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营销 5

这才是营销 5

00:00
09:06

这才是营销5:客户为什么要多付10倍的钱?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这才是营销,昨天我们说到了,探求客户真实需求,其实每个人最深层次的需求都是被尊重,成功,独立,骄傲。所以营销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让客户从焦虑转移到归属感上。



客户为什么多付10倍的钱呢?绝不是你延长工作时间这么简单。也不是加点量这么容易,大薯条,永远不可能比小薯条贵10倍。你希望用户付出10倍价格,那么就必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起码这个事,是别人做不到的。比如你的餐馆,拥有独特的美食,那么就很容易门庭若市,但如果没有这种优势,则经营就会变得很困难。反正营销人员,总得讲点独特的故事,去契合消费者的需求。哪怕只有一个点,也能成为成功的案例。比如711当年做推广的时候,东西基本也差不多,但就是2项服务,124小时,2是提供早餐,就做成了日本最成功的企业。



作者说,如果小范围的事你都做不成功,那么大生意你就更别想了,如果连几百个死忠粉都没有,上来就想做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是一个充满了网络效应和良性循环的时代,不会传播消息的客户,也不值得你花钱去争取,比如那些沉默的用户,嫉妒的用户,甚至捣乱挑毛病的用户,更有甚者是薅羊毛的用户,很多互联网在做营销的时候,看着很热闹,但其实招来的都是一大批羊毛党。这些羊毛党除了占便宜,什么都不会干,活动停止,分分钟走掉,很多企业就被薅羊毛薅死的。所以这种营销毫无意义。你招来的不是客户,而是一大堆的麻烦。



社交媒体,社群网络的推广其实就是一种网络效应,你只有2个选择,加入或者不加入,如果加入网络的人越多,那么不加入这个系统的人就会越痛苦。所以最后形成了一条上翘的曲线,加入社群网络的人越多,单用户价值也就越大。所以投资圈的人都会说,社群和社交网络是一个最好的生意,因为即使睡着了,都会有用户自然增长。作者管这个叫做,成长发动机,成长会带来价值,价值会促进成长。



那么传统营销怎么办呢,先要记住一个真理,那就是奇迹不会发生,之前很多营销人员,都想借着广告,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然后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欺骗很多的消费者,但现在很难了,这种方法只会换来巨差的口碑。从而让你的整个营销失败,而且还是一场造价不菲的失败。老齐解释下,当你的东西不好的时候,千万别花钱去推广,那样只会带来负面口碑,到时候你想扳回来都很难了。当年腾讯就有这么一条规定,自己虽然贵为流量之王,但是腾讯在推广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等到一个产品,可以自然产生增量的时候,才会为他对接流量。腾讯总裁刘炽平认为,只有一个产品自己产生增长了,说明他确实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并有很好的口碑了。这样用流量去扶持才有意义。如果没有自己产生增长,就靠流量去推,那么结果一定是浪费资源,甚至出现非常差的产品口碑。到时候弄不好还要做危机公关。得不偿失。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也说,可行的办法是寻找一条途径,而不只是制造一个奇迹,有人用你的产品了,愿意给你提意见,希望你变好的时候,说明你的产品才有价值,如果完全没价值的东西,是不会有人理你的。没有人会闲的去给垃圾提意见。比如一个餐馆,你吃完一次,下次还想带朋友一起去,那么这个餐馆就找到了这个途径,如果吃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那么也就别费那个钱去推广了。



我们又要给知识星球做广告了,他的理念就是连接1000个铁杆粉丝,然而这并不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是凯文凯利说的,这也正描述了一个最小有效市场的简单真理。你先想办法把1000人服务好,让这1000人离不开你的产品,愿意介绍你的产品。那么证明你的产品才有价值。对于一些小的商业活动来说,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够了。比如卖水果的,平均每天怎么也得消费20-30块钱,咱就假设毛利率50%,净利润10%,一单你净赚2-3块钱,那么也是平均每天2000-3000的收入了。非常可观了。这1000个人,会慢慢的给你拉新的用户,每年增长10%,那么你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大。对于一些做小买卖的人来说,这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满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作者也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古怪的乐队,叫做感恩而死,他们只有一首歌曲,进了音乐排行榜,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但是乐队总收入却超过了3.5亿美元,乐手死后还有1亿美元收入,这些没算唱片,全都是演唱会卖门票实现的,他们一年146场演唱会,但听众只有5000人,这部分就是死忠粉。这个乐队存在于1972年,那会人们很纳闷,他们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但现在并不意外了,这也是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径。作者做了个类比,大名鼎鼎的当红女星一姐,泰勒斯威夫特,也叫作霉霉,他一直是大热的明星,卖出过3000万张唱片,但是霉霉的巡回演出收入,跟这个没啥名气的,感恩而死乐队基本持平。我们要想成为霉霉那样数一数二的明星,几乎不太可能,这有很多巧合与幸运的因素,但是成为感恩而死乐队那样,有几千个死忠粉,这似乎并不是特别难做到。比如老齐要开一场演唱会,咱这里将近5万人,怎么也得有几千人来捧场吧。而我就是个普通投资人,连个网红都算不上。出去吃饭也没人认识我。



不要害怕有人喷你,事实上,干什么事都会有人喷你,要说挨骂,美国总统肯定挨的骂最多。而即使是那些口碑最好的东西,比如哈利波特,也有12%的人只给打了一星评级。在这些人心中,哈利波特就是垃圾。如果你是作者,会去找着12%的人聊天,为他们做出修改吗?显然不会,你只要服务好那些给5星评价的读者就好。这两类读者都是对的,只要不是商业目的,都无可厚非。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你别看就行了。比如有人愿意花几千块钱去听相声,有人看见郭德纲就骂的不行。老郭心态就很好,我赚的钱里,就包括着挨骂的钱。相声里也经常说,只有花钱的观众,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那意思就是,你不花钱,人家也没义务为你服务。爱听不听。



营销人员要有一个好心态,人家不买你的东西,甚至不理你,说明你的工作没做到位,所以他骂你不对,你骂他更不对,但凡是经常骂客户傻逼的营销人员,绝不会有什么出息。你应该用同理心多想想,我是不是哪没做到位,这个客户我还争取不争取,是偏好问题还是需求问题,需求问题你可以提供相应服务,要是偏好问题,那就没办法了。比如人家就喜欢打游戏,你非让人来读书,这肯定就没啥结果。



你永远无法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而他们想做的,往往只是强化内心的故事,那么问题就是,人们内心的故事从哪来?大部分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就是合群的欲望,比如看到别人有豪车了,自己也想有一辆。看到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也怕被落下。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观点上的惯性。比如就该吃牛肉,而不会吃蟋蟀,人不该抢劫偷窃,每个人都应该出去上班,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很多想法,其实都是惯性,而不是原创,完全特立独行的东西,是很少见到的。所以一个人的想法,往往有他的来源。比如他爸爸就是这么告诉他,他身边的人也都是这么做的。比如老齐之前说的那个1000多一串的葡萄,绝大部分家庭都不会买,虽然老齐不差这1000块钱,但我也舍不得买,因为我所接触的事物中,就告诉我了,葡萄就是几十块钱,或者十几块钱。所以1000多的葡萄与我内心的故事不相符。营销人员要想说服我,那就得跳出葡萄这个框架,去给我讲一个创新的故事才行。比如在一个特别高端的酒店里,做商务宴请。这时候,我可能会为这串葡萄埋单。因为他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可能需要用这串葡萄,像我的朋友展示品味。所以作者反复在强调一句话,像我们一样的人,做这样的事,这是营销人员的行动基础,那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