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柳下惠三仕三黜,知命无怨

150. 柳下惠三仕三黜,知命无怨

00:00
17:37

坚持直道事人、不妄取、不奉承,遭三黜也不能改其节;上台为民任仕,下台毫无怨言、毫不留念。不为官、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让百姓得以安宁。这就是后世的表率----勇于任事又知命无悔的柳下惠,且听讲师的精彩讲解。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现在我们打开第十八章《微子》,我们看本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同父异母的哥哥。箕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是他的叔叔。微子见纣王无道,就暗中离去了。箕子则装疯为奴,他没有离去,但是装疯,以免见害。比干忠谏至谏杀,仍不退却,比干谏而死啊!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个“仁”这个字,能够爱人,能够养人,能够救人,这叫做仁。总之,仁是生生不息嘛!生生不息不只为己,也可以为人,能够为人,特别叫做仁人,能够在忧患中安宁民心也叫做仁。所以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志士啊!


《本纪》里面是这样说:西伯既卒,就是文王啦。武王东伐至孟津,就是伐纣,然后部队到孟津。纣愈淫乱不止,部队都已经兵临城下,更加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遂去。这个微子他选择是说既然谏不听,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你还谏不听,那我就走吧!


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谏。比干认为不同,他认为为人臣不能够弃了他的王而去,只得死谏而已啦。遂强谏纣,不断地强谏他。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说你是圣人,大家都说你是圣人,听说圣人心有七个窍,打开看看有没有七个窍呀?我要切一片给妲己吃。妲己不是装病吗?然后切一片给妲己吃。剖比干,就把比干的心给剖了。观其心,比干剖了心,心割出来交给纣王。然后还没死,就抓着他的胸膛就出门去了。骑着马,骑一段时间看到一个人卖空心菜。他说:“什么菜?”说“空心菜”。他一听到空心菜就想到自己的心没了,啪嗒摔下马来,当时的情节是这样,这个是比干的选择啊!


箕子俱,乃佯狂为奴,箕子他怕谏杀,要走又不行,他认为走了也不忠,要强谏肯定稳死的,就佯狂装疯,被打在地牢里,纣又囚之


此三人都曾为了救国家的前途及众生的生命而向纣王诤谏,最后有的选择退隐,有的选择佯狂,有的选择继续强谏。虽然选择不同,但其志向无非都是忧国忧民的选择,无非都是爱人养人的选择。因此,孔子称赞说,殷有三仁焉!


殷朝三位仁者如此的遭遇,足见纣王暴虐已极,终至殷朝的灭亡。而仁者或去或留,亦不变其为臣之忠。选择可以不同,这三者不一定要像比干啦,像比干其实也没什么益处啦!那或者你可以像箕子,或者可以像微子啦,那每一个人选择不同都可以的。不过我们现在所讲的是君子那一片存心呐。


下一段: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叫展禽,谥号惠。他死了之后,因为对百姓太多恩惠,所以谥号叫做惠。他的哥哥是谁呢?就是盗跖啊!做江洋大盗做到有好几万雄兵的那个人,同一个父母,会生出这样的人,一个当江洋大盗,一个当贤人,也很特殊啦!士师就是典狱官,主察狱讼之事。是被贬官啦。柳下惠当鲁国的典狱官,上任三次,都见罪于群小,然后被罢黜三次。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有人就对柳下惠说,你还不想要离开鲁国到别处去当官吗?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这样回答,他说,我如果用正直的三王五帝之道来侍奉君上,要到哪里才能够不遭到三黜的命运呢?坦白讲,不见杀就不错啦!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如果我要用歪曲的小人的那些奉承阿谀的道来侍奉君上,那么即使在鲁国我也不会受到罢黜啊,又何必要离开我的祖国,到远走他乡呢?


这一章让我们看到柳下惠坚持“直道事人”而不枉取、不奉承的德性,即使遭到三黜也不改其节的品格,又看到他一心为民的敦厚情怀。不论如何只要有机会他都要爬上去,不是为了官,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就是为了说我只要上去,百姓就能够得以安宁,只是为了这个心啊!也看到,人家叫他上台他就高兴地上台为民任事,叫他下台,他就潇洒地下台,一点也没有怨言、留恋,那种洒脱啦,真是足为后世的表率啊!你们看看我们现在的人一上台欣喜若狂,下台的时候哀哀戚戚,怨声载道。


《烈女传·柳下惠妻》篇有这么记载:柳下惠处鲁,在鲁国。三黜而不去,被罢黜三次,也不离开鲁国。忧民救乱,其妻劝他离去。柳下惠说: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说这些无辜的百姓,在这个暴虐之下都要受害,我的内心哪里能够放得下呢?吾能已乎!我能放下吗?当柳下惠过世的时候,其妻乃作诔文,诔文就是一个人死后,来表彰他德性的文。以彰其德曰: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说柳下惠,上去被罢黜,又上去被罢黜,在这个蒙羞的状态下,还是要救民,他的德性因此越发的彰显。虽遇三黜,终不蔽兮。被罢黜了三次,终于还是遮蔽不了他的德性,最后他的德性还是为世人所知的啦。用这样的话来表彰他的先生,当然也代表所有的众生对于柳下惠的彪炳。这真是一个勇于认识又知命无悔的君子啊!勇于认识的人很多,但是勇于认识又不知命,又多怨悔的人实在是很多。知命而无怨悔,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啦!


