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子张失言了吗?

153. 子张失言了吗?

00:00
24:14

子张对子夏的门人说子夏讲的:“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与孔子说的不一样,孔子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其实两人说的都对,当我的自制力不足的时候,只能选好的朋友交往,千万别交坏朋友,当我的定力是非判断都很好的时候,不仅结交贤良的人,更应该照顾下愚的人,这时不论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够结交。子张这样说有失言之嫌,本来两者都是对的事,却感觉子张是对的。使子夏的门人对家师起怀疑,师出同门,更应该谨言慎行。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现在我们进入第十九章,十九章记载了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论,在《论语》里面这说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譬如说:读佛经来说,当时佛陀的弟子在制经的时候,所截取的所有的篇幅,都是佛陀当时演讲的一些言论,对不对?《论语》这一部书,本来是孔子过世后,弟子整理孔子生前的言行,一章一节把它给截取下来。那么最后也把一些很有建树的一些弟子的一些看法,把它也给截录进去,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啦!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师门里面徒弟对于师父的恭维,不容许别的言论侵入,这个是常见的一些姿态,对不对?那师兄弟之间,难免更有很多排挤的动作。那写了“子张曰”,那其他的“什么曰”、“什么曰”要不要上来?因为贤人还有七十二个啊?对不对?大家会不会有互相排挤的心态会发生呢?那可能是会有的。最后筛选过后,还是决定把这些“子张曰”、“子游曰”、“子夏曰”等等,这些弟子的言论,也并排在属于孔子言说的《论语》里面,那真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大的气量,才做得到的。


我们现在来欣赏第十九章里面,有一些是孔子言论的一些他们的言论,我们来看它的内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一句话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在圣人的门下,想要在言论上有所突出,困不困难?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天纵睿智的人的旁边,什么话相形之下都感觉没什么程度,对不对?所以,还能够有一些话筛选出来,列入《论语》里面,是非常不简单的。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个“士”,有道德的人或在朝为臣的人都称“士”。好比现在基础的公务员,就称为“士”。子张说,一个士,一个在朝为官的人或有德性的人,遇到国家危难的时候,应该奋不顾身去挽救,叫做见危致命,就是不顾性命啦!


遇见利益可得的时候,必须要思虑是不是合乎道义,合不合公理,叫见得思义。我们现在如果一看到有利益可得,哪里管它有没有义呀?对不对?想尽办法要抢、要夺、要排挤别人嘛。读这些古圣先贤的书,就是要想想,你在日常生活的实际状况,你才会觉得他们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


祭思敬,在祭祀的时候尽上你的诚敬。丧思哀,临丧的时候尽上你的哀思。其可已矣,说这样才算是一个士,才算是一个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这四个条件,第一项是一个人的忠勇;第二项则是一个人的廉洁;第三、四项则是讲一个人的诚心。这些德性虽然听起来平实,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没有一条是简单的,不相信你做做看就知道了,没有一条简单的。求学要想象深入其境,并在日常中确实磨练德性,否则光是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下一段,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笃”,确实去实践叫做笃。子张说,有德而不去弘扬,有道德有学问就在你身上,但你却不懂得去弘扬给别人。信道不笃,信道而又不能确实去实践。你相信这个道门是真的,这个教派是好的,这个学问是真理,你已经皈依它、已相信它,可是之后却没有一天去实践它。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怎么样能够说这个人到底是存在呢,还是说这个人不存在?可有可无。这样的人对社会可有可无,整天吃米粮。这是在告诉我们说,如果你相信它,信了这个道,那你要去实践它。如果你已经有了德,却据为己有,躲在山里而不去弘扬,那这个人根本也就可有可无。


下一段,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夏的门人问交友之道,问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子张说,子夏怎么说呢?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那个人就回答了,我的师父子夏说,如果那个人贤良就跟他交往,如果他不贤良我们就拒绝跟他交往。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子张说,这个实在是跟我以前从夫子那里听来的很不同。怎么样不同呢?夫子是这样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的夫子说,君子尊重贤人而包容众生,称赞能力善者,而又同情那个能力不好的人,叫做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如果我是个大贤者,什么人我能够不容纳他呢?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如果我不贤良,人家都还会排拒我,我哪里有机会去拒绝人呢?


