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54.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00:00
22:49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儒家除了修出世、入世以外,还有治世,治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官追求名誉地位吗?学又是学什么?且听张讲师解析。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行有余力叫做优。子夏说,做官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应该研究先王的典训,研究性命的道理。读书学识饱满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应该出来从事政治,替国民造更大的福。所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个读书的人,可以不可以出来选“立法委员”呐?如果行有余力,当然是可以的啦!


此章说出了儒家除了修出世、入世以外,还强调治世法的缘由。然而,治世并不是为了当官,当官只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与世俗所追求的名利地位,这是毫无关系的。现在的人当官,还没上去,先做不好的示范,先买票,对不对?这都是很不对的事情啦!然后花了那么多钱,上去之后再想办法,狠狠捞回来。他捞不回来,肯定他不想当官呐,肯定上去是要捞回来的,对不对?都是很不好的,本末倒置的。


下一段,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游说,父母之丧孝子能够尽上哀思为止,不能够悲哀过度而过于毁伤我们的身心性命的意思。说致乎哀而止,有没有?“止”就是说适可而止。不能够每个人在比较呀,比较谁最哀戚就是谁最孝顺,那还得了?那最后就是有的人会因哀伤而死,所以致乎哀而止。


例如,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至令于殒灭。不至令于殒灭,不能够说一个礼定订下来要守丧、要哀戚,就哀戚到死,不是那样最好。就是要中那个节度才好的,这是古人为什么制礼的原因。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看来子游颇喜欢批评人!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才能实在是非我所能及呀!说为难能也,这个才干实在是很难得的。然而未致力于仁德的修养,未至于仁。才干容易是外在的修为,宽厚、慈爱、自在的存心,才是建立内在本性的根本,这个是劝勉子张多注意内在修持的意思。那子张容易有这个病也是难免的,子张这个人气相堂堂,家里有钱啦,穿衣服出来都气宇辉煌,子张是这样的人,所以容易偏在外围。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游也讲这样的话,曾子也讲这样的话,那肯定子张应该有这样的毛病。曾子说,相貌堂堂的子张,气宇辉煌的子张,难以跟他一起建立仁德。仁德毕竟在内,生生不息的心性,子张可能比较着重于外相,故有此说。


这章跟前一章意义相似,都是劝勉子张,不要只注重外表仪容的修为,应该要注重把仁德具体实践在我们的心性跟生活上面。


那这个子张也相当有气量啦,你在编这些《论语》的时候,七十二子在编,子张没有说“你们把我删掉,这句话不能放上去”,对不对?过去师兄弟之间曾经有这样的事,子张一想:对,这个事对于后世的人有醒悟作用。“好吧!好吧!写上去嘛。”可是,最后十哲里面有没有子张呢?还是有子张,对不对?并没有因此而让他的英明把它给毁掉,并没有。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说,我曾听夫子说过,人不能在事情上致尽其诚,没有办法说很自然的就尽上他的赤诚,什么都做好了,没有办法。但必然在双亲过世的时候能够致尽其诚,就是很自然就能做到啦,就是双亲过世的时候,谁都伤心的。那个哀,亲丧之后的那个哀痛,这个好像是不必怎么教,大家都能够本性里面自然就有的。


这章是说,除了丧亲之痛不必勉强之外,其余的事情大多要立个志,勉强去做,最后才能够习惯成自然。这个是勉强人,要努力去实践,不可贪图怠惰之意。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时机还没成熟,缘分还没到,我不喜欢勉强,有没有?如果这样说的话,除了双亲过世的哀伤以外,其他没有一件事是办得成的。意思是说,要不要勉强自己呀?得要勉强自己的。好像说,“去站个桩吧?”“哎哟!那好苦诶!”“去做做吧!”“时机还没到,我觉得时机还没成熟,等成熟一点。”什么时候会成熟呀?你只有越来越老,你不可能越来越年轻,对吧?你气力只有越来越衰,不可能越来越强的,什么时候时机才成熟?现在的人喜欢讲随缘,一有懒散的心念升起,就安慰自己说,随缘吧!结果弄的一点成就都没有,这个叫做“用一句看似有深度的话,让自己走向最肤浅的地方”。看起来是不是很有深度?很有深度啊。