你有没有发现,你受一点小委屈,有一点不如意,怨言很多,你有没有发现你批判非常犀利而强烈?把那一些锋利的嘴巴收起来,做事的时候大刀阔斧去做,被误会的时候,被排挤的时候,还能够悠悠然,很自在的,潇洒的,也不生怨言,那就算是一个有德君子啦。


下一段,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这个“待”是安养孔子的办法。若季氏,这个季氏是鲁国三家中权位最高的人了。齐景公在商量安置孔子的办法,说这个贤人在我国,我怎么样能够让他留下来,怎么对待他?叫做待。他就说要我像鲁国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鲁国对待季氏把他奉为上卿,几乎国政都交给他,他说这个我没有办法的。以季孟之间待之,这个孟也是鲁国三卿之中地位最下的。那齐景公也说啦,但也不适合让孔子的地位低于鲁国的孟氏。好吧,那就以季氏跟孟氏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吧。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过了不久之后,齐景公又改口说了,我已经年老了,没有办法用孔子啦!他现在也不用季氏,不用孟氏,也不季孟之间,说我老了,我不能用他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齐景公也受制于群臣啦,群臣会给他很多抵触的意见。孔子行,孔子立即就离开了齐国,回到了鲁国。


这段故事是在《孔子世家》里面有详实的记载。孔子年三十五,那时候三十五岁。各位,现在三十五岁左右的在座的举手我看看,我想看看三十五岁长什么样子,因为我已经五十岁了嘛。三十五岁的时候,我看大半的人还在打电动。


鲁昭公奔到了齐国不久,孔子也到了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齐景公两度问政于孔子。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确定这个五伦啊,齐景公非常喜悦啊。将欲以尼谿田封给孔子,然后被一个小人晏婴给阻止了。晏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五短身材,身高不满五尺。有一次,他去拜访楚国,楚国看他很小,看不起他,故意正门不开,开一个旁边的一个小狗洞让他钻。他不钻,他就说,“访大国走大门,访狗国走狗门”,站在那里他也不动。那个上面的侍卫一听,赶快开大门。可见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要刁难他很难,但是他嫉妒孔子。孔子到齐国不见用,完全归罪给晏婴这个小人呐。后来齐景公说出待孔子之道,就是《论语》此章所说的这些言辞。当时齐景公为臣下所制,虽然喜悦孔子之道,最后终仍无法果断的决定啊!孔子志在行道,不是谋求官位,道不能行,故即刻离去。当时齐国若用孔子,我看历史是要重改的。因为齐国是称霸的国度嘛,如果真的用孔子的话,是不得了的。


这一讲说,当时的世代里面,君也不像个君,臣也不像个臣,都越了他的分位了。孔子对于去到哪一个国度,只要见机而作,看到一个端倪确定可不可以留下,可以留下赶快留下,不能留下赶快走,就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了为利,没什么好拖泥带水的意思啦。


下一段,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归,是作馈赠的馈来讲的。齐国人为了迷惑鲁君,因此送了一批乐妓给鲁国。季桓子请鲁公定夺,然后就接受了这一批乐妓,总共有八十个女乐呀,把她给接受了下来。三日不朝,孔子行,接受这一批女乐之后呢,君臣忙着同乐,八十个女乐,君臣各分一些,大家都在同乐,不早朝了,接连三天都不早朝,孔子知道已经无法在鲁国行道,便设法辞官去鲁。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已经五十六岁了。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他是代理相事的啦。与闻国政三个月,他治理鲁国三个月,商品不二价,路人不拾遗,鲁国大治,才三个月就让鲁国大治啊。各位,鲁国啊,不比台湾小吧,当时的鲁国不比今日的台湾小。今日的台湾有谁肯敢上去从政三个月路不拾遗,商品不二价,有没有可能呀?不可能啦!你就知道这个人非常不简单的一个人物,很有办法。与鲁为邻的齐国深恐鲁国用孔子为政,不利于齐。因为他实在是声名洋溢,他的政绩非常地彰显,所有的国家都知道。因此他就用了一个计谋,采用了黎鉏这个小人的计谋,以女乐要迷惑鲁君,破坏孔子在那边为政。因为他知道孔子很正气,很有气节,看不得小人的嘛。他就用一些小人的办法把孔子逼走。于是,选了八十名美女啊,能歌善舞,以及文马三十驷,一驷就是四匹马,三十驷就是一百二十匹马啦。掷正鲁君,陈列在鲁国的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与鲁君站在城墙上就开始观察,哦,这八十个这么漂亮,然后马这么壮盛,终于就接受下来了。


