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手机:如何缓解信息强迫症

060.手机:如何缓解信息强迫症

00:00
14:41


原文如下: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一起讨论了游戏的积极作用。其实游戏得以如此迅猛的发展,与手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智能手机的诞生和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手机游戏超乎想像的发展。所以今天手机游戏的用户已经超过了网页游戏两倍还多。


当然,手机并不是只有游戏一个功能,它丰富多彩的用途甚至可能已经超过了一台电脑。而且,如今的手机制造商将手机设计得越来越便携,越来越时尚,手机软件的使用也越来越舒适。因此,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手机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此时此刻,你就在一边听着我的课程,一边翻着微博,聊着微信呢!


不过,手机强大的功能似乎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依赖”,人们休息时在用,工作时在用,甚至吃饭、睡前都手机不离手,即便有人坐在你身边和你聊天,你也很可能会忍不住翻一翻新闻,发一条状态。


那么,你有“手机依赖症”吗?如果有的话,究竟是你的自制力不够好,还是手机实在太诱人呢?


其实说白了,手机就是一个收发信息的电子设备。可是,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更换频率最快的电子设备了,尽管现在好一点的手机,价格已经超过一台笔记本电脑了,可为什么我们换手机还是换得那么勤,而一台电脑却可以用好多年呢?难道我们有收藏手机的癖好,象收集玩偶一样,要把某一个品牌的手机全部收集齐?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有这种爱好的。我们更换手机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内存的大小、设计的改变、屏幕的曲直、速度的快慢等等。而我们关注这些方面,恰恰是因为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


正因为你希望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地使用信息,有更好的手机使用体验。所以,真正可能让你上瘾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信息。


第一是信息强迫。

在手机上浏览信息,通常都是先看到一个标题,需要点击进去才能了解全部内容。这就是一种“不完全”的信息,这种“不完全”在无形之中,让我们意识到,其实存在着很多自己并不知道的信息,从而产生一种不确定感,逼迫我们急切地想要去了解更多的内容。想想那些什么“深度好文”、“全世界都震惊了”之类的标题,你是不是忍不住要点进去看个究竟?


我们常常听人说,21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我们也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与掌握信息,从“大数据”这个词的火爆景象你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信息渴望的强烈程度。然而,我们毕竟不可能像巨型计算机一样,可以收集到所有的信息,更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这就会引发我们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形成一种带有强迫性的习惯,就是不断地去寻找和获取外界的信息,来对抗这种负面的情绪。在移动互联的环境下,智能手机恰好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随心所欲地上网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加信息阅读的强迫性,同时也让我们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手机依赖”。


第二是信息超载。

虽然智能手机使得人们获取和阅读信息的方式更便捷,但获取和阅读信息的量却异常巨大,导致我们可能正面临“信息超载”的困境。


我大概从两年多以前就基本上不刷微信的朋友圈了,只会偶尔在一些实在无聊的时候,随机地翻几页。这样做以后,我发现每天竟然可以省出数个小时的时间。这一方面当然与我的微信好友比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当你看到朋友圈里那一个个诱人的标题、有趣的图片的时候,实在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如果再点个赞,回复一两句,那工作量就比较巨大了。更悲催的是,如果点开一看,发现是篇很垃圾的帖子,那更是大呼上当,可是这个时候,时间已经花出去了。


其实,在网络中充斥着大量无关、无效和错误的信息,要想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加大了我们在信息阅读时的认知负担,甚至会引起一些异常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翻了一下午微博、刷了一下午微信之后,会觉得头晕目眩,这就是信息的超载。而读书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Farhoomand和Drury在2002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可能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在“非必要”的信息处理上,这导致了个体产生挫折感、疲倦感以及压力。同时,信息过载不仅会带给我们焦虑感,也让我们很难再沉下心来去思考我们阅读的内容,因为人们接受了超出认知负荷的信息,就再也没有更多的能量来进行加工和理解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在进行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时,很少会去阅读一些专业难懂的文章,或是一些长篇大作,更多的是一些八卦新闻,或是琐碎信息,甚至是些鸡汤文,因为这些信息都不需要你进行吃力的理解和加工。


第三是信息的过度刺激。

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我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情绪都会同时受到刺激,而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如果不注意,信息就会一闪而过,所以我们就偏爱于更强、更刺激的信息,这样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所以很多吸引人的微信推文、微博文章里都会穿插各种图片、动图,甚至是音乐,或者至少也要有个什么“全世界最美”、“惊天秘密”、“重大新闻,速看秒删”之类的标题。给你全方位的刺激体验。当我们不断接受这些强烈刺激信息的时候,对信息的敏感度便慢慢随之降低了,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强迫和超载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有人把手机比喻成精神鸦片也不是全无道理,准确地说,手机只是烟枪,而形形色色的无用信息才是真正的“鸦片”。


然而,我们为什么又会心甘情愿地被这些精神鸦片所腐蚀,强迫性地去阅读那些其实没什么用处的信息,即使头晕目眩、头昏眼花也在所不惜呢?这恰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第一,剧烈的社会变化,引发了我们巨大的焦虑。今天的科学和技术的革新完全可以用狂飙式的发展来形容,而我们的生活也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今天学习的技术,可能明天就没有用了,那你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正如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说,“由于新的技术革命的作用,一些传统的职业正在被淘汰。当然也会有一些新的职业被创造出来。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失业和下岗群体的状况,再看一下新创造出来的职业的需求,就可以发现,新的工作岗位并不会给失业或下岗人员提供多少再就业的机会(孙立平,2003:17)。”所以感觉好像是如果你跟不上时代,很可能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当然,这并不局限于工作领域,住房、财产、创业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是如此。


