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

【用药】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

00:00
12:30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在上一讲中,我们讲了抑郁症正确诊断的重要性;这一讲,我想聚焦于抑郁症的治疗。


一般来说,治疗抑郁症,主流有三种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第一个问题:哪一种是首选方式?


先讲两个故事,相信你听过之后,会对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因学业压力辍学的男孩。男孩拒绝和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打游戏。他怨恨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害的。父母带他去做心理治疗,丝毫没有成效。耗了两个多月,孩子出现躯体症状,只好带他去看精神专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疑似双相,开始药物治疗。


起先家长对医生的诊断也将信将疑,没想到用药仅三四天,孩子的情绪有了好转。男孩会找母亲彻夜聊天,把心事说给妈妈听,揽着母亲的肩膀看视频,还做旅行攻略,要和爸妈一起出去玩。但医生根据这些迹象,确诊男孩患上了双相障碍,调整了用药。一周之后,男孩状态才渐渐稳定。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个男孩,同样辍学在家,医生诊断他是抑郁症,开始药物治疗。但孩子对药物不敏感,治疗数月仍不起效。父母只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坚持了一年多,孩子的认知得到调整,性格有所改变,渐渐痊愈,成功复学。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是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哪个更适合患者。 


现实中,药物治疗更多受到患者排斥。很多患者得了病,首先想自己调整;调整不过来就着吃点中药,或者去做心理咨询,再或者打坐、做瑜伽之类。多数患者对药物治疗都有这样的疑惑:吃药是不是意味着我确实病了?吃药到底管不管用?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上瘾?


这些担忧和顾虑都是接受药物治疗的障碍。很多人因此走了弯路。在此,我来做一个完整剖析,希望能消除大家对药物治疗的疑虑。


一般来说,治疗抑郁症的三种主流方法中,运动治疗更多用于轻度抑郁症的缓解和临床治愈后的康复;心理治疗是长效治疗,适应于轻度抑郁症和长期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重整。这两种治疗方式,不需要吃药,患者不必担忧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但问题是,患者抑郁症急性发作时应该怎么办?病情在中度以上怎么办?患者躯体症状恶化,无力运动怎么办?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怎么办?


这个时候,除了药物治疗,别无他法。相比于其他疗法,药物治疗能够在短期内更快地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行性较强,治疗效果相对可控且有把握。因此,不能因为药物有副作用等等排斥药物治疗,只需要考虑如何在药物治疗中趋利避害。


很多人认为,药物治疗是“治标”不“治本”。这话当然不能说错。不过,在很多时候,治标和治本,差别并不是很大。医学上本来就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说,并无高下之分。对于很多自限性疾病,能缓解症状就够了。 


再说,药物治疗并不排斥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可以先用药物治疗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后两者赢得时间和空间,追求“标本兼治”。


再说复发。精神类疾病治愈后确实容易复发,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经验证明,只要在规定时间段内,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锻炼身体,辅之以心理调适,则复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后说一下关于“依赖”的问题。这纯属误解。药物研究证明,抗抑郁的药并没有成瘾性。之所以长时间服用,是因为要保持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暂时离不开抗抑郁药物。 


我多次对病友打一个比方:一个人,患了病,不能自主直立行走;这时,需要有一只手来撑住他后,让他能够站直,这只手就是药物;这只手还不能轻易撤,要等他恢复了自然直立和行走的功能,再慢慢地、一点点地撤除。一旦发现他有些摇晃,就要立刻伸出手来再次撑住。这怎么能说是他对背后这只手上瘾了呢?只是他需要而已。等到他足够强健,自然可以撤除这只手。


总体而言,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自然不算理想,但眼下暂时没有别的疗法可以全面替代。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不坏的选择。


那么,如果开始药物治疗,如何用药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非常重要的四个原则:


第一个,叫“足量足疗程”。


我们已经知道,抑郁症患者很可能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大致就是通过提高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大约有几十种,其中最常用的一类,是SSRIS系列药物,它的功能主要是有效地抑制神经元对血清素的回收,从而保持其浓度。也就是说,它减少血清素的消耗,从而维持大脑中血清素的平衡。