下一段,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孟庄子,鲁国的大夫,名字叫做“速”。曾子说,我曾听夫子说,孟庄子的孝行,其他的事情别人还能够学的来。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但是孟庄子不改他父亲所用过的臣,以及父亲所行过的政事,这个是难以学到的事情,学不来的事情。《论语》的第一章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庄子真是可以做这句话的表率了,对于父母的孝,父亲的孝,他的父亲当时喜欢的朋友他不敢得罪,看到他父亲喜欢的朋友就等于看到父亲是一样。父亲以前用过的用具不敢立即丢掉,尤其是那个拐杖。古人,父亲过世那个拐杖就一直放着,衣物一直放着,可以追思的啦。他以前所喜欢坐的地方还摆一把椅子啦,他喜欢做的那个事,我们还是照那样子来做。这是古人真正孝心的人他是这样的。现在的人你有没有发现?父亲死三天,全部给他烧光光了,这个是内在的敦厚朴实也已经大不相同了。


下一段,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孟氏是鲁国的下卿。阳肤是曾子的弟子。孟氏想叫曾子的弟子阳肤做典狱官,士师就是典狱官。阳肤去请示曾子为官之道,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说在上位的人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啦。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矜”就是怜惜。如果你抓到了一个人,你问出了人民犯罪的事实,你需要怜悯这个犯人,不能因为立下了抓到犯人的功劳而高兴不已。当刑警的都是以破案为功劳,对不对?破了案的时候就很高兴,是不应该有这个心情的,应该哀矜而勿喜。


一个仁人君子看到被环境所迫而一时犯错的人,虽然不得不惩戒他,但是内心依然怀着悲悯的心,若因此而窃喜,好像建立功劳嘛,岂不是一个贪功暴力的人了吗?那个就是存心的问题。你当了刑警、当官,你当然是以破案为目标,可是抓到人,心里却有一丝的难过。好像一个将军两国征战的时候不得已而带兵打仗,打胜了仗却不敢高兴,以后谈到战争的事,提都不想提,因为他想到无数的人,因为他而妻离子散,对不对?而不是提到他战胜,杀多少敌军的时候,气宇昂扬,不是这样的,那个是存心的问题。


下一段,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子贡说,纣王暴虐无道,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的夸张,那么坏啦!他其实就是听一个人的话啦!哪个人?就妲己。他其实没有主动要做什么事,他做的事都是谁告诉他的?都是妲己。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下流”,就是充满恶行的地方,充满卑劣思想的地方。君子厌恶罪恶的行为,不要老是做这个事情,不要跟这种人相处。因为那样的话,全天下的罪名都要加诸在你的身上。一个人为恶被人所痛恨的时候,就像处在地势卑下的地方一样,所有的骂名全都会流向那个人地方去。


这个是在警惕人,千万别犯错的的意思,犯了错赶快改过,不要一犯,再犯,三犯,这样所有的骂名全部会归给你的,其实他没有那么坏啦。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说一个君子犯了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般,为什么呢?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当君子有过错的时候像日食、月食那样,每一个人都看得见的,因为你无所掩藏的啦!当君子改过的时候,像日食、月食重现光明一样,每一个人都喜欢,也会仰望着他的。所以,不怕过错,就怕不改。有过错改的时候,其他的人高不高兴啊?是高兴的。


这章是奉劝上位的人要避免犯错,一有过错每个人都看得到。然而人生难免有过,不要怕承认过错,有过能改更为可贵,人人引颈仰望的。


下一段,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朝”是卫国大夫之名,叫公孙朝。春秋的时候鲁、卫、郑、楚国各有一个人叫做公孙朝。这个地方加一个“卫”字,来区别他。公孙朝这个名字很红啦,很多人都叫公孙朝。卫国的公孙朝问于子贡说,孔子的学问从哪学来的呢?他怎么那么聪明厉害呀?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王、武王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文武的道统并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仍然在人间流传着,在暗暗在讲道统的事啦。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大根器的人能记得大的根本,普通的人也能记一些小的枝末。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大的小的事物里面都可以看得到文武之道的传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哪有不学的呢?什么都学。凡能记得一部分文武之道的人,孔子都向他学习,所以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到这国,就问文武之道,到那国,就问文武之道,只要能够记得一点的都跟他学。


