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圣贤智慧互通说》与道家说同《道德经》圣贤智慧互通与圆融

243《圣贤智慧互通说》与道家说同《道德经》圣贤智慧互通与圆融

00:00
15:07
《道德经》与佛法的互相印证

◎ 《道德经》讲:“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赤子纯朴,我心无毒,彼毒不害,然相害者,业力召感。心无恶业,心无毒害之意,兽之毒爪无心施与。毒心害意之人,信息能量场与彼兽交感,彼惧伤害而施毒置爪,以毒攻毒。大德之人降龙伏虎以其慈心善意也,致使龙虎无毒心可发,无其死地也。“善摄生之人,心如婴儿之未孩,无一毫之情欲,性如琉璃之明净,无一毫之点染,其所出入内外,全无死地”。无死地者,没有致死伤命的业力也。
◎ “得一”,老子讲,天、地、人等“得一”、状态属性则变,因为“得一”心无量,无量则符道,与实相相契。“天得一以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王侯”(“天下正”)。
◎ 识阴问题: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罔者若无,象者似有,若有若无,若存若亡者为罔象。这正是老子讲的恍惚之态。“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如来藏也),是谓道纪。”识阴的罔象虚无,从演化讲是其它一切极性世界的根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破了识阴可知如来藏的妙真如性(“能知古始”),“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破识阴显真如之性的现象。《老子》的十四章讲识阴将破未破的“动态平衡”状态。
“其上不皦……复归于无物。”(真如实相)“无状之状,是谓惚恍。”(识阴)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指破前几阴的过程,但主要指破行阴时,看到七识在八识种子迁流不息的现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是破行阴而识阴显露。“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破识阴显真如。“信”是真实,信实。这里表示见到了真如实相。“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万物之起源),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这是说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属性。     
◎ “道法自然”,是指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本来如是,非外道之自然。外道自然否认因果,不出极性之范畴,老子“道法自然”之“自然”是非极性“道”的属性之表达。
◎ “死而不亡者寿”,死去识心识念,超越极性二端,自然一相永寿。本性无生无死,生死亦是自性,自性要死无处死,推也推不掉,死也死不了。只是无来去,永劫不枯没。
◎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谷神不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和其光,同其尘,谓之玄同”,“夫物芸芸,(而根尘)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破根尘识入空),静曰复命(生灭既灭),复命(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曰常(寂灭现前),知常曰明”,“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欲无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学无学。“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惟道是从”是“孔德”,“大顺于道”是“玄德”。修德符道,始觉合于本觉,“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唯我独尊,我即道也)。
“见(现)素抱朴”(直指涅槃妙心)!

“唯识所现”和“由尘发知”

意识只存在于二相的相对中,同时,二相的相对是因意识而有,犹如太极图的阴阳两半的二相相对,是因“S”线“分别”而有。佛陀称“S”线为一念无明;孔子称为“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敦颐称为“无极而太极”;老子称为“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不知常,妄作凶”;庄子称为“俄而有无矣”。孔子说的“感”指意识思维,因“感”是感“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易”(周子称为“无极”),可见“感”是指有思有为。“为”是因“思”而有,故无思无念的“寂然不动”的本体本性是因思念思议的“感”的作用才产生了天下万物,天下万物的根源(“故”)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易”。“易”就是老子叫的“道”,周子叫的“无极”,佛陀叫的妙真如性、妙明真心、佛性、空如来藏、本性空、真如、大觉、圆觉等。老子说的“可道”一定是思维才有,故亦为“思议”。老子说的“字之”也一定在思维后才起名。从孔子和老子之说可见,太极图的“S”线就代表人的意识思维。庄子的“俄而有无矣”的“有无”指相对的相和极性对待的观念,犹如太极图的阴阳两半相对相待。可见,庄子的“俄”是指无因而起的“S”线,突然产生了“有无”的对待,可知“俄”就是指思议之意!
佛陀讲“唯识所现”,是指一切世间所现的相对之事物,皆因人的心识分别而有,用太极图表示,就是因“S”线的识别才有了阴阳两半对待的相。其实,意识和极性世界的一切对待事物同时同现,根本就无有先后!因“S”线着才有阴阳两半,但“S”线是因阴阳两半的对待才有。也就是说,因“S”线的识心分别才有一切对待的事物,这就是“唯识所现”。那反过来说,因对待的二相才产生识心分别,“心本无生因境有”,“由尘发知”(尘是二相的对待事物)。“由尘发知(‘S’线)”和“唯识所现(阴阳两半的对待相)”究竟谁先谁后?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显现了无明迷惑,就根本不明白佛陀说的“根(这里指能识别的六根)尘(指所识别的六尘)同源”之理,亦是说“根”、“尘”相对的一切皆同一本体本源,根本就无先后之说,太极图所代表的一切相对的事物皆是同时存在,同时出现,同时消亡!这一点你当下在无极圈中画一画“S”线就明白了,原来“S”线代表的识心分别和阴阳两半所代表的对待事物无先无后,同时出现!
你若“抽”掉“S”线时,当下阴阳两半同时也消失!你就知“唯识所现”的境(世界万物)和“由尘发知”的分别识心犹如“交芦”,不能一极独立存在,心与境、观察者与世界、彼与此、阴与阳、男与女……皆是互为存在的前提,如果有一极能独立存在,那极性世界对立统一的规律就不成立了。所以,佛陀的大智慧就明彻这一点,“心生法生,法生心生”,心(主体)法(客体)同时存亡,生时同时生,灭时同时灭。
一些古今中外的无知之人,妄分先后,主张先有什么后有什么,这不正说明他们愚昧无知吗?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你画太极图的“S”线时,你当下发现“S”线和阴阳两半同时出现,无先无后!西方的哲学家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还在这种简单事实中妄分先有后有的瞎猜!根本就不知庄子讲的“非彼(客体)无我(主体),非我无所取(客观事物)”,更不知道佛陀讲的“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指客体)见(指主体)无性,同于交芦”、“缚脱无二”的道理。他们哪里知道王阳明的“花(喻客体)不看(喻主体)时花不在”的名言呢?!不过爱因斯坦提出了“月不看时月在不在”的疑问,这就说明他的智慧超群!好在量子力学已经有了“世界因观察者而存在”的科学论断,量子纠缠的事实表明,一对极性的任何事物没有谁先谁后,是同时存在。一剪二鸡的道理,凹凸二鸡的相对,因一剪同时出现,无前无后,哪有唯凹唯凸之说?所以,哲学家讲唯心唯物之说,那是多么荒唐的谬论!连三岁孩童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