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阴阳在自身,文字不能到

148. 阴阳在自身,文字不能到

00:00
19:57

修行之人,修的是内,而不是外。孔子的有教无方与给予我们日常修行有何警示呢,请听讲师讲解!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厚重的本质,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心,都可以称为仁,可以生生不息的都称为仁。巧言是极会用言辞,善以言辞取悦人,叫巧言,巧言的目的不外乎为了取悦人。令色,极会应酬,善以容貌取悦人,以他的动容的表情、举止,都叫做令色,令是美好的意思。孔子说,一个人善于用话去迎合人心,或善于用表情举止打动人心,那么他内在的仁恐怕是很淡薄的。他善于去伪饰外在的话,内在自然就淡薄了,因为他的注意力就在外在。这一章是教人往内从心性上去学做人,而不要只在外在的事上修,貌上修,或恭敬上修,礼节上修等等。徒在表面学个长袖善舞,讨人喜欢的样貌,而缺乏心性的实质内涵,这个跟虚伪的小人就没有两样。


《曲礼》有这句话说:礼,不妄说人,不辞费。辞费就是话很多,就是很多很会修饰言辞。正当的修行不是为了取悦人,收买人而巧言,不是为了逢迎人而令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行动做的比说的多。讷于言,说的少。敏于行,做得多,所以不需要这些东西。现在的人喜欢取悦人,但这个取悦给予一个合理的名称,叫做同理、认同。我们先要得到他的认同,才能够引导他如何如何嘛,但过度的话叫做妄说人。现在的人常披着同理、认同的外衣,对人巧言令色,而内心只不过是为了收买人心,以便盗些德名而已,却不能在长远处给予对方利益。那么这种没有必要的认同,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处,古人面对这种有害的认同,也会批之以巧言令色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不妄说人。


我们总是喜欢,在这个社会上,现在的教育已经把我们教导成任何人我们都得取悦他,有没有?这有时候是一些错误观念。当然倒不是叫你得罪人,而是不妄说人。有的时候正色直辞,收起你的笑容,说些正理也就可以了。你也不必用着怒火,用着怒容,当然倒也不必这样,但也不必一副逢迎的样子,也没有必要的。


子曰:予欲无言。孔子说,我真是不想再说话了,予欲无言。这个是感叹世上巧言令色者比比皆是,第二个是感叹性理心法言语所不到,叫做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贡说,夫子如果不把道理说出来,那弟子们要传述什么道理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时不停地运行,百物生生不息,老天办妥了一切的事,何曾有说过一句什么话呢?叫天何言哉。


这一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学道不是在解释语言文字而求来的,也不是在巧言令色、恭敬礼节上而求来的。这个道是阴阳,阴阳在自身中,言能诠道,语言能够解释这个道,但是这个言却不是道。学道、传道都要往身中阴阳去验证,去感觉。感觉内在阴阳的提升跟变化,而不在于这个言,所以说予欲无言。


这个用意跟佛经一段公案是很相似的,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曾经有这么一段: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已经快要涅槃了,文殊请佛再讲经说法。世尊咄曰,咄,生气的意思,世尊生气地说。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说我讲了四十九年的经,其实内在的性理心法一字都没说到。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你请我再度说法,我曾经用语言说出了什么个法吗?其实没。为什么呢?因为内在的性理心法语言所不到的,内在的一种感受,一种气秉的提升,跟这些文字是毫无关系的。


我们看下一段,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孺悲是一个鲁国人,曾经向孔子学礼,如果广义的来说也算孔子的学生。孺悲想要求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于是请人传话说身体不适,没有办法见他的,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将就是奉的意思,奉命的奉。等到这个奉命传话的人要出门的时候,要去传话给孺悲,孔子立刻取瑟,拿出来弹唱。那弹唱当然这个奉命传话的人就听到,就知道孔子其实是没有病的。这个是要使孺悲闻知孔子不是真的生病,而是不愿意接见他的意思。鲁哀公曾经派孺悲向孔子学礼,孺悲就是一个官,可见孺悲也是个人物,孔子不见孺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古著说法不一,很多说法,难有定论,我们现在就把它空缺下来就可以,其实原因并不重要啦。但此时孺悲必有过错见罪于孔子,大略也是可以确定的。古来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和颜悦色去教育他的,有非常严厉去教育他的,有大声以色教育他的,有杖责去教育他的,也有不屑教之,连讲都不想讲的,不想跟他说话,这个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有很多种方式。当然现在我们身为一个教育学者,有这么多的方式里面,恐怕现在得到我们认同的只有第一项,就是和颜悦色去教育他,各位对不对?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只能认同这一点,然而在实际的状态下,有很多的情况,却要用别的方式才有办法达到目标的。


