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寻、伺01思慧

443寻、伺01思慧

00:00
13:46

讲 寻、伺现在我们学习《成唯识论》卷七第 259 页,现在讲到“不定心所”四种:“悔”、“眠”(睡眠)、“寻”、“伺”。很重要的来了啊,“寻、伺”的心意识的作用。先根据经文的研究,“寻”就是说,“寻谓寻求。令心总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寻”的心态,就是唯识学所定的名词,就是普通在“寻找”,譬如我们念佛,想念到“一心不乱”,或者是唯心净土的境界,这也是“寻”,这个一念,虽然在念,后面有一个目的,后面的目的就是“寻”这个境界。譬如观想,就是“寻、伺”,思想一个境界,譬如参禅,“参”,也就是“寻、伺”一个境界。这个寻伺的作用,这就是“寻”。那么各种佛法,现在我们解答一个问题、研究的问题,世间法的研究、考虑、思考是“寻”的作用。 所以,他本文的解释,所谓“寻谓寻求”,追求一个东西。“令心恖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这使我们这个心理状态,很匆忙在找:这一下、这样想、那样想,这个境界对?譬如说,大家觉得现在感觉了打坐气脉通了,我任督二脉来了,都是加上这些意识作用,是“寻”的境界。所以,使这个心在匆忙上很乱,不算太乱,急急忙忙的、或者是偶然在一个境界上,“于意”,就是在意识境界上,“言”,就是在文字言语上。 譬如说“般若”,我们学了佛讲空(空的境界),有人说证到空性就是道,追求一个空的境界空性;清净就是道,追求一个清净的境界。想入定,然后怎么都觉得自己不能入定,这都是“寻”。“言”就是“名言”。“名言”,由一个名称,由言语文字思想所表达,我们所追寻的,“粗转为性”,这个现象,一讲我们懂了,反正生为人都是追求,普通一个人活着对于前途的希望、生命希望也在追寻。乃至禅宗佛法标榜的“了生死”,对于生死的问题的怀疑,想解决它,也是在追求。就“粗转为性”,这是“寻”这个定义,它这个性质、这个名言、这个名词的内涵,它的性质是这个样子。 所谓“伺”呢,“伺谓伺察。令心悤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就是说,我们的这个“伺”的作用,比这个就细的多了。譬如我们追求一个佛境界清净,用各种修行的办法所达到的,在开始做都是“寻”的时候,慢慢所谓有一点功夫了,渐渐的,那个心态同开始寻找一个目标的,包括程度高一点,进步了,这就是“伺”的境界。“伺”就是伺察、观察,使我们的心在匆忙、急急忙忙去找,“悤遽”中间,对于所了解的这个意识境界,对于所知道的名言(文字的境界),“细转为性”,比较细了,好像自己没有念,好像清净觉得对了。乃至有些人,自己参禅静坐啊,偶然之间意识上好像没有杂念、清净了,认为就是“这个”,其实,你认为“这个”正是“伺”的境界,还在“寻、伺”的范围,还是心、意、识在变。我们补充上次所讨论的。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那么“寻、伺”这个名称,就是在佛学唯识里头提出来,是用功夫的心理状态,特别讲的,这个属于“不定”位。除了受过特别的心意识的作用,普通也有,不过不那么明显。譬如我们上次讲过读书,如果一个问题不懂,或者说一个物理啊、科学的问题、或者某一句书看了不懂,东想西想,就是“寻”;懂了以后,别有一种境界,了解了,很坦然、很舒服,乃至自己很1761高兴,这个属于世间法的“寻、伺”的境界。所以它属于别境,不是一般心理意识经常有的,必须在某一种,自己受过某种严格的这个修养或者训练所产生的状态。 “此二”,这两种“寻、伺”,“俱以”,统统以“安不安住”,看心安不安。譬如,首先我们学佛用功,用到相当的程度,此心还是不能安哦,心里头总觉得没有对,我也没有得道,搞了几十年了,或者搞了两三年了,心不能安!心当然不能安,为什么?因为在这个道业上,在追求一个东西啊,就是“寻”,寻也寻不到,找不到。等于我们小孩子一样,找不到东西会哭起来,越急越糟糕了、越乱了,别的心理也跟着上来了。对于“寻、伺”的境界,它俱以安心或者不安心,使心能够安住、或者不能安住,在这个界限上建立这么一个名称,我们要看清楚自己。 所以,“身心分位所依为业”,譬如大家有些人打坐,或者修道,修什么搞气脉,哎呦,身上一点点神经跳动了,“气通了!气通了!”等于有一位同学,前年在这里打坐,坐在这里,他感觉到这个气发动了,这个气发动了很奇怪,怎么在大腿上先动?算不定我生理特别,也不在丹田在大腿上动?也不在海底动在大腿上动,越动越糟糕,很难得,后来搞了半天,忍不住拿手一摸,原来是个蟑螂在那里咬他。那么,因为心里头有这个什么气脉啊,这些什么观念,人总在那里寻找,所以搞气脉,反正是生理上的,有许多情形。 尤其是现在什么道家、密宗各种书,都出来了,什么都出笼,最糟糕的、最秘密的都出笼了,现在都很普遍。所以现在大师非常多,显的大师、密的大师、道的大师,都是大师,没得小师了,就是大师的时代、大师的世界,都有所得,都是自己心里头去制造。这个“寻”就是“身”的,举个例子,是“身分位”。“分位”就是生理上的气脉搞到哪一步啦,或者我身体演变了;“心”的“分位”呢?你说“我悟了”,悟在禅宗有“省”了,破“初关”啦、到“重关”啦、破“末后牢关”了,差不多了,“我在‘初关’、‘重关’之间了”,当然,是海关啊、还是基隆关、高雄关、安平港的关啊,他也搞不清楚,反正快了、快了。我们乡下人讲,傻子所得道,等天上下雨打雷了,在院子里骑在一个木凳上,雨一下雷一打,把马鞭把木凳一打,上去,快了、快了,就疯了,修到疯了要上天了,骑着板凳啊。那么,心理状态也是这样,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对了,有一阵想想,自己完全垮了,什么都不懂!假使身体仍然觉得功夫、道很高,等一下生一个病,来医院一检查告诉他什么(病),那个道本来在“高雄关”,一退就退到“太平山”去了,那是很严重的。 所以,这个“寻、伺”的成分,依“安”,心安住、不安住,“身、心”的“分位所依”,“所依”就是依据这种用功的境界所建立它的造业,这种心态是造这个业。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所以,“寻、伺”的心态境界,其实都属于“五遍行”里头的“思”,“五遍行”(是)唯识名称,我们讲过的,将来还要讨论到的。“作意”(“作意”就是我们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作意)、“触”、“受”、“想”、“思”,这叫遍行。心、意、识,八识的各部分,它都是存在,它都会起作用的。那么,这个“五遍行”里头有“思”,思想的这个“思”,所以“寻、伺”的作用,它的作业是“思慧”(思想境界里,知觉状态里)。“思慧一分”,这一部分“思”的(思想这个“思”的一部分),是它的体,什么体呢?“寻、伺”的体。“体、用”是假设的一个逻辑上的表达。1762 所以“寻、伺”的作用,“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可以说,我们对于人家讲话或者一句佛经道理,或者什么学问的道理、意思,“言”就是“名言”,这个理论,“不深推度”,普通我们觉得懂了,其实没有懂,没有深心去推度、去忖度,那么,这是普通的“寻”,所谓“寻、伺”啊,“及深推度。义类别故”,这个“深”——好学而深思,真正研究这个境界,它的“意”就是道理,“类”:它的种类、分类是有差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