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中华道统传人的治世大法

156. 中华道统传人的治世大法

00:00
26:27

天之曆数的传承,也就是天命的传承。尧舜禹等圣人先贤不但是在传承心法,气节,更是传承的治世法。在入世中带领世人领悟真正的心法。那么先贤如何在纷杂的世上传递天命心法的?请听讲师讲解!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弊,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看《论语》的最后一章,二十,尧曰章。第一段是很重要的,是有关孔子对于中华道统的传承,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段,把它截录出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尧曰:咨!尔舜!尧将要禅让帝位以及禅让性理心法给舜的时候,对舜说,咨!哎呀!你这个舜,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这个允执厥中,等一下我们后面再来说明。天之历数,是天命传承的列次,天命传承的次序。依照天命传承的次序,下一位继承道统心法的人。老天爷的意思,是要降在舜您的身上。这个心法是什么?就是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四个字,是他们传承的内涵,这个性理心法的内涵。你除了接受了帝位以外,你要传承什么性理心法呢?就是允执厥中,那这四个字我们后面会详细解释。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句话有吉意跟凶意两个意思。我们从吉意来说四海困穷,说要怜悯四海人民的困穷之苦。天禄永终,可以说如果你能够这样怜悯,那天所赐予的福禄就能够永远而长久,叫天禄永终。也可以是有始有终的那个终。我们从凶意来说,若是你治理天下,把天下交给你,你治理得四海困穷,那么天禄将永远断绝,这也叫天禄永终。不论从吉义、凶意来说,反正都是劝勉他要好好治国,好好怜悯四海之内的人民,这个意义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舜亦以命禹。后来舜让帝位给禹,也是用这样的话来警戒禹,来禅让给禹,来传承给禹。舜亦以命禹,这个是命令的意思,警戒的意思,传承的意思,天命的转移的意思,都是这个命的意思。那么舜传给禹的时候,实际上把尧传给舜的四字心法改成十六字。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允执厥中如果只讲这四个字很容易误解,它到底是个什么的中?对不对?所以前面还要再加一点说明,这样方向比较不会偏差。


这个记载,是在《尚书》的大禹谟里面,舜交给禹的时候改成十六字心法,它的内文是这样:帝曰:来,禹!跟刚刚的咨!尔舜!是一样意思。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陟就是晋升,你要晋升这个帝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现在呢,把允执厥中,因为不晓得方向是什么,什么的中嘛?前面加十二个字的说明,就是人心、道心被指出来了,以及如何观照实相指出来了。也就是说,允执厥中指的是人心怎么样返回成道心这个范围,不是其它的范围,这样以后就不会被后人给解错了。有关这个部分,我们待会儿后面再详细来解释。


在禅让天下的重要时刻,尧舜用这一段话向继承人说明两件事。第一是道统天命的继承,降临到你的身上。为什么说道统天命?他说天之历数,就是道统天命的传承。第二是说继承道统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带领人们去实践什么东西呢?四字心法也好,十六字心法也好,反正都是同一个内涵。去实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法。也就是传承道地的中国式的禅法,在尧舜的时候早在这个三教之前,一两千年就已经在传承中国式的禅法。


为什么我们说尧舜的禅让是在传承一个中国式的禅法呢?各位看看禅让的这个禅字,这个禅让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什么字呢?就是禅法的禅。那么禅让的让,就是传承的意思。我把我的帝位传给你,也把我的这个道统的名师的位传给你,把天命也转给你,这叫做禅让。


那为什么让天下叫做禅让?这个正可证明,让天下时真正所传承的内涵是一个足以定静人心的伟大禅法。而不只是让天下的一块土地而已。若仅仅只是让一块土地,就不能适合称为禅让,不适合的。如此来说,在达摩以前的中国,有没有一个道地属于中国的禅,以及心法的存在呢?这当然是有的。从《尚书》的证明,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是有的,现在我暂且称它为中国禅吧,尧舜的禅,是中国的禅法。