子夏跟子张的说法其实都对,这两个都是不错的交友办法。当我的自制力及判断力不足的时候,只能够选好的朋友来交往,千万别交坏朋友。而当我的定力及是非判断的能力,都很好的时候,不仅结交贤良的人,更应该去照顾下愚的人。这个时候不论三教九流,我都可以适度的去结交。


子夏当时教他的门人说,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是考虑到,这位门人根器未熟,因此有此说,这样说是对的。就好像我们小孩出门,你跟他讲:结交好朋友,坏人不要交。这是对的吧?而这个人问子张的时候,子张如果顾及子夏的教育,即使有所补充,那他可以怎么说?他可以这样说:你老师说的很好,但若有一个人根性已经纯熟,就可以什么人都结交,因此能力不同的时候,选择就会不同。他可以这样说的,这样子张才不会有贬抑他人而自炫其才的嫌疑,也才不会引发不同支派间的斗争的现象发生。


各位可以想象,子张那么回答子夏的门人,子夏的门人如果相信了子张的这番话,回去之后对子夏看法如何?肯定会说:子张似乎气量比我的子夏怎么样?更大一点!他的才学似乎比我师父更好一点。会不会有这个现象呢?是会的。


就以此章来说,子张有私言之嫌。因为本来两者都是对的事,却使人感觉子张才是对的,而使子夏的门人,内心对于家师起了怀疑。这个就是师父不在之后,支派间常易发生相互攻击的现象,学者于此应当更谨言慎行。这些师门之间的互相的攻击,我是感同身受的。师父一不在,下面的人就说:诶,他那样哪对,我这样最对!有没有?这是形成同一个师门互相践踏的现象,这是很不好的。我不认为子张这样讲是很好,但他引述孔子的那一段话是不错的啦!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个《论语》很不简单,它把师父不在之后,师门之间可能产生的一些小火花,它也很详实的把它记载在上面,就让你看一看说,事实存在于世间的门派的问题就是这样,要我们非常小心的意思。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道”,凡手持一艺一能而不能够了性命的,都叫做小道。学个插花叫花道,喝个茶叫茶道,对不对?比个剑叫剑道,都有一个道,算命也有算命的道,卜卦也有卜卦的道,对不对?现在心理学有很多疗法,这个疗法,那个疗法都是一艺一能,都不能了性命,都叫做小道。子夏说,虽然是小道异端,亦必有相当可观的小道理,小效验存在,否则它便不能生存。所以,必有可观者焉。为什么你学这个小道,那个小道,你都觉得很好?老师呀,它很好啊?对!它很好,但是你学不完。心理学的门派、流派,到今天为止,归类有530个流派之多,没有一条能够了性命的,但是都有小效验,都能够让你老泪纵横,都能够让你当下好像很有醒悟。各位,就一个月学一派呀,你要530个月,对吧?你就有那些钱,恐怕也没那个生命。不能了性命的,可学可不学,但是很多人都会被小道给绊住,因为它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个话各位要听进去!想要靠这些小效验,而达到很长远的好效果,想要借此修性了命,恐怕会滞碍难通,陷入焦灼的,因此君子不学也不做这些。君子只学什么?大道,朗朗一条。有关五伦八德的,有关修性了命的,有关去脾气改毛病的,有关观照你内心的污垢,有关返回你本心本性的,就这一条朗朗大道,其他什么疗法什么疗法,可学可不学。拿一些花花草草来,让你的根本骨干更加的有色彩,这是可以的。抛弃了骨干,而整日钻入这些花花草草里面,这是行不通的,这是你必须要分辨清楚的。


这一章劝人不要以左道旁门,小才小艺为足,不要以一时效验或一时的感动为足,更不要沉溺于尚玄好奇为足。每个人最应该做的,最要寻访的,了脱性命的究竟的办法,只有这一条。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比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更百家争鸣,所以我们没有那些金钱,也没有那些生命啦,各位必须要厘清楚你的方向的。有太多太多的学生,进入了性命的修持,然后又离开进入小道,这是最为可惜的。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说,每日学习尚未闻知的学问,还不了解的学问,以后时时去复习,日积月累不让它再忘记,这个就算是一个好学的人。好学不一定要学多,是学了之后能够时时的复习。最后如果你学的很多,你也会发现一件事情:就是每一个门派,真正进入去运用的时候,真正去运用它的时候,其实是差不多都一样的。这一派教你怎么洗心涤虑,那一派教你怎么返观觉照,当你开始收视返听的时候,其实是差不多的。