例如《孟子》里面曾经有这么一段。孟子曰:教亦多术矣,说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我不屑教他的那种人。是亦教诲之而已矣,那个方式也是为了教诲他的。如果第一次对你和颜悦色也达不到效果,第二次正色直辞也达不到效果,第三次大声以色还是达不到效果,第四次拿出杖责还达不到效果,第五次就是不屑教之了,这样懂吗?第五次不屑教之也不是放弃他,而是既然这么多方法都没用了,最后这个方法看看你会不会醒悟,就是不屑教之也是教诲的方法。


这一段孔子便是使用不屑教之的办法,但又怕弟子真的误以为孔子生病了,而升起担忧,所以故意又拿起琴瑟来弹一弹唱一唱,让这个孺悲及其余弟子知道他很好,只是不想见不肖的弟子而已。此时孺悲内心必升起很多惭愧跟自我的警醒,这个便是有教无方的另一种解释。无方,就是没有一定的办法,你也可以解释成没有一定的身份。那有教无方,就是为了教育他,方法可以有很多种,这也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学教育的或者学与人应对进退的人也有所警醒的。应对进退的办法有很多种,非常和谐和悦的只是其中一种,那只是常态下的一种,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办法的。


下一段,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说三年之丧是古制父母过世守丧三年,这个都是天下通用的礼节。宰我问孔子说,古礼规定为父母守孝三年,这个丧期似乎太久了吧。期已久矣,就是为期,一个循环的为期。《礼记》是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天下之达丧是天下从庶民到天子,都必须这么做的。在《中庸》里面有说,天下之达道。天下之达道的意思也是从庶民修行也是这么办,从天子修行也是这么办,这个修行没有贵贱,没有身份不同的,每个人都一样,那个叫达道。这边叫达丧,就是说从天子到庶人是一样的,特别是指父母的丧,等到爷爷奶奶了就不必守三年了,它就会短一点,如果这个亲戚、兄弟姐妹等等的丧就更短,唯独父母的丧,恩最切,最亲切所以最久。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是宰我继续诉说他的理由了,这一句其实是古成语,它的原来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长久不为礼乐,那么必定礼乐都要崩坏了,本来的意思是这样的。那么现在宰我把它引用到这个想办法要来缩短丧期上面,这个话本来不是为居丧者说的,但是宰我主张缩短丧期,因此直接引用这一句成语来做论据。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一年。说去年旧谷已经吃完了,今年新谷也成熟了,一切都换新了。钻燧改火,就是钻木取火的那一根木头也已经换新火了,守满一年的丧期,我认为就可以了,一切都已经重新了,改头换面了,所以他建议父母的丧守丧一年就可以了。那这个钻燧改火,古制是有这样的记载的,古代月令有更火之文,月令就是每一季春取榆柳之火,用榆柳这种树来钻木取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季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这个季节不同就有不同的意思。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孔子就说,守丧期间吃着上等的稻谷,穿着上等的衣服,你的心能够安吗?这个为什么稻谷为上等呢?古时候北方以稻为贵,五谷里面稻是最贵的。所以居丧三年的时候不食稻谷,居丧期间也不穿普通衣服,都穿麻衣。


曰:安!宰我说,安心呐!因为大家都这样嘛。孔子就说,女安,则为之!说如果你的良心能安,你就去做吧。这个话其实也有一点不屑教之的意思。说那你安你去做吧,我不管你了。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旨,是美味叫做旨,大概是指酒肉的意思。一个君子遭逢父母过世的伤痛,吃着美味也不觉得甘美,听着优美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


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住着华美的房屋也不觉得安然,因此内心不安,所以不会去做这一些享乐的事情。这是自然的一些效验,而不是故意为之。


今女安,则为之!现在你说居丧期间享受这一些,心里也很安然,那么你就这样做吧。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予就是宰我的名。宰我出去之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宰我真是没有仁德,欠缺仁德,仁德很淡薄。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现在孔子就来述说为什么古制定这个礼,要定守丧三年。为人子者,自从出生至三年后才能够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三年一把屎一把尿,统统是父母整天抱在怀里的,所以圣人为什么制这个丧礼定为三年,就是要回报这三年的意思。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为父母守丧三年,这个天下通行的丧礼,是天子至于庶人都是一样的。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说宰我也曾经在他父母怀抱中享受过他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这个言外之意是说好像这个小孩子石头蹦出来一样,不曾受过父母的爱,所以连守丧三年也守不住的,是在说他不知本的意思。


这一章是因为战国的年代,礼乐已经崩坏了,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早就已经废弛,只有孔门的弟子还在守着这个古礼。古代的人能够守这个古礼,原因是这样,是因为古代实施的是井田制度,他们不是出外上班的,不是吃人薪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丧三年这个是容易的事情。如果现在把这个守丧三年再移在现在的社会,那除非辞掉工作了,所以这个实际上是年代不同是有差异的,不过这是以当年来说法的。


宰我看到这些现象,因为礼一直崩丧了,为未来世代担忧,想到未来世代礼乐将更为废弛,因而以己之名替未来的众生发出此问。其实呢,不一定是宰我真正的问题。虽然三年之丧在今日已然存在,但经宰予这么一问,让古圣先贤之所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的原意得以借圣人之口保留下来。


