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如保赤子

第十一讲 如保赤子

00:00
19:16
《大学》第十一讲 如保赤子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

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想要治理一个国家,要先齐其家。如果自己的家都不能齐不能教,想去教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带团队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自己的团队还没磨合好,我们自己如果还不了解自己的产品,还不了解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要想把事情做好,是很难的。

修身养德,以小见大。从修身开始,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滋养自己的德行,然后开始齐家,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才能去治国,这叫以小见大,它是一步一步来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所以君子不用出家门,就可以成教于国的。因为在不停地齐家的过程当中,家人就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了。比如,以前有贤德的君王,他自己是懂得修身的、是圣明的,他自己是有德行的,他的身边自然就能带着一些贤臣,这些贤臣自然就可以去治国了。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更方便了,互联网的时代、自媒体的时代,足不出户就可成教于国。我们把自己修得更好,我们的学识更好、智慧更好,自己的修为和德行更好,我们就可以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这个时代这样的方法更好用。前提是我们要懂得修身,要懂得齐家,影响好身边的每一个人,把他们齐好,我们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

孝者,所以事君也。孝顺的人,一定能事奉好自己的君主。以前流行一句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如果要想找到忠臣,这个人一定是孝子,否则他怎么会忠于你呢。《论语》讲过很多类似的片段,君子是绝不做杀父弑君的事情,弑君等同于弑父,君子是不同意的。

《论语》还讲到司马牛问孔子什么叫仁德,因为他的几个哥哥谋反,他是不同意的,他说即使成功了,我也觉得被天下人耻笑,他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忠臣。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孝顺的人,才能侍奉好君主。

往社会再延伸一下,孝顺的人,如果拿孝顺的心态,对待老板或董事长,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我们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就会恭恭敬敬地对待这个人、对待这些事情,我们拿这样的心态对待居上位的人,他们自然会拿慈爱的心态、仁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

弟者,所以事长也。弟者,是兄弟对哥哥尊敬的感受和态度。无论是陌生人或周边的人,跟着一起学习的人,我们在一起做事情、在一起修行的人,我们对待每一个人都是特别尊敬和恭敬的状态,是不是别人回馈给我们的自然也是这个状态?

慈者,所以使众也。慈爱的人才能使众。处上位的人,要慈爱地对待每一个人,别人才能心甘情愿地跟我们一起做事情。无论我们是做中层领导的、高层领导的,还是做老板的,都一样,要慈爱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才能对我们忠,对我们敬。每个人都是从修自己开始,我们无论在哪个位置上,我们去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懂得修自己。

《康诰》曰:“如保赤子。”《康诰》出自《尚书》里面的《周书》,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对待一个刚出生的婴孩,是什么样的态度?小心谨慎,担心他冷,担心他热,又担心他摔倒,那种呵护和谨慎的心情。

我们要用如保赤子的心情,去对待每一个人,对待我们上面的领导,我们的领导也用这种心情去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古话才有“爱民如子,如保赤子”这样的状态。会发现我们对每个人就是敬畏的,就是小心谨慎的。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只要我们的心是如此地诚的,像保护一个赤子一样,虽然还没达到,但是不远了,已经奔向那个方向了。如果我们彼此都像如保赤子一样对待每一个人,“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比如,我们这两天在研究做新的事情,只要诚心诚意地去做这件事情,虽然可能当下还达不到,但是已经不远了。

我们延伸到任何事情也是一样的。只要是有诚意的,心是诚的,想去做那件事情,一点一点的我们就学会了。《大学》教给我们的这些道理特别有意思,也特别实用。所以我们要懂得,我们没有做到、还不会做,是我们的心不够诚,故而不会。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先学会怎么生孩子、怎么养孩子,才去考虑嫁人的。鼓励我们很多事情是要先行的,只要我们的心诚,先去做,做着做着就会了。比如开公司,不可能说:“我先学会开公司,我先练几年,然后回头再开。”不是这样的吧?无论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

现在流行一句话:“明天虽然是未知的,但是一切都会朝着自己努力的方向发展。”我们努力学习,虽然结果未知,但是会奔着努力的方向去;我们努力地去修正自己,虽然不知道会修正到什么程度,但是一定会奔着我努力的方向去。

如果我们不努力,就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很多人的时光才虚度啊,三十年如一日。因为未曾真正地努力过,也没有给自己方向,也不知止,也没有心诚求之(这里的求都是向内求),所以我们自然就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不进步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如果这一家都是兴仁德的,整个国家和周围的人就会兴仁。以前一个大家族,如果这个家族都是仁德的,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仁德的。用在一个团队或一个企业当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心怀仁爱、仁德的,接触我们的人、周围的人,一点一点地都会受我们的影响,都会变得有仁德。