本章是劝我们,一下子不必学太多,一天学一点,但要常常复习,直到不忘为止,熟悉为止,如此积累必有深厚的成就。


这个月有一个学员写一篇心得,去年他学了黄庭禅,然后每天这样反观,不就这么一回事嘛,然后他觉得这样子不好玩。一年的时间,各宗各派又开始寻访,一直寻访,一直寻访,今年写了一封信说:我回来了。宁可早一点去寻访啦!真的,我也蛮喜欢这种人。到处都看过,看腻了再来,我觉得比较踏实!如果你一开始进入黄庭禅,就这样吗?我有这么幸运吗?这是究竟的吗?有没有?然后又走出去,走出去很难回头的。


下一段,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是巩固,踏实的去实践。“切”,切问,切是即刻。子夏说,广泛求学并且牢牢记住叫“博学而笃志”。有疑问,马上问叫“切问”。并思考如何用在日常生活中叫“近思”。“近”,就是日常生活。那么“仁”已经隐藏在这里面了。求学就是求对的道理,然后要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在时时刻刻对心性都有帮助的,那么“仁”已经隐藏在里面了。“仁”隐藏在最切近的学问里面了,不要尚玄好奇的意思。


这章是说“仁”,这个生生不息的本性,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而来的,是养来的,而不是尚玄好奇求来的,不是上师灌顶求来的,不是呼求光、呼求爱而来的,这是奉劝学者不要走尚玄好奇的道路,不要走着相的道路。


下一段,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个“事”,就是工厂的意思。制造或陈列器物的场所,叫做事。子夏说,各种技艺的人,必专注在自己的场所,在那个范围内,不断的熟悉,才能够成就事业。君子也是一样,必专注于学问的实践,才能够有所成就。做百工的人都要在工厂里面,不断的在那边敲敲打打,在那边磨,在那边锯,他才能够成就他的工艺嘛!那君子也是一样,那你的道场是什么?是专注于内心,心性上的学问的实践,学以致其道,这个才能有成就。你学的越多,越花俏,技巧看起来越好,那个不能成事的。问问你的内心,现在洗心涤虑为何?习气毛病有没有再多去了一点了?这个是最基本的!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好,整天学很多技艺到底有什么用啊?学了很多门派到底用在哪里啊?这是非常堪虑的。


这章是让我们了解,任何学问必须长期专注实践,才能够有所成就。切莫像滚石一样,常常在换方向,那个永远长不出一点点青苔的,说滚石不生苔嘛!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说,小人有什么过错,必强为词理,掩饰其过。“文”就是掩饰。所以,看这个君子、小人就知道,真的有过错,你指正他,他说:“受教,我有过错,我以后肯定改,这个大概就不失君子风范了嘛!”受一点点过错,指正他的时候一千个理由,有没有?你就知道大概是小人了嘛!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厉”是很刚正,不是很凶的意思。子夏说,君子给人三种不同的观感:远远看着他很庄严的,接近他的时候却觉得很温和的,听他说话的时候,刚正不阿的。听其言也厉,各位这要记得的!君子正色直辞,君子不整天在玩同理的游戏,一定要搞清楚的。听其言也厉,“厉”,不是凶,不是狠,不是这个意思。很刚正,对就对,错就错,我讲个道理给你听,我温和的讲个正的道理给你听,这是你君子要学的气量。不要像现在心理学一样,整天在同理,错的也都要同理,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小人则相反,远远看着他感觉轻佻,接近他的时候感觉喜怒无常,听他说话的时候充满撷取,这是不同的。那么交朋友就要挑,君子、小人要分得开。分不开你就不晓得要交谁嘛?就以这些来看。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夏说,君子在位的时候,要先取得民众的信赖,要先表现自己的德性,表现出来让大家能够信赖,然后才能够劳役民众。如果未得信赖,则民众会认为,你在虐待他们。现在是在讲治世法,虽然你很有才干,可是你的德性未彰显,在这个团体里面马上就要采用,就要用你,这是有困难的。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君子在臣位的时候,要先取得君上的信任,然后才能够诤谏;如果未得君上的信任,怎么信任?就是你的德性,君上还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君上会认为你的诤谏是在毁谤他。所以,做事情要不要等待时机呀?是要等待时机的,一个再有才干的人,进入这个团体,没办法马上采用的。因为要等大家都看懂他的时候,要不要时间呢?是要时间的。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德”,就是节,一个人的气节。“闲”,就是戒律、门坎的意思,门槛。子夏说,一个人的大节,绝对不能够逾越的,小节出入是可以的。比如说,君臣之伦不可以逾越的。国家有难,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赴汤蹈火的,这不逾越的。父子之伦不可逾越的。小节,譬如说:礼貌、规矩,有的时候好一点,有的时候差一点,这个有出有入,是可以体谅的,可以谅解的。


