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第十品第六讲解读】了悟本性,净土就在我们身中

【坛经 第十品第六讲解读】了悟本性,净土就在我们身中

00:00
05:25

在《付嘱品第十》的最后,惠能大师的肉身回到了曹溪山,从此在那里端坐1300余年。而惠能大师的佛法思想随着《坛经》流传至今,成为传统国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中,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讲的佛法,《坛经》记录了唐代高僧惠能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到二十四岁得传法衣,三十九岁剃度出家,讲说佛法,惠施众生,共三十七年。期间经历世事险恶,但他用佛法化解了生命的苦难,也将佛法发扬光大,奠定了禅宗未来的一花五叶,五大宗门。而禅宗的思想也不仅仅传承弘扬了佛学,更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坛经》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在明白佛法所讲的空性与实相的义理后知道,佛性就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修行主要修心,我们的本性清净静,圣者能见的自心本来圆满具足。这些对于自我以及内心的思考与索求,随着《坛经》的不断流传,在宋明与当时的儒学结合,启发了儒学心性本体论的构建,使得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而《坛经》与儒、道的结合,也使得我们的文化中,融入了“顿悟”的思想,后来的诗歌、绘画、文学有了对于“禅意”的追求。


《坛经》也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很多启示。


《坛经》主张自我修行,自我修心,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每个人都能成佛,就算有其他圣人、善知识指点,最终我们都要自己去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知道何谓自己的本心。对当下的我们来说,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本心,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除此之外,《坛经》也告诉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三科法门”“三十六对法”。世间万事万物本就是相,一切万物都是不是我们误以为的真实,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痛苦、贪嗔痴之心,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事物让我们烦恼的一面,让我们执迷的一面,却不知烦恼即菩提,烦恼可以转化为菩提;执着不分善恶,都会引起我们心中的愚迷。


另外,面对当下纷杂烦乱的世界,《坛经》也给了我们一些修心之道,比如如何看破世间的虚相,处于相不住于相;如何不生贪嗔痴,修行戒定慧;如果做错了事,如何忏悔等等。《坛经》是一部了不起的佛学和国学典籍,带给我们看待生活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而这些最终也要靠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修行,自己顿悟。


《坛经》虽然是中国人自己的佛学经典,但因为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常有传抄有误的地方,后来惠能门人和学者也在不断修订和补充,所以《坛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很多表述也并非完全统一。但这并不影响惠能禅宗的本质精神,我们在读经时,也要如惠能所说,不执着于经文之相,而要重点看经中之意。


关于《坛经》的解读到这里就正式结束了,佛经有很多高妙奥义,并不能在这短短的解读篇幅中应说竟说,关于佛经的理解也并没有完全正确和不正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悟性和理解。希望这些解读,能带给大家一些悟道、理解佛教经典的方便法门,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最终找到自己的本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