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寻伺。定不相应。体类是同。粗细异故。”这四种不定境心态里头,“寻伺”这两种不定境里头是不同的。“定不相应。”那么,整个跟“悔、眠”讲起来它是不定境里头的一种心态,同“悔、眠”的境界并不太一样。有时候也不太相应。“体类是同。粗细异故。”所以,把它归纳在不定境的这一种。讲到这里,新起一段。本质,就是它的本质。“类”就是它的形态,心理意识形态的种类是相同的,可是一种是粗,一种是细。比如“寻”“伺”两个来讲,我们思想东想西想,这是“寻”的境界。“伺”呢?我常常讲像插头一样,插对了,就不要动,那是“伺”的境界。粗、细,也有差别。 “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俱与前二。容互相应。”这“寻”“伺”的境界,“有染”,这是世间法的寻伺,世间叫作有染,有染污这个有染。那么你说佛学,我们看到唐代以后的文学,唐代以后的文学经常用“有染”,不是我们现代哦,现代我们男女平等。学校公开都没有关系,在我们小的时候念书还不太公开哦,男女分校的哦。男同学看女同学的时候,瞒过来看看哦,尤其是故意拿个东西挡一挡呀,眼睛瞄一下呀。明知要看哦,还要歪一下哦。如果男女两个有关系呀,某人跟某人“有染”,你看,古文你翻开看看 “有染”,这个也是根据佛学来,后来变成中国文字。但是这个文字用得很好。现在讲“有染”呀,还很科学的,生孩子就靠这个“染色体”。讲我们中国文学就是科学?那不要乱扯!文学是文学境界,科学是科学境界。可是这两个字,就说中国字、我们这个方块字,我们自己讲,后代的青年们要注意,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个独立的个体的字,真是了不起,你多研究。那外文的话就不能这样用,英文也好,德文也好,外文通了不得了了,你看英文到了十几二十万字了。你看我们中国几千年,那么几千年的思想,虽然《康熙字典》讲有十多万字,真的平常我们用的只有三千个字,包括这些学问,不会超出中文三千个字就够用了。几千年文化思想一贯的,你科学再复杂,这个这个核子呀、原子呀,反正都是“子”。核子里头再找出个“子”,什么“子”都可以,再来个“子”。这一发明了电,可以坐的电等等叫电椅,可以烫头的叫电烫,也可以叫电头。可以绑在背上的叫电背。这两个一兜,它就凑拢来啦。英文可不行哦。外文有不同的名字哦。后来来了个煤呀,有了煤就煤气,煤气灶、煤气锅、煤气炉,这个中文这么一兜、那么一兜,它就兜拢起来啦。特别的文化! 注意,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自己的文化,想推翻自己的文化,真可怜,笨得无比!你们自己研究研究。也许我的话是落伍啦,我想不落伍,如果落伍了,我再投胎来比你们还年轻,还进步!至于说“有染离染。”“有染”是世间法。“离染”就是离尘出欲,“离染”,离尘、离开红尘的世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叫“离染”,跳出了欲界。 “立三地别。”《瑜伽师地论》把修行四禅八定归纳起来,分三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两地了,“无寻无伺地”,三地。这三地的境界很严重。你1769们参禅、修密宗、修观想,修到大手印的境界,修到“无寻无伺地”呀。第二步都很难做到,念佛也一样。我们开始用功夫都是“有寻有伺”,大家都在找,打起坐来,当然开始还找腿呢,还在找腰,腰还在痛呀,这里还在点头——昏沉呀,心里头“寻”呀,寻得很厉害。慢慢真到了“无寻”,后来念头空了,清静定在那里,这一个就是“无寻”啦。 “有伺”这一地,他说这一地很难。最后第三地就高了:“无寻无伺”。所以我们弥勒菩萨讲的经典《瑜伽师地论》(“瑜伽”就是现在讲的瑜珈(youga)相应,就是交感,交应),所谓禅、禅修,由渐修和禅修而成佛的。所以“瑜伽”——“瑜伽师”,就是说,修行的这一些大师们。“地”,一步一步的工夫。“论”,这一部论。把全部的佛法由人道而修天道,包括六道轮回,一直由出离道、比如出家或者在家,修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乃至成佛,它分了十七地。所以“瑜伽师地论”一步一步境界,分十七步。比如刚才讲的三地是十七地的这个中间。是“意识地”这个境界相关联的。 这个《瑜伽师地论》“意识地”境界关联的之后分三地,我们开始用功啦,“有寻有伺地”,但是你真的开始用功的人,到了“有寻有伺地”,其实,也不容易哦,不要看不起哦,念念都在念佛。比如念佛,走路也念佛,虽然散乱心在念佛,而且懂得念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这个道理,随时想一心不乱,向这个净土路上走,就在“有寻有伺地”。当然还没有得到“一心不乱”,这样假设一口气不来死亡啦,那都不会堕落的!你不要看“有寻有伺地”,我们讲严重的好像看不起。那是算修行人?起码是天人境界!这三地的功夫都是叫离欲地的功夫。离欲,离尘出欲。到了三地都是离开欲界的东西,离开了欲界,当然到了色界、四禅八定的境界里面去了,在离欲地里头。我们假设达到,所谓禅宗祖师讲的,你看禅宗祖师很多都是开始叫我们好好抱一个话头参,或者“念佛是谁?”或者是“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死死抱住一个话头,这一生不能开悟成佛呀,万一临命终时死了以后,这一个一念专心抱着这个话头不放,“天上人间任意寄居”!噢!这八个字牛吹得大得很哦。六道轮回随便你选择,你要升天就升天,你要变狗也可以。你要发心变狗就是度狗去了,教化狗,只有变了狗我才懂狗的思想、懂狗的语言,然后才教化。所以有一些大狗也在像我一样,坐在这里讲《成唯识论》。那些受教的也有道理的呀。所以,在佛的眼睛看,一切众生蛙鸣蝉噪都是菩萨境界,就有它的道理,不是偶然说笑话。所以到了“有寻有伺地”都不容易哦,那还真算修行人。进一步到了“无寻有伺”了,那“地”就更高啦。这三地特别提到“寻、伺”,俱为离欲。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心境还在寻伺的境界上,并没有离欲,名“有寻有伺地”;“行已离欲”,名“无寻无伺地”。 虽然名利富贵,有时候追求的都是欲哦。跳出欲界是天人境界,也很高哦。我们不过是欲界的基层的上层而已。我们的下一级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畜生的上一级就是我们人。我们再上一级就是欲界的天人。 所以,行已离欲呀,就叫作“无寻有伺地”。进一步,“寻”的境界没有了,念头清净了,只有“伺”的境界。二地,二居离欲名“无寻无伺地”。寻伺都离开了,不在欲界里,所以叫“无寻无伺地”。
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