一家让,一国兴让。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一家人做事情都是礼让的,慢慢地所接触到的人,都会被影响,变成礼让的。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尤其是上位者,贪是贪婪,戾是暴戾、暴躁。以前只要有一个暴君,是不停地贪财好色的、施暴政的,最后一国就开始作乱。团队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做团队的领导人,每天都是暴躁的,每天都是贪婪的,结果整个团队都会乱的。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其中的道理、其中的因缘,就是这样的。一言就可以败坏事情,一人就可以定国安邦。我们纵观中国通史,每一个伟大的朝代都有一位圣明的君王,这一个人就定国了。如果这个人是暴君,这一个人就坏事情。现在也是一样的,我们如果作为团队的领导,作为一家之长,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修为,一个人的心性,就会导致整个家庭、整个团队最后的走向。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接下来给我们举例子了,唐尧和舜帝,这两位伟大的君主,天下共主。他们是兴仁德,推仁政的,所以天下的人民,都跟随他去做这样的事情。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施暴政。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叫纣,商纣,电视剧《封神榜》有演过,我们先不论真实性,但是他施暴政,最后天下就开始推翻他了。

现在做企业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推的是仁政,让我们的客户、跟着一起做事情的人,都是受益的,他们就会从之。现代的“施暴政”,就好比是我们收很高的费用,人们可能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会用我们的,但凡有办法,他就不用了,只要有人揭竿起义,就会有墙倒众人推。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我们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做君王的人,他自己是贪财好色的,他自己是贪婪的,这个时候他会对别人说:“你们不要贪婪。”会发现人们是不会听从的。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如果是一个很贤明的君主,他告诉别人:“你们可以贪一点。”别人也不会贪。

在一个团队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做团队领导的这个人,他自己是很仁德的,做事情是很谦逊的,是很为他人着想的,整个团队的人都是这样的。让他们不为他人着想,他们都不同意。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告诉别人要有大爱、要懂得付出、要给予,看他们会同意吗?

举个例子,我每天都是吃素的,我一直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如果我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吃肉,多吃肉。”你们会吃吗?所以说,“其所令反其所好”,人们就不听我们的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内外一致,为什么《大学》反复地教给我们修身为本?就是我们所讲的话、我们的行为是一致的,这时别人才会认可、跟随、跟从,只有这样才经得住考验。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君子都是先要求自己的,自己有了,才去要求他人的。我们自己没有的时候,不要去要求他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反躬自省。但是没经过修行的人,不是这样的,自己做不做无所谓,我一定要求别人去干,这时别人就不听我们的话,我们自己也会产生痛苦。

在家里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在那玩手机,孩子能学吗?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做,是不行的。现在很多跟着学习的朋友,分享的时候也会讲:“我现在每天跟着学习,会发现孩子不用管,到点自己就学习去了。”因为孩子受到我们的影响了,管理是“有为法”,影响是“无为法”,是不需要刻意的,我们每天去修正自己就好了。

所以我们要懂得,影响他人是无为法。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当我们看到别人有问题的时候,怎么办?也是修正自己。当自己的能量、自己的品行、德行,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会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里(虚空济)都是这样修行的,整个的磁场就是这样的,进来的人自然就融入到我们这个磁场,融入不进来的自然剥离、淘汰,不是我们淘汰的,是这件事情淘汰的,是这里的“道”淘汰的。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如果不能要求自己,是不能要求他人的。所以整个我们要做的是以身表法,以己正道,我们以自己身体的行为去表法,以自己来正道,别人自然就会受我们的影响,跟我们变成一样的。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恕就是忠恕之道,是宽容的意思。自己如果不懂得宽容、包容他人,而能教化他人,是没有的。我们要想感化、影响、教化他人,一定是我们自己懂得包容的,懂得宽容的,我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我们才能不停地去影响他人。如果反了,我们不懂得宽容之道,而能教化他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论语》讲的忠恕之道。

故治国在齐其家。所以说治国,一定要懂得先齐家。只有我们懂得修身,我们把家齐好,才能影响更多的国人,就是更多的身边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以身表法,以己正道,我们不是改变任何人,我们也改变不了,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的行为,靠自己的修行,靠自己的学识,一点一点地去影响更多的人。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段话出自于《诗经》,夭夭是茂盛的、娇美的样子。《诗经》喜欢借物言情,或者借物表达对一个人的赞美。蓁蓁是内在果实,很茂盛、很丰厚的样子。“之子于归”,形容待嫁的少女。“宜其家人”,是嫁过去以后对男方家人是有益的。以前的女子,都是修女德的。

我常开玩笑说:“以前的女子会吟诗,现在的女子会作对。”有些女子除了作对,什么都不会了。同样作为男子,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求女子有女德,那自己(男子)是不是也要有德行?否则人家也看不上我们啊,以前都讲门当户对的。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首先我们对自己的家人是有益的,才能对国人、对身边的人有益。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我们对自己的兄弟是好的,以身表法,这时才可以影响身边的更多的人,从夫妇到兄弟,都是一样的。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忒是没有差错的意思,仪是我们的仪表行为。首先是我们的仪表、行为没有差错的,才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作为他们的表率。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父子兄弟足以表法,这样别人自然会效法。足法是成为一种标准,一种法则。我们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就是这样相处的。往现在延伸,我们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标准,而别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效法。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以治国要先齐家,当我们这样去齐家,就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