这个中国禅的心法的传承,从最早有记载可验证的十六字心法,就是《尚书》里面来说,还早于儒释道的心法还有一千多年。


这一个十六字心法有多重要?我们在朱熹的《中庸章句》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最能够表现出十六字心法的重要性。我们看朱熹所说的这段话,早期朱熹也是一代大儒,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分位,对于历史的考据,朱熹是非常谨慎而明白的。他说,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说这三个人,是我们中国子民都共同认同的,是中国先祖里面的大圣人。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说禅让天下这个事情,是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对不对?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第一等智慧的大圣人做第一等天底下的大事。而其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不过如此。那么在授受的时候当然是叮咛最重要的话,那最重要的话是什么呢?不过如此,不过是这十六字心法。则天下之理,其有加于此哉。那么天下重要的事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那恐怕是再也没有了,各位对不对?


因此世上再也没有比这十六字心法更大更究竟的事,它可以说是我大中华圣圣渊渊传承心性修持的总纲领,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总纲领。


凡我中华儿女以及全天下追寻心灵修持的人,对这个十六字心法的内涵是不容小觑的。现在我们要花一点篇幅来解释十六字心法,这个心法实在是言语不足以表达的,然而理不说不明。所以我们先姑且说之,您姑且听之。


为什么说姑且呢?因为我说的是一个感觉,内在心性的感觉,你听到的却是一堆文字跟逻辑解释,这两者是不太一样的。那以下这些内容在我最近写的《挺起中国人的脊梁》里面,有整篇的文章,各位可以上网就可以下载来参考的。


先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这个惟,竖心旁。它是非常,跟唯有,跟维系等等的意思都兼具的。那么此处这两个惟字,是非常的意思。说这个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是非常烦恼不安的心;而道心是清净而自在的心。人心非常危殆、顽固极难破除,叫人心惟危。而道心是非常隐微、脆弱极难建立,所以道心惟微


这两个心,其实是同一个心,只是识跟智的转变。识就是分别。智,就是不分别取舍,叫做智,就这两个差别而已。它们常在方寸之地进行角力,若不去找到一个将人心转变成道心的办法,最后人心只有危者愈危,越来越危险,越来越邪恶了。而道心只有微者愈微,越来越隐微,甚至根本不见了。


这个转人心成道心的功夫听起来似乎不难,但要认清人心与道心在身中变化的真相,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十六字心法一开头讲到人心、道心,那必定我们得把人心、道心在人身上摸索,有个把柄可以握持,不然这个学问也就没办法进行了,对不对?


在这之前,你必须先在自身中感受到内心的确切位置。现在我们把人心、道心既然是同一个东西,转变而已,不如我们就称它为内心吧。我们要看出人心与道心转换,发生在身中什么地方,看出内心那一股冲动是什么组成,才能够得到正确的入手。否则想要修人心返道心,想要转识成智的课题,都要沦为空谈。


这个内心的位置是那么重要,找不到位置,其实这个学问就没得起步。因此佛家有直指人心的教育,先指出位置再说吧。那么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所指出来的位置是两乳之正中,佛经里面也确有依据的。


但要探究以上几个问题,实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这个内心的位置,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无法验证。这个就像有时候你内心充满着爱,但科学数据却无法验出你心中正充满着一股爱,这是一样的意思。科技虽然尖端,但是不是无所不能。连情绪,现在我有个情绪,里边是什么情绪,现在科学家一头雾水,还丈二金刚抓不到头绪,这也是一个事实。


因此,这个内心的真相若非在自身中,经过长期的返观觉照,终其一生都无法清楚明白。所以舜在禅让天下的时候,特别提醒禹,想要允执厥中,得先要在自身上认清人心跟道心的位置,以及一切变化跟内容,要看清楚这样才行。而突破这个难题,正是要深入中国禅的首要的工作。


