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41 差异与宽容

《金刚经》041 差异与宽容

00:00
20:06


关键词: 

1、佛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a.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法认为这个世界是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世界存在的根本特征的(空性);
b.基督教神创论,佛教是无神论(第一因、造物主的神)

2、差异是价值的体现:佛陀教法与其他思想的不共是佛陀教法核心价值的体现
不一不异 

3、宽容
不宽容的两种形态
a.显性的不宽容:冲突,形同水火,激烈斗争
b.隐性的不宽容:无视、抹杀差异,强调殊途同归、三教合一、万教归一。真正的宽容是在互相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而又互相尊重对方现代人类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宽容。

真正宽容的佛教徒
a.坚持自己的不共
b.尊重不同的思想,不和稀泥,不贬低
c.不能视其它宗教为魔鬼

4、佛陀教法横向体系
破增益、补损减 ,“二谛”是解构模式,是破增益。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讨论佛陀教法,特别是大乘佛法与其他思想体系的最大的思想不共在于“无生”,在于“空性”。我们与基督教作了比较,与像基督教这样的有神论的宗教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差异性首先体现在对我们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理解。基督教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法认为这个世界是以根本就不存在为它基本特征的——空性。那么,有了这第一点差异,那就必然地引出第二点差异。

在基督教,既然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又感受到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显现一种生灭的特征,生生灭灭,因此你就一定会产生一个问题:那这生命的起点是什么?最初的因是什么?那么,基督教给出了一个理论体系是自洽的一个回答,这就是神创论。最初的因是什么?是神,是超然于我们这个世界之外或者叫之上的、一个不生不灭的神,他成为我们这个生灭世界的最初的因。

而在大乘佛法里面,它认为我们凡夫的境界根本就不存在。当然,凡夫当不以为它不存在的时候,似乎在我们心中还显现是一种存在,那么佛陀告诉我们,这种存在不过也就是如梦如幻的存在。大家注意,当我们认为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是真实存在的时候,那么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显现的生灭特征它导致我们去追寻这个生灭的起点,就会找最初的因,而一旦我们像佛陀的教诲那样,我们认识到我们这个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是如梦如幻的存在,那么,这个如梦如幻的世间万法,它在我们凡夫心中所显现出的这个生灭性,它恰恰说明了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并不真实。因此,面对着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的生灭性使得我们坚信这个世界是如梦如幻的。

因此,一个如梦如幻的存在,它的根本特征是不存在,因此就不需要在这样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之外或者之上,去找一个神来创造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里边没有基督教那样的创造世界的造物主、这个创造世界的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第一因的这个神,没有这样的神。因此,佛教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无神论。当然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是无神论,这个“无神”的这个“神”,指的是像基督教那样的可以创造世界、成为我们世界第一因的、那个造物主的这样的神,佛陀教法里没有这样的神,无神论。

佛陀不是创造世界的神,佛陀是觉者。觉悟了什么?首先就是觉悟了我们凡夫境界如梦如幻,觉悟了我们凡夫境界原本“无生”,觉悟了我们凡夫境界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它基本特征——空性。所以佛陀只是觉者,不是创造世界的神。这就是佛教与其它有神论宗教的最根本的区别。

上面的这段讨论在于我们强调佛陀教法的不共,强调佛陀教法的思想的差异性。大家还记得,我们这个课程一开始,我就提出了一个思想观念,就是差异是价值的体现,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于她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文化差异性上。那么讲佛法,就是讲佛陀教法的差异性,讲它区别于其它思想的不共,这个思想的不共是佛陀教法的核心价值的体现。

那讲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在弘扬佛陀正法的时候,其实我们不认同“三教合一”、“五教一统”、“万教归一”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们不认同所谓不同的宗教最后会殊途同归。如果一个人宣讲佛法,而他又认为佛陀的思想与其它的宗教思想最终可以殊途同归,如果他是这样来讲法的话,大家注意,一定是相似佛法,这是判别是不是相似佛法的重要的判据之一。为什么?

因为你倡导“三教合一”、“五教一统”、“万教归一”,注意,“一”,也就是你对凡夫境界的存在总是要做唯一性的理解,其实这种渴望对凡夫境界作唯一性的理解的思想的前提就是彻头彻尾的凡夫的“实有见”。你总是讲“三教合一”、“五教一统”、“万教归一”,讲所有宗教最后都会殊途同归,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典型的凡夫见解。为什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老王梦见了一个老虎,那么对于老王梦中的老虎,如果你不以为它是梦的时候,你不知道这是梦的时候,把梦中的这个虎当作一个真实的虎来理解的时候,那你一定就会问,这个虎的妈妈是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这个老虎有妈,而且它一定只能有唯一的妈,这一点很重要。那么因此你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人给这只老虎找妈的时候,那么最终我们排除掉那些错误的妈,必定大家会归于一个妈,一个真实的妈,真妈只能是一个。因此,当你不知道是梦中的虎,你以为这个虎是真实——注意,这就是凡夫的“实有见”,而这个实有见导致的结果就是唯一性,你就渴望对“这个老虎的妈妈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你趋向唯一性。所以,渴望对凡夫境界作唯一性理解的,他的默认的思想前提就是“实有见”,不愿意承认差异,不愿意承认思想的不共,其实,他的思想的默认前提就是凡夫的“实有见”。那依照佛陀的教诲,老王梦中的虎,它是梦中虎,它原本就不是真虎,它是假的,那么一个根本不是真实的虎,它根本就没有妈。但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我们不知道它是梦中虎,我们以为是真虎,所以才会为它去找妈,而且坚信存在着唯一的妈。而佛陀告诉我们,这是“戏论”。