《书传》言:夫子问礼老聃,访乐于苌弘,问官郯子,学琴师襄,其人苟有善言善行足取,皆为我师。所以从不同的方向来说,孔子的师父是很多很多人,但最后问礼于老子,那个“礼”就是道。真正传道传承的,其实是老聃,就是老子啦!


古语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专精,只要在某方面有人比你专精都可以是你的老师啦。


下一段,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叔孙武叔是一个鲁国的大夫,叫做叔孙州仇。叔孙武叔,在朝中告诉所有的大夫说,子贡贤于仲尼。说子贡,我看他的德行才学都超过孔子。子服景伯以告子贡。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就把武叔的话告诉了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子贡听了人家褒奖他比他的师父更高明,我们看看子贡怎么说。子贡听了说,这就好比宫室周围的墙吧。赐之墙也及肩。说我的墙呀,高度到了肩膀。窥见室家之好。所以在墙外呢,就可以看到墙内所有的房子里面摆什么好东西,都看得到。夫子之墙数仞,而我们夫子的墙啊,有好几仞,一仞有七尺,他有好几仞,所以你在站墙外看不到里面。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所以你在墙外走走走,不去找到正门进来的话,你看不到其实夫子的墙内有宗庙之美,有百官之富,你看不到的。得其门者或寡矣。说获得,在孔门里面还得其门,能够进来的人或者很少吧!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所以,叔孙武叔因为在墙外,看不到孔子的墙内有好东西,只看到我子贡的墙内都是好东西,对不对?所以他这样说正不正常?很正常。


子贡,是一个非常有德行跟才干的人,作风也比较贴近一般人所认同的模式。而夫子这个人一丝不苟,不肯降格辱道,因此对于一般人的观感来说,子贡要比孔子吃香得多。因为他比较会权变,会转,当然会受到比孔子更多的赞誉,故而叔孙武叔会有这样的观感。但是子贡是个贤人,除了有很谦虚的德性以外,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学问道德皆远不如孔子,因此有了这一番的说明。这段故事看来没什么,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要做到子贡这样谦虚的德性,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啦。


各位想想,如果子贡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当赞美他胜过孔子的声音不断传来时。在当时确实很多的,大家都说,子贡贤于孔子的。请问他内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声音出来?一开始可能有点讶异,不敢承受。接下来可能是嘴巴推让,而内心渐渐窃喜。再来嘴巴也不否认,内心也开始傲了起来,有没有这个可能呢?这是大有可能的。若是再演变下去,可能会有一连串不得当的话,或不得当的事,就要接连发生。那孔门里面自相践踏的事情,马上就要血淋淋就要上演了。


譬如,他可能有一个好构想,大部分的人都说很好,但一部分的师兄弟却认为这个做法太哗众取宠,应该请孔子来定夺。这个时候他可能有高傲的认为,那些反对者只是嫉妒他的高见,因此就去请孔子定夺。然而孔子对他的高见,并没有大加赞许,只是淡淡的带过或者略有批评,这个时候子贡的内心可能产生失落或甚至不快,接下来子贡可能会跟那一群认同他的师兄弟结成一党,常常有很多的悄悄话,抱怨怎么不重视,或者是被委屈,并且告诉听到的人,别讲出去,因为讲出去会被同侪相嫉等等,说不定还会连孔子也不明就理的会批判他。而那些可怜子贡的周围的人,会和子贡越来越团结,这个时候团体中会形成一个常有悄悄话的小圈圈,渐渐慢慢就开始形成,像台风眼一样慢慢刮起来。这种心态既无法去除,有朝一日将在团体内上演一次毫无必要的分裂戏码,这个不外乎是受到一点自尊心及荣辱感所操控出来的乱事罢了。