那不只是中国禅,印度的禅首要工作是什么?直指人心,还是一样,指出位置。中国禅十六字心法一开始说人心、道心,对不对?也是要先指出位置,这是一样的。那么有关人心究竟在什么地方?参阅《失落的内心》一文,上网下载就有,便可以参考明白。


现在我们讲第三句“惟精惟一”,这两个是唯有的意思。惟是唯有、维系的意思,这边讲唯有的意思。是没有杂质。则是没有分别。透过返观觉照,渐渐使心中没有杂质,没有分别,没有情识干扰于期间,唯有精一的实相叫做惟精惟一


那个惟有渐渐前进的意思,你维系它,慢慢使它精纯的意思。那么精一的实相最后是什么东西?到底是有没有东西?它其实指的是心的本质。


而心的本质又是什么东西?它就是一股清真浩然的气。那为什么心讲到最后它却是一股气?这点解释起来有点麻烦,但我们还是得勉强的说明。


回想一下,每当你内心情绪动荡的时候,当你觉得心情心浮气躁的时候,胸中是不是有一股能量在激荡着?如果没有能量激荡着你就不会说心浮气躁。你说心浮气躁,就是有什么在浮躁着,一股气,一股能量。有没有发现胸中的气一动,心就心浮气躁,胸中的气一静就得到安宁?如果你的体验也是这样的话,那么不就证明情绪是一股气所组成的吗?说得再更简单一点,你的心就是气所组成的。因为心动就是气在动荡的原故。而心静,也就是气正处于平静的缘故。


然而从理智上来说,气在胸中不论是动、是静,都本无好坏的意义。因为能量毕竟只是能量,就像天上的云,地上的水,爱怎么飘怎么流都自在,有什么好烦恼挂碍的呢?然而每当人们的胸中的能量开始飘荡的时候,他们总是无法像太虚一样,静静的看着它自由地飘荡、流动,反而在它起伏变化时加上贪嗔痴爱等分别知见,甚至恨不得马上把那股气血去掉之后才能够安宁。这种对于气血分别取舍的知见既不精,也不一,毫无能量的实相可言,因而使自己深陷烦恼挂碍里面。这种在胸中能量上分别取舍的知见,就是人们深深被情绪所苦的真正原因。


因此解脱情绪困扰的究竟办法是,每当你发现情绪能量已在胸中悄悄升起的时候,要即刻反观胸中气机变化的实相,不把能量当情绪看,只把情绪当能量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心法。此刻胸中的能量若能不代表情绪,回到它本无意义的精一本质。那么无论它在胸中怎么动荡,你都可以轻松面对,而不升起烦恼的。


这个便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靠着精一实相就可以在情绪当下即刻解脱出来的妙法。这种安宁不必思维上的逻辑解释,也不加任何外求而得,更不需要任何课程的技术而得。它是从显现内在本质精一而得,这种源自本质安宁的学问,叫做禅。禅让的禅,就是这个禅字所教的是一个什么呢?从本质内可以得安宁的一种心法的传承。


现在来解释“允执厥中”。是信实、稳当,完全出于自然的意思。这个允字如果旁边加个口字,就是小孩子吸吮母奶的吮字。它是引申为追随着一个根本不要离开的意思,小孩子要长大得吸吮着母奶。那么我们人学道要有所得,得握持个什么东西,不要离开的意思。允执厥中的执,执是握好它,别让它失去的意思。允执就是很自然、稳当地握持着,须臾不离心性精一实相的根本,毫无一毫勉强中断之意叫做允执。


那厥中的什么意思呢?这个厥,大家都翻译成其,其他的其。允执其中,这样讲也可以。那允执其中就允执其中,干嘛写个厥这么难懂呢,对不对?毕竟它有它还未尽之意。厥字如果加上草字头,就是蕨类的蕨。在原始的荒野,你会看到很多蕨类,它是一种上古到现在风貌一直都没有什么改变的一种植物。因此这个厥字可以引申为最原始的、最本来的意思,说穿了就是在影射我们本来的本心本性的意思。