在一个变化缓慢的社会里,你自己父辈的今天就是你的未来,所以你有明确的方向,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就可以了。但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不仅你父辈的今天不是你的未来,甚至连你哥哥姐姐的今天都不是你的未来,差几年甚至几个月,都可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你自然会产生巨大的焦虑感,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因此,看起来,掌握越多的信息,似乎就有机会了解越多的路线,就更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


第二,“质”与“量”的混淆。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量化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天经地义的标准。快递的好坏是用送达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员工的好坏是用完成业绩的数量来衡量的,连老师的好坏都有用发表论文的多少来衡量的。所以“量”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同时也逐渐混淆了我们对“质”的理解。如果摔碎了快递的物品,那用的时间再短有用吗?如果坑蒙拐骗,完成的业绩再多有用吗?如果没办法把学生教好,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受益,那发表的论文再多又有用吗?


虽然你现在可以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已经习惯于用某种“量”来衡量所谓的“质”。这一点从我每次回老家别人问我的职业中就可见一斑。通常大家会先问我是做会什么的,我说“大学老师”,大家纷纷投来景仰的目光。然后第二句话一定是,“老师好,地位高,收入也一定不少吧?”等我报出真实的数字的时候,大家眼中便换成了惊讶或是不屑的神色。“不可能吧?!”“大学老师才挣这么点?!那这个工作也不怎么样啊!”

所以,现在你懂了,我们常常会用“量”来代替“质”的标准。于是,对于我们而言,你了解信息的“量”越多,就仿佛是你掌握高质量的信息越多,然后好像就意味着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便强迫性地大量获取信息,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成功的机会。


无论是快速变化的社会,还是以量化为习惯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觉得信息无比的重要,所以才会对信息产生强迫性的依赖和焦虑。因此,我们才会一空下来就翻一翻微博,刷一刷微信,哪怕比别人多知道几条新闻,都有一种领先一步的感觉。


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其实我们依赖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对这个瞬息万变时代所产生的某种焦虑感。


那么究竟如何摆脱这种焦虑呢?当然,如果时代的变化速度能够慢下来,让我们有时间喘口气,那是最好不过的。或者你真的能够放下生活的苟且,去向诗和远方,过上佛系的慢生活,自然也就不怕手机不在身边了。


不过我觉得这两个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难以实现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得到一些启发。国外一个研究就发现,如果我们几年不看新闻,并不会因此带来什么损失,甚至心情还会好很多,因为新闻里常常要播一些让人心塞的事情,不看反倒清静了。因此,你真的不必太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就像我两年多不刷朋友圈,也没错过什么啊。因为,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信息,一定会有人告诉我的。别人帮你看了新闻、筛选好了信息,再传递给你,多好的事情啊!


同样,真的要把“质”和“量”分清楚。掌握大量无用或低效的信息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完全是两回事。而且,你可能会发现,有价值信息的来源,未必是互联网和你的手机哦!“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真正弄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得到它,那就足够啦!

总结 

今天我们从信息强迫、信息过载和信息过度刺激三个方面告诉你,其实你对手机的依赖可能只是你对信息的焦虑。尽管这可能源自于某些时代的特点,但并不妨碍你依然可以放下手机,获取真正对你有用的信息。


你想要知道桂林有多美,就要实地地去看山听水;你想要知道泰山有多高,就要迈开脚步,一步一个阶梯地用双脚去丈量。


当你开心的时候,需要的是一起欢笑,而不是一句回复;当你哭泣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怀抱,而不是一条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hencairong

    陈老师,您讲的这些课程非常实用,有用。我儿子喜欢看手机,听了您的课程,我懂得怎么跟他沟通了。他是个高二学生,时间很宝贵。祝您节目越办越好!

  • 尐懐念

    我们不玩手机能去干嘛呢 好像是大家都在玩,不玩的好像有点 不太正常是的

    陈昌凯 回复 @ONION_10: 谢谢你!;)

  • TownEBeen

    这一期说到心里去了,没有营养的快餐式信息占据了我们太多的大脑和心理内存,并没有体会到接收乐趣,反而是更多的焦虑。

  • 仙境兔灵

    如何摆脱手机呢?~~控制自己~♪(^∇^*)~

    紫韵凝香lzmy 回复 @仙境兔灵: 买了墨水屏阅读器,有空就看看

  • JonathonZ

    这节课!讲的太好!实用性很高!

  • 甘心207

    有道理😭😭😭

  • 拥抱ok

    两天不看新闻,同事们讨论新闻时,自己连话都接不上

  • Mercy_Pf

    这节很好!

  • MsKasey

    至少有五年了 可能更久 加一个好友就会设置一个朋友圈权限 ta随便可以看我朋友圈 而我会选择不去看的 这样朋友圈里能够出现的动态就只有三类,1我长久关注的身边人,例如我妈,2短期需要关注的工作对象,一般一周左右就会关闭,3我极其尊敬和关注的人,希望从中获取一定知识。真的如果想要知道别人的消息,可以点进这个人的朋友圈专门去关心一下。而不剥夺任何人看我朋友圈的权利,万一有人好奇呢?主要我也很少发朋友圈。哈哈哈。这样做基本是我从关闭朋友圈,到不得不开放朋友圈,到再关闭,再开放中得到的中庸之道。而且非常持久可行。

  • ONION_10

    我喜欢这篇。刚好我很讨厌乱七八糟的新闻🤣

    陈昌凯 回复 @ONION_10: 谢谢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