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德本财末

第十三讲 德本财末

00:00
13:40
《大学》第十三讲 德本财末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这是《诗经•大雅》里面的一篇,叫做箴言,也就是劝诫之言,告诉人们要引以为戒的。《大雅》是周王朝所作的,告诉我们周王朝的人,要懂得引以为戒,所以叫箴言。殷朝未丧师,还在推行仁政、没有走向暴政、还合道的时候,是克配上帝的,是符合天道的。

我们要懂得以他为表率、引以为戒,要看到他为什么走向没落的,就是以史为镜。整个殷朝的历史,一开始他们的德行,他们所行的道是符合天道的,是能克配上帝的,所以他们是可以治理好天下的,后面为什么不行了呢?是因为不合道,开始暴政了,不得民心了,所以才会这个样子。

我们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者《中国通史》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只要是朝代灭亡的,一定是施了暴政,一定是不合道的,一定是民不聊生的,一定是没有德行的,要不然朝廷不会结束。新一代都是揭竿起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是合道的,一定是为民请命的,故而他才能得天下,建立新的王朝。

峻命不易。峻命:崇高至上。不易:指不变的。峻命不易是告诉我们,崇高至上的使命是不能变的,如果变了就不合道,不合道就会走向衰落。我们现在做事情也是一样,《道德经》中讲:“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我们只有不失其道,不偏离道,事情才能做得长久,一旦我们偏离道,事情必不长久,这是圣贤所讲的规律,已传承了几千年,不会错的。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行为只要是合道的,只要是得众人心的,就能得国,否则会失国。我们现在做事情也是一样的,只要是得人心的,事情就可以做下去,如果我们是不得人心的,则做不下去。即使我们开一个饭店,也是一样的道理,得顾客喜欢,别人喜欢才得人心,事情才能做得下去,如果不得人心,事情就做不下去,道理是相通的,用在哪里都一样,我们如何才能做的到呢?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君子一定要懂得修自己的德行。当有了德行,就会有人跟随于我们。以前圣贤的君主,是不是都有很多人跟随着他?他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我们现在做事情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人愿意跟着我们去做事情。

有人此有土。有了德,有了人,才有自己的领土。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才有自己的经营范围,才能有自己的行业。如果没有人,自己能做起来吗?孔圣人,至圣先师,也得有弟子三千,也得有七十二圣贤。做事情一定不是一个人做起来的,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君王再圣贤,自己能治理国家吗?他一定是有他的德行,通过他的德行感召到很多贤能的人,在他身边跟着做事情,才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领域,我们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土此有财。有了自己的领域、有了自己的领土,钱财不是自然就来了吗?我们把事情做好了,服务好他人,钱财自然就来了。

有财此有用。这个时候挣来的钱是干嘛的?是用来反复地用的。比如我们工作、做生意,赚来的钱财干嘛的?是用的。比如我们想买一个房子,想买一辆车子,想用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我们再拿它继续投资,再拿它更好地利民,更好地去亲民,我们只有越用才能越多。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定不要本末倒置,有德行,这是本,财自然就来了,这是末。颠倒了是不行的。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如果这个事情颠倒了,内在是没有德行的,我们不以德为本,心里想的只有财,就会去做很多敛财的事情,就会做一些强取豪夺的事情。我们现在做事情不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心里没有他人,没有我们的客户,我们没有内在的德行,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从这些人身上榨取利润、榨取钱财,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做生意的很多时候,刚开始都有很伟大的发心,做着做着内在要是失了德行,就会收高价,导致人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将自取灭亡。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要懂得“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定不能本末倒置,否则是不行的。

是故财聚则民散。我们把财聚来了,民就散掉了。当时那个时代也是一样的,一个暴君搜取了很多钱财,是不是民心就散了?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的,如果只顾着追求利润了我们的客户就散了,跟着我们身边做事情的人就散掉了,就开始本末倒置了。

财散则民聚。如果我们把财散出去了,人就聚起来。比如我们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没有要那么高的利润,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都能承受,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人心自然就聚在一起了,自古以来的圣贤都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这样的规律。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如果我们所说出来的话,是悖理的、是悖道的、是悖德的,经常讲出去的都是这样的话,“亦悖而入”,很多话就回到我们身上了。比如一个背后经常讲别人坏话的人,经常聊他人的不好,有一天这些话,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来的。

儒家文化告诉我们——慎独、谨言慎行。别说对他人讲不好的话,自己独处的时候,都不会去想别人的坏处,这叫慎独。何况我们跟他人相处的时候不停地讲别人的坏话。我们讲得越多,回到我们身上的就越多。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货:东西,财物。如果我们是悖理、悖德、悖义而得到的,一定会有一个地方让我们把财物漏出去。“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老百姓经常讲一句话:“占小便宜的人,吃大亏。”今天东家占一点,西家占一点,我们占了很多小便宜,突然出现一个大事,所有的东西都散掉了。《道德经》也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我们守是守不住的,只能靠自己的德行,我们不断地修自己的德行,德行越大,所聚来的东西就越多。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人之天命,是不固定的,是无常的。虽然是无常的,但却是有迹可循的。我们的行为要是符合善的,就会得;不符合善的,就会失。天命虽然无常,但是有迹可循。得善,则得之,我们的行为若是不善的,就失之。

我们一定要懂得积德行善,我们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德行,所行都是善行,我们就会有所得,否则一定会有所失。《大学》开篇就讲:“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不断地积累自己德行的过程,亲民是行善的过程,这是《大学》教给我们的道理。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书》是春秋时候,楚国记录自己历史的一本书籍。楚国的一个大夫,叫王孙圉,出使晋国的时候,晋国的一位大夫负责接待,叫赵简子,他问楚国的大夫:“你们楚国有什么宝贝啊?”当时的楚国有很多的美玉,有很多的碧玉。这时楚国的大夫,回复的就是这番话,说:“我们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就是“我们不拿那些金玉珠石,不拿这些东西当宝贝的,我们只以善人、以善良做宝贝。”这个大夫为什么会讲出来这样一段话?因为楚国当时推行的是这样的政策,他心里怀的是善念,所以才能讲出来这样的话。

楚国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国家强盛必有它强盛的道理。从这番话我们就能看出来,那时的楚国是很重视人才的,是很重视善良这件事情的,所以它只以善良当做宝贝,其他外在的东西,是不以为宝的。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国家发生内乱之时,重耳逃出自己的国家,舅犯就跟在他的身边。后来晋献公,也就是重耳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国家又发生了内乱,这时秦穆公就来劝重耳,让他趁着这个时候回去重新夺取王位。

当时他舅舅对重耳讲了这段话:“亡人无以为宝”,就是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贝。“仁亲以为宝”,这时你的父亲刚刚去世,我们也没有什么宝贝在身,我们怎么能回去争夺位置呢?这样只会让国家更乱。重耳听了舅犯的话,没有回去,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重耳是很有德行的,他不会为了一己之私,为了着急坐上那个位置,回去让国家更乱。举的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不要本末倒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