允执厥中的,这个中字有好几层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往内在去,里面的中,就是要懂得往身中去观照,而不是一直往外看,不是往外学习技术,学习很多课程,跟这个没有关系的。是往里面来,它有唯一的。


第二层意思是位置上的中,在身体最核心处,最中央的地方,它在两乳之正中,也就是上丹田跟下丹田的正中央。道家称它为中丹田,佛家称它为心轮,儒家称它为心地、方寸,最远古的先哲称它为黄庭。一般人说胸口有个八卦,就是指这个人心及道心互变的所在,而这个正是河图中黄一点在人身的地方。这是第二层意思,在位置上说的。


第三层的意思是心法的中,也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心,不贪不嗔,不分别取舍的心,也是指活泼自然恰到好处的心。《中庸》的中,指一个恰到好处的心法。


那么厥中就是最本来的心,最不偏不倚的心,最不贪不嗔的心,最自在天然的心,最至善实相的心,就是厥中。


允执厥中,就是时时保持着黄庭方寸之地的实相,不论外在环境多么颠沛造次,不论胸中气血多么动荡起伏,都能秉持着对气血不分别取舍的正见。还给能量清真的实相与自在流动的空间,不对它有一点好恶分别,那么当下就能够获得安宁。能够时时允执这样的心、护持这样清真的本质叫做允执厥中。


想想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科技如此昌盛的时代,都还不能验证的事情。古圣先贤在那么久远的世代之前,就已经提倡如此正本清源的学问。不仅点出了人心、道心的位置,还教导我们如何从中解脱出来的道理,这个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古圣先贤在儒释道三教的心法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发现的事实。


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句,曰:予小子履。这一句是讲天之历数传承的下一位传人,也就是商汤伐桀的时候,他昭告天下的词。这个就是商汤的名。汤伐桀的时候禀告上天说,我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玄是黑色的,牡是雄性的,叫做牡,皇皇是伟大的意思。说我小子履,敢斗胆的代表所有的众生,用黑色的、雄性的牲品为祭品,斗胆的禀告于伟大的天地。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弊,简在帝心!今日要伐桀,是不敢擅自赦免有滔天之罪的人,有罪不敢赦。帝臣不弊,说这个桀,曾经是天地的臣,他所犯下的罪,已经不可隐瞒。天帝这是您早就看在心里了,说简在帝心,概况你已经心里早就知道了。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就是古代皇帝称我叫做朕。说今日要伐桀,如果我本身有罪,请天地不要牵连万方子民。万方之子民如果有罪,其罪则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说今天要伐桀,这个事到底对不对呢,完全由我一个人承担,不要去牵连到任何的人,这都是我做的决定。这是他是天之历数的一个传人,要做天底下第一等大事的时候的一个宣告之词。


那么以下这句,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是在形容文王得道多助,那么其实他就是继承汤的中华道统的继承人,是天之历数的继承人。这个是赏识的意思,说我周家蒙受上天莫大的赏识,有治国才干的善人是如此的多、如此的丰富。那这里面并没有谈到周文王要伐谁,因为他一辈子在世的时候就没有伐谁,是一个相当有内涵的,非常温厚、敦厚的一个圣人,所以说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是描述他当时得道多助的一些景象。


以下这一句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一段是武王伐纣的时候的誓词,也就是代表说武王是继承文王的天之历数的传人,也就是中华道统的继承人。这个话是说,虽然拥有很多的亲族,这是指纣王,不如仁人,还不如拥有一些仁人来护持。此次伐纣,他说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说这次伐纣,百姓如果有什么过错,全部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这个话跟当时商汤伐桀的时候气概是差不多的。