所以,做学问先要把大节先立好,你先不要一开始小节做得很好,然后讲每一个大节都不行。你看前面所讲的这一些隐士,十八章里面的隐士,小节都很好,叫他去贪一毛钱,他都不肯的。可是,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躲在山林里面,他把君臣有义的这一伦先废掉了,有没有?他废掉大的,但小的却做很好。那一般众生看得懂小的,却看不懂大的。这是世界主要会乱的原因,是因为来自这里。


这个话是说,凡事要先守住大原则。好比一个人寻常言行,虽然有欠拘谨,礼貌有欠周全,但能守住大节而不逾矩,这个也就是一个可取的人格了。君子取人,看大的人格啦!反过来说,若是一个人礼貌很周到,规矩很严谨,但不关心君臣之义、父子之节,那么这个人,对君子来说,也一无是处了。


下一段,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子游批评子夏的门人说,让子夏的门人去做一些洒扫应对宾客的事,进退的礼仪还算可以。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然而,这些都是枝微末节的事,却没有根本。说子夏没有传给他门人根本的事,哎呀,该怎么办才好?


子夏闻之,曰。子夏听到子游这样批评他,他说,噫!言游过矣!子夏听到这番话说,哎呀,子游的话有过错了呢!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说先王的礼乐大道,那么谁要先传的?什么是要先传的?什么是要后传的?“倦”也是传承的意思,孜孜不倦的倦。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就像种草木一样,应该要先区别它的种类,然后采用不同的培植的办法。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君子的道,怎么能够胡乱思维呢?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说教一个人,能够将学问的本末一贯马上一起全部交给弟子,而不必循序渐进,恐怕只有圣人有这个能耐吧。这个话其实是反讽的话,坦白讲,就算圣人教一个人,要不要循序渐进呐?也是要的呀!他能不能把很多小节跟性命本末全部一次灌给他呢?也是没办法的。看人呐,因材施教嘛!


这章我们又看到,师父不在之后,同门的师兄弟,为了彰显自我体系的主张,而对别的师兄弟,常常有擦枪走火的情况发生。若非修到极高的素养,必将堕入同门相残的义气之争,而致道德学问于无用之地。


以刚刚这章来说,子夏回答得还算不错,就不会让这个火越烧越烈,并且适当的时机加以说明,把那个火就止住下来,那很显然子游的言论略有不当。而《论语》把这些自家相残,相践踏的不当现象留下来给后世的人作为借鉴。若非有宽阔的胸襟,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吧?


当时儒家孔子不在的时候,七十二贤人来编《论语》的时候。坦白讲这七十二贤人若非有过人的气量,那掩盖自家的丑事都来不及,哪会把它放上去呢?是不是?它还能够放上去,那是不简单的事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馥生骏

    沙发天天做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71855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7

  • 比岭

    最近对《论语》欲罢不能,至圣先师门下弟子个个不简单

  • 馥生骏

    小节出入可也,我更偏向南老的解释,小节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执行,不能死板

  • 明心同行

    张讲师,您的黄庭禅在大陆有没有自己的分部?

    江湖有少侠 回复 @明心同行: 有线下初阶课程,但是目前疫情原因暂时无法开展。 不过有许多张庆祥讲师讲解经典的学习群和实践群,有意愿可以加书院志工微信了解详情。志工微信:htzstudy

  • 容止若思1979

    总体来说,子夏是个宽厚的人,夫子教他能交的人就交,不能交的就不教,这也算是因材施教

  • 陈洪777

    君子给人三种不同的观感:远看庄严,接近却很温和,听他说话刚正不阿正色直呈。小人则相反,远看感觉轻佻,接近时喜怒无常,听他说话充满撷取。怎么感觉我就是个小人?

  • 13752199urt

    讲师一解说,非常的感动,内心对古人升起无尽的敬意

  • 明心同行

    看老师传道受业如何,主要看弟子的情况,孔门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