目前,SSRIS系列共有6种药,号称“六朵金花”,最常用的有来士普、舍曲林、百忧解等等。


一般来说,西药发挥作用是“立竿见影”的。但抗抑郁药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服下的药物,首先会进入肠胃,被肝脏降解后,剩下一小部分才能进入血液,最后被运送到大脑。大脑自我保护功能很强,它有一道血脑屏障,会阻隔异物进入脑组织。但大脑无法识别药物是敌是友,只能一概剿杀于门外。最终只有极少的药物能够进入大脑组织,作用于神经系统。


这意味着,药物要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需要足够的量,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任何一种抗抑郁症的药效起效,至少需要四到六周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六到八周。如果用药时间不到,效果就来不及产生。这就是“足量足疗程”的由来。


第二个用药原则,是合理对待药物的副作用。


之前我们提到,精神类药物确实存在一些副作用,诸如口干、嗜睡、乏力、恶心、便秘、震颤、心动过速、视力模糊,等等。很多患者一打开药品说明书,就被上面列举的密密麻麻的副作用吓倒,再不敢吃药了。 


其实,副作用没那么可怕。药物说明书上那么多副作用,是“丑话说在前头”。西药上市前,要进行多期药物实验,任何一名患者出现一种副作用异常,说明书都会一一列举。事实上,这些副作用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即使有副作用,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会缓解。


与精神疾病对人的摧残相比,副作用的危害可以说微不足道。因此,对于疾病和副作用,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三个用药原则是关于选药和换药,这是技术性最强的一块。 


由于抑郁症的特异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抗抑郁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治疗单相抑郁的药物有效率可高达70%左右;如果是双相抑郁,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有效率可能也就百分之四五十,甚至更低。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果患者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超过8周后仍不起效,或者疗效不佳,就要考虑换药。换药的时候,旧药还会在体内残留一段时间,它和新药会相互作用,容易产生副作用,病人可能会有不适反应。因此,换药时,要慢慢停掉旧药,等一到两周后再吃新药。停药和加减药,都不能一蹴而就,可以从四分之一片开始,一点点往上加或减,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度冲击。


最后,第四个用药原则是关于减药和停药。


如果选药或换药得当,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尽早停药几乎是所有患者的心愿。问题是,有些患者急于停药有这么一个理由:“服药就说明病没好,不服药才说明病好了。”


这种想法其实很荒唐。服不服药,疾病都客观存在。相反,不服药,疾病容易加重;服药,疾病就倾向于被控制。用是否服药来判断自己是否有病,是自欺欺人。


因此,在减药和停药的问题上,患者一定要谨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减药。减药的维持期尽可能长一些,这样即使出现复发迹象,因为还在维持用药,至少还能抵挡一阵子,大大减少复发的危害性。


在下节课,我们来聊一聊心理咨询那些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美洋洋ok

    购买完就都能听吗?

    渡过fm 回复 @美洋洋ok: 可以的,也欢迎您关注渡过微信公号,有很丰富的内容

  • lucky_r7q

    张进老师,去健身房使用跑步机运动,属不属于运动疗法呢

    渡过fm 回复 @lucky_r7q: 找到自己喜欢能坚持下来的运动就会有疗效

  • 1806775qwid

    吃中药好还是西药好

    渡过fm 回复 @1806775qwid: 抑郁症是特异性疾病,每个人情况都不同,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您可以关注微信公号“渡过”获得更多支持

  • 1513260qckt

    我的一个离异朋友最近总跟说很累,他无能。没有活下去的理由。第二天又很高兴。我觉的很是莫名其妙

  • 1834713hend

    怎么加群呢?

    渡过fm 回复 @1834713hend: 先关注渡过公号,那里有入群方式

  • 朱莎姐

    我最近吃的抗抑郁药已经没用了。

  • 里美999

    可以加入张老师的群?

  • 里美999

    我也想加入

  • 听友183914464

    请问老师有群吗

  • 然的睡前故事

    治疗费用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