从以上这一段,孔子由《尚书》大禹谟、康诰、秦誓、武成篇,各篇里面所截取出来的片段我们可以知道,可以略知,道统、天之历数以及允执厥中这个四字心法传承的一些概况。这段文字虽然孔子未有道统之言,但在这段文章里面,上古三代圣圣相传之道,由孔子一句“天之历数”这一句话已经将道统递相传授的事实跟内涵都已经彰显出来。


递相传授怎么回事?就第一段,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然后商汤如何,然后周文王、然后武王等等这样的记述。那传述什么东西呢?就是四字心法,或者我们说十六字心法,其内涵都是一样的。有关中华道统的传承,请参阅愚著《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一文便可以知道大略,在网站上可以下载。


这接下去这段,跟前一段是连接在一块的,它不是另一段。它是孔子总结二帝三王,就是以前的这些天之历数的传人,他们的治国要点。


我们来看内文,谨权量,审法度。这个权,就是称子。量是斗壶。法度是车服,旌旗之类的礼仪叫做法度。说严谨度量衡,使其公平叫谨权量。审查礼仪制度,使无谮越叫做审法度。什么样阶级的人做些什么事,什么地位的人做什么事,不可以有谮越叫做审法度。


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废官就是名实不符的官,也就是废官。有这个位置,没有做那个事,或者没有那个位置却做那个事。修改名实不符的官缺,使事必有官,官必尽职,则四方的政事便能够顺利的推行,叫做修废官。


兴灭国,继绝世。说复兴被纣王所灭掉的国家,为已绝世的前卿大夫再度的立后,叫继绝世。


举逸民,举用有才德的隐士。天下之民归心焉,那天下的百姓自然就来归附了。


所重:民、食、丧、祭。治国所应最注重的是人民的饮食,它到底够不够用?然后还有他的丧葬,民之最感恩而哀伤之处,必须要注重的。还有他的祭祀,是民之内心所尊敬的、崇仰的地方必须要重视。那这个是建立人民的品格在感恩、报本跟诚敬的这样的一个品格之下,所以叫做所重:民、食、丧、祭。这三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说宽厚待人,则众人归服,叫宽则得众诚信待人,则人民信任,信则民任焉。说办事情敏捷灵活则有效率,叫做敏则有功。为政公平则民兴悦服,叫公则说,公平,大公而无私。


以上所要表达的是,治国不在于《六法全书》多厚,而是在于能否掌握宽、信、敏、公等这几个要点,还有食、丧、祭这几个要点。这几个要点实施得来,再大的国家,也可以治理得好。若是实施不来,再厚的《六法全书》也是不够用的。


由以上这段论语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历代道统传人,不仅传承着一个直指人心的心法而已,不仅是修一个一尘不染的气节而已,不仅修一个遁隐山林的出世法而已,不仅是修一个慈悲应世的入世法而已。其更伟大处是在于能站在治世的地位,为众生扛起救苦救难的重责,为众生订定长治久安的制度,引导众生自自然然走向圣人君子的风范,最难的就是这个治世法,最难的不是出世法。佛家讲了半天就讲一个出世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对不对?至于如何入世、甚至如何治世其实没有谈到的。


中国古圣先贤不仅是出世法的典范,更是入世法及治世法的典范。论起三法齐修,中国先哲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非常圆满的学问,在古老的先哲的智慧里面,早就已经具备了。


以上这段是谈到孔子对于天之历数的一个传承,要让我们中国人知道中国有一个道统,道统的明师不是简单的,除了直指人心的心法,还要入世还要治世,不是非常简单的,是希望我们中华子民了解先圣先贤的伟大之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郝梅

    尧舜的禅让就是传承中国式的禅法,也就是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撅中!原来这就是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呀

  • 感靈

    仲尼,无以喻其大,中华道统得以千古,也感谢老师,点亮吾心。

  • 言观观言

    👍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111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7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72002

  • 吉平2010

    允执厥中,知道具体的意思了。

  • 听友409075971

    感恩

  • 梦唤真诚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曰20.1》

  • 守一丶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