定公果然为女乐所迷,以至连续三日不早朝,那时候孔子正在找机会要辞官去鲁。他知道三日不早朝,他就知道说这个鲁君扶不起了,扶不起要赶快走了,不必再久留了。他要找机会辞官去鲁,不要马上离去啦。马上离去后世的人就会说他的国君贪爱女色,以至于贤人孔子离开了鲁国,会这样记载啦,所以他就找机会。不久鲁国郊祭,未依礼将祭肉分送给孔子。孔子借此小小错误的机会便辞官离开了鲁国,前往了卫国。那这个祭肉没有分给孔子也是这个季桓子小小的计谋啦。季桓子认为孔子这么知书达礼的人,政绩做的这么好,如果再好下去,他三家恐怕都不保,他就想办法要藐视孔子啦。所以文武百官都拿得到祭肉,只有孔子没有拿到,故意要贬他,要糗他的意思,给他难堪啦!孔子刚好抓到这个小小机会,然后就连帽子都不脱就走了啦!


这段故事在《孟子》里面曾经加以说明,说明孔子为什么这样的原意。就是他没有拿到一块肉他就走了啦,反正大家看到就是这一幕啊。《孟子》里面这样说,孔子为鲁司寇,不用,就是贪好女色,不用他的仁政。从而祭,他跟着大家一起祭拜。燔肉不至,最后那块祭肉没有分到他手上。不税冕而行,连帽子都不脱走了,很快的意思啦。好不容易逮到机会,高兴的不得了啦。不知者以为为肉也,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为了没拿到一块肉,所以离去。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比较理解的人,比较有智慧的人认为孔子是认为说,不分肉给他是不合礼的,所以他不屑就走了。乃孔子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其实是为什么而走呢?孔子是等,等到一个小小的错误,这个朝堂上有微小的错误才离去。不欲为苟去,因为他如果随意离去,人家会见罪他的君上,为了保护他的君上,所以等一个小小的错误才离去啦!所以不是为了那块肉,也不是为了无礼。不是啦!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所以一个君子做一件事情,实在是大家所看不懂的啦。这就是一个君子的心量,也不必你们看得懂,但是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大家都在猜,猜孔子为什么走,但就没有人猜到说因为鲁君接受了八十名的女妓,因为齐国的计谋,通通没有猜到这一些,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


换言之,我们读古书要深入其境。各位,如果你是当时的孔子,这种囧境下,这么正气地要扶持国家,而且你三个月功绩非常彪炳。大家都称赞你是贤人,连国外的人都引颈伸盼看着那个鲁国。那这个人是不是很有才干?很有才干呐!却朝堂上对你做了这么无礼鄙视的事。你要走的时候,以这么有才干的人,大概会做什么事?想尽办法给你落井下石,让你的国君声名狼籍,让你难堪不止,对不对?让大家都知道我受尽委屈,是不是这样?你要这样子想,想现在社会上的现象,这些人的德性来跟古人比比,我们才知道说孔子高超在什么地方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7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7

  • 1511263snso

    鲁君得齐八十女妓,值夫子治鲁有功,欲以妓赏丘。乃问卿意欲几人?夫子举双手伸十指,鲁君误以夫子作摆手状,拂袖而去。夫子因此蕴鲁君之有司!曰:吾之功不抵十女耶?后因之去鲁。

    守一丶 回复 @1511263snso: 你在哪里看到这篇解读?没有事实就不要乱传,谢谢

  • 郝梅

    学习这集,认识了这么多的君子,虽然做法各有不同,却都是存着让君主、百姓更好的仁心,完全没把自己的得失荣辱放在首位,这种器量才是真君子!

  • 梦唤真诚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18.1~4》

  • 吉平2010

    安时处事,地位起起伏伏,但平静接受,贤人。

  • 陈洪777

    这集里~ 认识了爱人养仁的微子、箕子、比干; 学习了勇于认识又知命无悔的柳下惠; 借【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甘愿留下污名实则保全君上清誉的孔圣人 君子的心量若不经这位老师解释,我们真看不懂啊……🙏

  • 摩羯同学读经典

    我只为我的心 柳下惠 知命不怨

  • 守一丶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