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第十品第四讲译文】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坛经 第十品第四讲译文】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00:00
09:52

《付嘱品第十》第四篇,讲述了惠能大师在示寂前,再次召集了弟子们,为大家解惑——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壬子年,也就是延和元年的七月,命令弟子前往新州国恩寺建塔,又派人去催促加紧施工。第二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塔建成了。七月一日,惠能大师召集弟子门人,对他们说:“到八月,我将要离开人世。你们有什么疑问,要早点来问,我为你们破除疑惑,让你们愚迷尽除。我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教导你们了。”


法海等弟子听说以后,都痛哭流涕,只有神会的神色表情丝毫没有变动,也没有哭泣流泪。


惠能大师说:“神会虽是个小禅师,却能悟得善与不善平等没有差别,不为诋毁或称赞而动摇,不生起哀伤和快乐的情绪。你们其他人都没能做到,十几年在山中修行,你们究竟修了什么道?你们现在悲伤哭泣,是为了谁悲伤呢?如果是忧虑悲伤我的去处,我自己知道我的去处是哪里,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处,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伤哭泣,都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该悲伤。佛法本性本来没有生灭来去,你们都坐下来,我给你们说一首偈,名称为《真假动静偈》。你们听取念诵这首偈,就能和我心意相同;依照这首偈修行,就不会迷失宗门旨趣。”


所有僧人都行礼,请惠能大师作偈。这首偈说: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当时,弟子门人们听完了这首偈,一起向惠能大师行礼,都明白了惠能大师的意思,纷纷收拾散乱的本心,依照这个法门修行,更不敢相互争辩了。因为知道惠能大师停驻人世的时间不多了,法海上座礼拜惠能大师,问道:“大师入灭之后,衣钵和教法应该传给谁?”


惠能大师说:“自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现在,所演说的内容已经被抄录下来并广为流传,名为《法宝坛经》。你们好好守护此经,相互指授,去度化一切众生。只要依照此经说法,就是真正的佛法。我现在为你们说法,不再传给你们袈裟,因为你们都已经信根淳熟,正定而没有疑惑,可以堪当弘法的大任了。根据祖师达摩大师传授的偈义,衣钵袈裟是不应该传下去的。”


达摩祖师的偈是这样说的: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惠能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各自清净心念,听我讲说佛法。如果要成就佛的智慧,必须达到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相中,而能不执着于一切相,并对于一切相不生起憎恶爱欲,没有取得和舍弃的执念之心,不计较利益关系、成功失败,安闲恬静,清虚、融圆、淡泊,这叫做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处所,无论行住坐卧,都能有保持正直、纯洁、清净的心性,对外境如如不动不去执取,就不需要借助外在的道场,当下就能到达真实的净土,这叫做一行三昧。如果修行者具有这两种三昧,就如同大地中含有种子,经过孕含、蓄藏、生长和培养,最终会有成熟的果实。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这样。


“我现在所说的法,就像及时雨,能普遍润泽大地。你们的佛性,就像一粒粒的种子,遇到这雨水的滋润都能发芽生长。凡是继承我宗旨的人,一定能证得菩提智慧;依照我的教法修行的人,肯定能证悟佛道妙果。听我的偈吧。”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惠能大师说完这首偈,接着说:“佛法没有二法,本心也是如此。佛道本是清净的,没有一切相状。你们千万要慎重,不要执着于观静和空寂其心。自心是本来清净的,没有可执着和舍弃的,你们各自努力,随顺因缘好好去吧。”


当时弟子门人行礼后都退下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