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忠信之道

第十四讲 忠信之道

00:00
15:01
《大学》第十四讲 忠信之道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秦誓》曰:《秦誓》是《尚书》里面的一篇,是秦穆公写的悔过之词。那时他千里迢迢,要出兵伐郑,结果中了晋国的埋伏。因为他跟晋国之间早已有一些摩擦和纠葛,当他千里出兵的时候,不听百里奚之言(百里奚是一位名臣)非要去攻打郑国,结果失败而归,于是写了这样一番悔过之词。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假使有这样一个臣,这个人很明智,懂得决断很多事情,但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没有具体的技能,但是这个人很明智、很有决断能力、很善良、很宽宏大量的,就好像一个很大的容器。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因为他自己没有特殊的技能,但是别人有这样的技能的时候,就跟自己有是一样的,这样的人内在是有仁德的,没有私欲的,所以他才有容人之量。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当别人有美好的德行的时候,自己是非常喜爱的,就相当于自己有是一样的。我不仅、不只是从口上去赞许,我是真的能容下他。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就是这样有容人之量的、有仁德的、没有私欲的人,能保护我们的子孙,能保护我们的黎民百姓,这样的人是非常有利的。秦穆公是秦始皇的祖先,所以后面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与秦穆公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秦穆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这段誓词就能看出来秦穆公的贤德,做了一件错的事情,开始悔过,写了这样一篇誓词,告诉他的后人,用这种宽宏大量的、有仁德的人、无私欲的人,这样的人是对国家有利的。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有容人之量的人、有仁德的人,才能做领导层的,技术很强的人很难做领导层,技术越强的人自己越执着,越倚仗自己会的东西,嫉妒或者排挤他人。所以越是有容人之量的人,反而才能做事情。

有成就的企业家往往不是最专业的,他却是最有容人之量的,他是心怀天下的。做一个君王不需要什么都会,但是要有容人之量,要有仁德,要有爱民如子之心,这个时候力量就不一样了。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有容人之量,一定要懂得修自己的德行,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德行,就没有容人之量。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媢嫉是很嫉妒的意思。有这样一个人,别人有技能或美好的德行,自己会嫉妒和讨厌。违之就是反对。俾不通就是使他不要畅通,要去阻碍。比如我们看到别人有美好的德行,我担心他抢了我的位置,我会产生嫉妒,我就让他不通畅。电视剧中是不是经常这样演?当别人做了很多好的事情,他想方设法地阻拦,让他做不成。现在社会当中也是一样的,甚至是那个人有美好的德行、好的技能,我藏着、阻碍着,不要让领导和他人看到。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这样的人,一定是不能用的,是不能保我子孙黎民的。用现在的话讲,这样的人对整个团队是无益的,是很危险的,是有危害的,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远离,是不能留在团队当中的。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唯仁人才能把这样的人放流之。因为这样的人有仁德,心中有子民,心中有百姓,行为和思维才是这样的,否则是看不到这些问题的。我们自己如果是没有仁德的人,能看懂他人身上的仁德吗?看不懂吧?所以,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我经常讲一句话:“当我们自己身上有某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是看不懂他人的问题的。”比如当我们自己喝酒的时候,我们不觉得什么。假如今天开车,或者有很重要的事情自己没喝酒,但是陪着的其他人喝酒了,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很反感的,这些人喝完酒怎么会是那个样子的呢?殊不知,我们自己实则也是那个样子,只是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当有一天我们没有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看懂他人的问题了。

只有自己是有仁德的,才能看懂他人的仁德,如果我们是自私自利的,就看不懂他人的仁德。但是同样,当我们有仁德的时候,自私自利的人坐在我们面前,无论他讲什么我们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我们看得很明白,因为我们内心有仁德,就能看清楚他人是不是有仁德。我们内心是利他的,就能看清楚别人的行为、念头是不是利他的;我们要是心怀天下的,别人是不是心怀天下的,清清楚楚,一点都骗不了人。“唯仁人放流之”,只有自己是仁德的人,我们才能看懂这些事情,把不能容人的人放逐。