宰予身为十哲之一,在四科里面冠言语之先。四科有德行一科、言语一科、政事一科、文学一科。这个十哲里面遍布在四科里面,而宰予是语言这一科之冠,岂有不知守丧的简单的道理。这个分明是因丧礼见衰,孝道弥薄,故不得不发起思问,故意问这个问题,来就愤于夫子,则所益者宏多。惹得夫子生气,说你安心你去吧,有没有?其实宰予不会这样做啦,不过是因为大多数的人这样做,所以他就这样问。为了要把学问留下来,也顾不得夫子会生气。


比起我们这一些不断护卫自己的美名,却无一毫利益众生的功德的人来说,真是自愧弗如。我们有几位肯这样子做?比如说问师父一个问题,问得很没有程度,让师父生气,看师父怎么答,把它记下来。那也不去解释说,师父啊,这其实不是我问的,我是替谁问的,有没有?你这样一说答话答出来也不切真呐,不顾自己的名誉为何,就问一些众生应该问的问题,这也是古人的一种胸襟。现在的人叫我们受一点点侮辱是不肯的,受一点误会更是不肯的,然后在师父的面前留下污名更是不肯的,你哪里肯干这些事情。


下一段,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说,一个人整日吃得饱饱的,对有益于社会的事一点都不用心,那真是很难有好的品格,或很难有好的修持。这样的人只注重自己快不快乐,只注重自己的得失为何。现在的人说修行就是为了快乐,对不对?没有想到修行还攸关天下的事情。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贤,是胜过的意思。这个就是刚刚饱食终日的意思。说你有没有看过那些赌博的人,这种人还胜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胜过那一些荒于淫乐的人。这一句话是反讽的戏言,但并不是赞许赌博的意思。赌博当然是坏事,但想要赢得博弈,起码还得花一点心思,还有要先筹一点筹码才行,对不对?比起那些毫不用心,整日没事,想要不劳而获,甚至想去为非作歹去诈骗的人,不是还强得多吗?饱食终日看起来没有什么罪,但整日没干一点正经事,也没存一点好心,日子久了必生出荒淫无道的事情来,圣人忧之,故有此言。


《孟子》有这么一段话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说一个人本来有道,本来品格还不差,但是没事饱食暖衣,吃得饱穿得好,逸居,没事干,无教,也不学一点圣贤道理,日子久了则近于禽兽,就是开始会变得荒淫无道。


因此夫子以这一段反讽的方式,要无所事事的人有所警醒。这要一再提醒,并不是说可以赌博的意思,这实在是一个彻底的反讽,连那种人都胜过这种人的意思。我曾看过一本书批评孔子,就说你看孔子还提倡赌博,把这个话套在这个上面,那个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人不能够太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整天都在追求一种安乐?还好没追求到,就给你追求到也快死了。你看那一些意外中了乐透彩的人,据估计,三两年之内全部败光,这是可以想见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70718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6

  • 郝梅

    【不顾自己的名誉为何,就问一些众生应该问的问题,这也是古人的一种胸襟。现在的人叫我们受一点点侮辱是不肯的,受一点误会更是不肯的,然后在师父的面前留下污名更是不肯的,你哪里肯干这些事情。】 这段话很有同感,自己就是特别害怕被人误会,不能受一点点的委屈,更别说侮辱啦 古圣贤、君子们的胸襟真不是现代人能明白体会的。 发现每当感觉气血闷闷堵堵的时候,大声朗读经典,扩然大公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出来,很有力量

  • 郝梅

    【巧言令色,并非那种令人不适的阿谀奉承,而是令人感觉很舒适愉悦的应对,所谓的高情商,在生活中其实很受欢迎。】学完这集才对“巧言令色”有了正解,想想自己还总是羡慕那些所谓的能说会道,原来这是圣贤所不耻的呀~~

  • 陈洪777

    守丧三年的来意:【自出生一把屎一把尿,统统是父母整天抱在怀里的,圣人制这个丧礼定为三年,就是要回报这三年的父母之恩】

  • 陈洪777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必当【一日三省吾身】

  • 宝娃西子

  • 行天下心自由

    受益!

  • 梦唤真诚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阳货17.19~21》

  • 丫星爸

    原先以为巧言令色足恭,是因为有所求利。听完本章才稍有明白,巧言令色足恭,大多数情况下是知和而和。

  • 梦唤真诚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朱熹集注:“博,局戏;弈,围棋也。”《汉书·游侠传·陈遵》:“祖父 遂 ,字 长子 , 宣帝 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 颜师古注:“博,六博;弈,围碁也。” 唐 韩愈《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投壶博弈,穷日夜,若乐而不厌者。”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艺主书计射御,而博弈绘画诸工附之。” 宋苏轼《策别》十七:“出为盗贼,聚为博弈,群饮於市肆,而叫号於郊野。” 清戴名世《财神问对》:“聚为博弈,出为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