《梦梁录》: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按照宋代《梦梁录》的说法,人们饮酒,是把菊花和茱萸泡在酒里。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把菊花称为延寿客,把茱萸称为辟邪翁。


这个说法,其实体现了重阳节的两大功能。


古代的很多节日,最初的本意是为了驱疫、辟邪,而重阳节除了驱疫、辟邪的诉求,还有祈求长寿的目的。别的节日只是避害,而重阳节是避害加趋利,不仅雪中送炭,还锦上添花。


重阳的茱萸其实和端午的雄黄、菖蒲作用很相似,都是为了避邪消灾。但渐渐地人们更在意重阳祈寿,后来所以“延寿客”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避邪翁”,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远远超过了佩戴茱萸的习俗。甚至人们还饮菊花茶,或者以菊花沐浴。菊花,真的可以称为重阳花。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人结伴呼从,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而说到茱萸,可能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王维的重阳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是在唐代,重阳乃是佳节之一;二是头插茱萸的习俗很盛行,至少比用茱萸泡酒的习俗流传更广泛。


清代余省的《无射戒寒图》


那么,为什么会有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呢?


《风土记》: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


按照晋代《风土记》的说法,重阳头插茱萸,是为了御寒。这与深秋时节气温骤降有关。人们在辞秋的同时,已经在做迎接冬天的准备了。


再说吃重阳糕。


重阳与gāo有关,一个是重阳登高,一个是吃重阳糕。


宋代《岁时杂记》: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黄米糕,或为花糕。


按照宋代《岁时杂记》的说法,春社、秋社、重阳这三个节日的美食是面糕、米糕,其中重阳糕最精致,也最丰富。


清代《清嘉录》: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醢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染铺赈济饥贫,閧然如市。



重阳糕的制作并没有定式,可以是蒸的,也可以是烙的,制法不同,形状各异。通常是以糯米、糖、蜜为原料,可以加上枣泥、青丝、玫瑰丝,还可以用菊花或者桂花,


所以也被称为菊糕、桂花糕或者五色糕。可以有好多层,也可以有好多种颜色。


有还在上面画两只羊的形状,体现的是“重阳”(重羊)的谐音。总之,在在重阳节吃的各种松软的糕点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重阳辞秋,重阳节以登高远眺的方式为秋天饯行,以及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重阳习俗。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春寒流风

    刚过重阳节,马上霜降,来这里听听宋老师。

  • 信阳张百万

    春天看近景,秋天看远景。春天看花容,秋天看山色。好有智慧呀!

  • 信阳张百万

    今年的这个秋天不一般,先是热的要死,后是冷的要死!广大南方地区,从高温的桑拿天,直接过渡到低温的冬天。秋天就没存在过。

  • 信阳张百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清风初犊

    清明踏青是为春天接风,重阳辞青是为秋天践行

  • 哈哈一笑_64

    最崇拜宋老师

  • 流年22

    受益匪浅

  • 清风初犊

    茱萸是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

    听友404456052 回复 @清风初犊: e

  • 信阳张百万

    听这个节目的时候,今年的双十一提前嗨,今天凌晨开始了。又到了我们快递员脱一层皮的时候了!

  • 仰朢星空_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