然而子贡若是如此的狭隘、狂妄,如此的不光明磊落,又岂配成为十哲之类。身为十哲之一的子贡,碰到有人赞赏越过了孔子。那子贡会怎么做呢?他会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就会这么说啦。如果子贡有一天被误解,被打压,有人壮势同情他,总是在他那讲一些悄悄话批评别人。子贡会说,君子受点委屈算什么,你在背后讲有什么用,有什么事到当事人面前去说,他会这样说的啦!如果有人在子贡面前说某人如何如何,想挑起同仇敌忾的情绪,子贡会说:我要当他的面去问问他是不是真的如此,或是有什么苦衷。他会这样说啦,不会听了就算了!如果团体真的有错,而且错得离谱,子贡会在主事者面前说清楚,听听主事者有什么难处。若是没有什么难处而放着巨大的错误视而不见,那么子贡会先谏言,一而再再而三不接受以后,那么就当众谏言,再不接受呢?就义正词严。再不接受呢?他可以走自己的道路。那么后人写出来对子贡就不会有遗憾了,对不对?做法可以有很多了。


子贡坦荡荡,君子坦荡荡的,喜欢在眼前说亮话,只为了维护公众团体。小人常戚戚,喜欢在背后说悄悄话,只是计较自己的荣辱得失。在团体里面,不是有点小才又怀着阴私,岂能在人事上兴风作浪?子贡受满朝赞赏,依然没有忘了自己的本分,没有阴私的心念升起。其态度谦卑光明,不让小人有见缝插针,扰乱道场的机会,消弭了一场可能上演的枭雄身上混乱的戏码。


这个是看这段文章的时候,所不能不有所感悟的,那真是一个人才,真正的人才。去赞赏一个真正人才说超过某人,他都还谦卑下来,这个才是他应该所做的事情。这是发生在子贡身上,所以写的这么少,如果真正在一个枭雄身上,会有千百种的戏码可以上演。


下一段,叔孙武叔毁仲尼,叔孙武叔毁谤仲尼,毁谤孔子。子贡曰:无以为也!子贡开始维护啦,说不要毁谤呀!仲尼不可毁也。说孔子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毁谤的,你也无法毁谤他。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说平常人的贤能,就像小丘陵一样,你可以爬过去的呀。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说仲尼的道德,他的德性就像日月高高挂着,任何人无法逾越。你再怎么批评他,吐口水向天呀,最后是吐到谁呀?吐到自己而已,他高高挂在那里一点损伤都没有的。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有人吹嘘,他能够超越日月,他想吐口口水,想要吐日月,那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多见其不知量也。这种说法正足以显示其自不量力,跟他的无知罢了。所以,他在毁谤仲尼的时候,他不了解他的师父,你无法毁伤他啦!


因为孔夫子的言行,能够让七十二子那么的臣服,是个简单人物吗?各位,七十二子是什么人物啊?七十二个贤人耶!贤人是什么人物呀?是非判断分明利落的人,一丝不苟的人。能够服这群人呐!各位,你一生服几个人,我问问你呀?有几个贤人服你?我看贤人都不服你,你倒服了不少小人,对吧?能够服七十二贤人,是什么人?


子贡身为贤人,岂是一个会去盲目崇拜的人?七十二贤人,个个都是明理的精英,而又能够如此的臣服于孔子,可见孔子的艺精能熟,加上上天的天纵睿智,绝非偶然。今日常有人动不动就要批评一下孔子,来显示一下自己的程度,那真是多见其不知量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7

  • 月婳如痕202011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 陈洪77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曾听夫子说过,人不能在事情上致尽其成,没有办法说很自然的就尽上他的赤诚。但必然在双亲过世的时候能致尽其诚,就是很自然就能做到啦。其余之事都要立志,勉强去做,最后才能够习惯成自然。怠惰之意升起不会再一味自责懊恼,勉强自己去做去练习。

  • 守一丶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