“迸诸四夷”,四夷:边远的地区。把不能容人的放逐到边远的地区,那时分为中原和四夷,中原是核心的地带,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曲阜、泰山,在当时是中原大地。那时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叫四夷,就是边荒、边远之地。比如那个时候,王阳明先生流放到贵州,是属于蛮夷之地。

不与同中国,就是不让他在中原待着,要远离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很有危害的,对于团队也是有危害的,对于整个国家是有危害的。现在就简单了,这样的人我们离他远一点就够了,我们从小的时候家长是不是都教给我们这个道理?说:“谁家那个是坏孩子,不要跟他玩,离他远点。”要跟那些好孩子、学习好的人玩,是希望我们受到好的影响。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只有我们自己是一个仁德的人,我们才懂得爱什么样的人,远离什么样的人,讨厌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有自己是通达的才能看明白这个事情。

很多跟着学习的朋友反馈或留言说,跟着学习了三四个月,有的人就不愿意跟身边的朋友一起玩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改变了内心,变得有仁德了,追求不一样了,跟以前的朋友开始不同频了。说明我们在往上走,该换一个新的圈子了,该换一些新的朋友了,这时再聚来的都是有仁德的人,跟我们同频的人。这是人生成长的必然阶段,只有自己是仁德的人,才能看明白什么样的人仁德,什么样的人不仁德。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我们见到贤德的人,不能举用,就是不识人。因为我们自己,要是没有仁德,就看不到别人的仁德;自己要是没有仁爱,就看不到别人的仁爱,也用不了贤德的人。不是贤德的人不出现,而是我们看不到、看不懂。“举而不能先”,有的人我们虽然用了,但是没有先用、没有重用。

命也,告诉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命不好。怎么改命?让自己变得有仁德,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光明、变得良善,就能看到别人的良善、别人的仁德。如果我们看不到,不懂得修正自己,那是自己的命不好,不怪别人。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见到这些不好的人、不善的人,不好的行为、不善的事,我们不能退、不能远离的(远:这里读四声,是远的意思。)那是自己的过错和过失。

比如我们身边的很多朋友不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明知道他很多行为是不好的,如果我们还不能退,退而不能远,那是我们自己的过错,是会出问题的。《论语》中,司马牛问仁也是一样的,他有兄弟五个,在家里排行是老三,他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弟弟要造反,都要谋反,司马牛劝他们不能谋反,即使得了天下,也被天下人不耻。如果得不到,他就会受牵连了。

这时他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夫子跟他聊完以后,他开始离开宋国去了齐国,远离他的弟兄们。后来兄弟几人果然失败,他的哥哥到齐国找到他,他又离开了齐国,又走了,不与他们为伍,虽然是兄弟,但是他们不仁德,做的事情实在不是君子所为。这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见到不善的人、不善的事,不能远离是自己的过错和过失。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我们讨厌的东西,都是他人喜欢的,这是违背人性的。尤其是治国,人民喜欢的东西,你非要剥夺;人民不喜欢的东西,你非要强加于人——这是违背人性的,必不长久,结果就出来了。

灾必逮夫身。灾难必然要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我们现在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满脑子都是想着自己如何多得,想着如何剥夺他人,最后我们自己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这是必然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别人做的每件事情也在想着省钱,我们尽己所能地给予对方,给予他好的,给予他想要的,而不是我们给一点点东西,卖很高的价,这就相当于施暴政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要这样思维的。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是有自己重大的原则和做事准则的,什么准则呢?这里的忠信指的是要忠于自己的国,忠于自己的子民,要对他们讲信誉,要对他们讲诚信,只有这样忠信地做事情才能有所得,否则“骄泰以失之”,如果是骄纵的、是傲慢的,必然会失去的,治国则失国。

我们现在做生意,则会失去生意,君子一定是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的,这个准则就是忠信之道,我们忠于自己做的事情,忠于自己的消费者,忠于自己的客户。我们忠于身边的每一个事情,我们忠于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符合道,才能有所得,否则必然有所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