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三地别、七分别01

445三地别、七分别01

00:00
13:17

“未离欲界欲者有加行故。也无寻伺。”但是你注意哦。有些做工夫修道的人,并没有跳出欲界。“有加行(加工)”,比如我拜佛、念佛,修一切善,拼命修一切功德有这个加行。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注意哦,四个字:“为善最乐”。功德做到了,加行善太大啦,自然清净无念了,自然也会达到道的境界。所以修行行一切善、功德,特别要注意加工呀,这是加行。加行法到了,也可以到“无寻无伺”的境界。 “离欲欲者。有时出定。后寻伺。”比如证到罗汉的人,已经离欲界,罗汉已经离欲了,可罗汉在他那个境界里头哦,断一切妄念,境界里离欲哦。出不出定呢?比如说,动不动念、起不起用呢?你定境再好,慧力再高,偏到空的一面可以,假使入世的罗汉来,一入世动念,一染上的话,他就粘住啦。习气未断,那个旧习气要爆发,那个根根要爆发出来,又粘住了。所以有时出定呀,还是变成“有寻有伺”。这个“需有寻伺,总在无寻无伺”,所以罗汉出定以后再来入世,还是“有寻有伺”。不过同我们凡夫不同。虽然寻伺中呀,也总归他要放下就放下,还是空了,回得去。所以也属于“无寻无伺地”。 现在,我们为了“三地别”这一句话说明。 “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所以呀,这个寻伺境界,以这个寻伺三地来讲,这个情形并不是种性带来的,是这一生修持功夫带来的,“现起”——现在生起,有或者没有,或者是空,所以无杂乱的境界。“俱与前二。容互相应。”所以同前面两种,“容”这个容字中文的意思有“也许”、“可能”、“或者”,比较尺码放得大。“也许”、“可能”,所以有互相感应的作用。“前二亦有互相应义。”其实,前面两种,“眠悔”乃至同这一个离欲寻伺的三地也有互相的关系。 “四皆不与第七八俱。义如前说。”但是这四种都是意识境界哦。讲了半天,还是第六意识境界。第七识就没有这个事啦,它不属于第七识的范围。所以“四皆不与第七、八”识发生关联,是第六意识境界。所以你看《瑜伽师地论》这“三地”的功夫,也是属于“意地”以后的境界,其实我们一切的修行离不开“意地”哦。不要上来随时地空,“哎呀,我要把念头空了、念头空了”,念头、妄念要空,正念不能空哦,这个正念就是真修行的拐杖。这个正念就是第六意识的清明念。所以搞不清楚,“笼统般若,颟顸佛性”,那就很糟糕哦。大家所以我一直主张你们大家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学禅也好,一定把教理搞通了。意识并不恶,不坏的东西哦。所以这四种境界“不与第七八俱”。 “义如前说”,“义”,就是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过的,现在不提了。1771 那么“悔眠唯与第六识俱。非五法故。”譬如说这四种“不定”里头,注意哦,刚才讲都属于意识境界啊,同第七、第八识没有关系。等于一个“后悔”,我们这个心理啊,一个“睡觉”(睡眠),诶,同第六意识最有关系,那是第六意识的亲家,亲的要命;“非五法故”,不属于前五法里头,也不属于前五识里头的。 他说“有义寻伺。亦五识俱”,不过,另外一派讲“不然,不对、不对”,他说那么寻伺境界同前五识也有关系哦。“论说五识有寻伺故”,《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讲过,前五识也有“寻伺”的作用。譬如我们眼睛去找一个东西,在哪里?在哪里?这个眼睛就在转,眼识就在“寻”;找到了,在这里、在这里,这个眼睛就盯住不动了,这也是“伺”。譬如我们听一个声音在哪里?耳朵注意去听,这就是“寻”;诶,在那个角上,这就是“伺”。它前五识也有“寻伺”的,这是两派的意见,我们参一参看。 “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另外有一说,这个寻伺的作用啊,就是七种分别。七种分别,“七分别”这个要注意啊,没有记录也没有关系,在唯识来讲,“一入耳根即入识田。”耳朵听过一次,等一下就忘记没有关系,阿赖耶识已经种下一颗种子了,“一入耳根即入识田”,种到阿赖耶识了,他日一出头来,来生来世,“一闻千悟”,就是这一次听过的,由这一点种子,以后随便哪一生、哪一世要学佛,碰到善知识一提,这个智慧就跟着爆发,所以“一闻千悟”,那个时候就聪明了,因为这一次听过《成唯识论》了,你听了一点,“一闻千悟”就开始了,所以没有记录也没有关系,不必后悔啊。 “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这个七分别者的一:有相的分别。“为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故。”我们意识叫做分别心,意识有七种分别。所谓有相的分别啊,就是讲我们心意识的自性 “随念”,跟着这个念头起作用,有两种分别,自然对于“过去”、“现在”一切的境界(没有讲“未来”哦,“未来”属于思想假想里头的),这个是七分别分别心。我们这个“自性随念”有两种分别,把过去昨天的,小的时候的事,过去、现在的境界,种种的形象,种种的记忆抓得很牢。 二、无相分别。没有现象的,“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幻想、理想将来,乃至我们在修道,一边坐在这里念佛,有时候念念啊,听到引罄、木鱼一敲,“哇——”就哭起来,哎呦,不懂的,就以为是大悲心发了。什么大(悲心)呀?他听到木鱼、引罄啊,这一声啊震动他的神经,想起了过去许多的事情,这里在忏悔,那不是得道啊,那是在烦恼,叫作随烦恼。“一声引罄响,烦恼随便生”,就是这样来的,那不是得道啊。有些人“哎哦,他哭了”,有些人说“老师啊,他悟了”,一哭了好像都悟了,这不晓得多混账的看法,没有智慧!他是“随有相分别”。 无相的分别。对未来的幻想、希求,未来、现行的分别,在想象将来做什么,对于“明天”就是假想,都属于这个无相的分别。 第三种“任运分别”。这个任运分别怎么讲呢?“谓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就是讲我们前面的“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识身“如所缘相”,面对现实,“无异分别”,自然面对现行的时候,我们就起作用,意识起作用了。“于自境界,任运转故”,所以,眼睛看到哪里,意识跟到哪里,任运自在,像个轮子一样自然在转。像普通讲“无意识的,我随便的”,就是这样。1772 第四,“寻求分别”。“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譬如现在我们大家在听,在看着黑板上,抄这个笔记,就是对于“诸法”在观察、在追求所起的分别心。 第五,“伺察分别”。“谓于己所寻求,己所观察”,自己所观察的,“伺察安立起分别故”,我们这个伺察安立,就是看看,认为这个境界对不对啊?要不要保留这个境界啊?所起的分别心。 第六,“染污分别”。“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这种所谓染污分别,都是妄相,都不是善法。或者我们对于过去的留恋、回忆,同时起来的;或者对于未来的理想所生的;或者对于现场的境界,所起的作用。那么这所有的分别,离不开贪嗔痴,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离不开,跳不开三界。 第七,“不染污的分别”。“如善”,善法。“乃至无记,谓出离分别”,就是修道的人,这个出离心,自己认为对了没有?对了!无恚的分别,不害的分别或染污的分别等等,总而言之,修一切善行的分别,这个是属于最后一种,第七种的善法分别,就是好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