推而广之,其实从佛陀的观点看,我们世间的种种的学问,我们对世间的理解,仅仅是我们一个理解过程的产物,我们不要渴望世间的理解会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因为这个世界本身是虚幻的,它根本就不存在着唯一性。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思想的不共、思想的差异性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强调思想的不共,这在佛教里叫“不一”,“一二三四五”的“一”。当然,佛陀教法还要讲“不异”,异,就是“异口同声”的“异”。我们理解不了“不一”,也就无法理解“不异”。对于“不异”我们放到后边的课程去讨论,我们今天重点讨论了“不一”。

那下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佛教徒面对着世间呈现出种种差异的文化,佛教徒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比如说,佛教徒对其它宗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说:“哇!我这个佛教于你们这些宗教对世界的理解是全然不一样的,因此就认定其它的宗教徒为魔鬼,我要消灭他们。”可以吗?不可以。佛教徒不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佛教徒要采取的态度是什么?是宽容。佛法要对其它不同的宗教信仰要有极大的宽容。我们讲宽容,你就要理解什么是不宽容。在我们人世间不宽容有两种表现形态:

第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当两种思想存在着差异的时候,那就形同水火,激烈斗争,不是我消灭你,就是你消灭我,这种不同思想之间的思想的冲突,表现为是一种思想不宽容。那么这种不宽容的形态,我把它叫做显性的不宽容,“明显”的“显”。其实我们人类思想还有另外一种不宽容的形态,我叫做隐性的不宽容。

什么是隐性的不宽容?明明这两个思想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差异,可是,我们非无视这种思想差异,抹杀这种思想差异,我们非要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把它说成是同一种思想,殊途同归的思想,“三教合一”、“五教一统”、“万教归一”。各位,这种把不同的思想的差异性抹杀了之后,把它们归一了,那么不同思想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样的貌似的宽容其实依然还是不宽容,我把它叫做隐性的不宽容,而这种不宽容是真正的不宽容,比显性的不宽容是更严重的不宽容。

那好的,什么是真正的宽容?真正的宽容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之上,而又能够尊重对方的那种态度才是真正的宽容,要承认差异而又尊重对方。不尊重对方不是宽容,而抹杀差异才能尊重对方依然还是不宽容。所以佛陀的教法是倡导这种真正的宽容。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交通如此便捷的时代,在我们这个地球村里,我们人类其实今天最需要的其实是宽容。那么我们佛教徒怎么样地传扬我们的佛法?我想两条:第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讲佛陀教法的差异,讲不共,而且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思想、不同宗教思想之间作比较,而显现佛陀教法的差异、不共,这是必须的;

第二,我们讨论了与其它宗教思想的差异、不共,但我们同时又要对其它宗教思想宽容,要尊重对方。怎么才叫尊重对方呢?第一,不是和稀泥,“哇,佛教与基督教最后殊途同归”,这不是真正的宽容。第二,我们尊重对方,这要体现在我们不能用对对方思想的曲解,甚至是有意地歪曲对方的思想,贬低其它宗教的思想,与这样的方法来传扬佛教,不能这样。这才是对对方的尊重。当然,第三,更不能视其它宗教为魔鬼。

大家要知道,作为一个佛教徒,在有一点是非常自豪的,哪一点?就是在佛教的历史上,佛教徒从来没有在传扬自己佛陀的教法过程当中,以一种暴力的形式,以一种发动宗教战争的形式,来传扬佛陀教法,也就是佛教徒从来没有发动过宗教战争,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发动对别人的战争,佛教徒在历史上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情。这是作为佛教徒应该引以为自豪的。那么,我们特别强调佛教徒应该对其它宗教有一种宽容、尊重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大家注意,不是虚伪,而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这是佛教徒的宽容。那么为什么佛教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为什么佛教会采取宽容的态度?那么这一点在后续的课程当中,将进一步地讨论。

好的,前面这一段讨论告一段落,回到我们的主线。那我们讨论到这儿,我们已经完成了佛陀“二时教法”的理论体系的一个构建,这就是四重“二谛”,也就是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给我们凡夫说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就是“二谛”。那么我们把它构建成四重“二谛”,这四重“二谛”我们讲完了。那么,我下面想提示大家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么我们这四重“二谛”讲完了,佛陀的“二时教法”讲完了吗?我要郑重地回答:没有。在前面的讨论当中,我特别提到,佛陀的教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它横向的教法体系,我们分为前后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前一部分佛陀重点干什么?重点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想告诉我们,你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一丁点儿都不真实,我们把它概括为叫“破增益”。那么佛陀教法横向体系的后一部分,就是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那么有一些众生已经被佛陀解构了,已经意识到了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是空性,那么佛陀给这些众生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那么我们讲过这就叫“补损减”。那么,我要告诉大家,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四重“二谛”仅仅是佛陀“二时教法”的前一部分,重点在于“解构”,“二谛”是解构模式,是“破增益”。那么佛陀的“二时教法”其实还有后一部分,那么这后一部分——补损减,我们将放到后边的课程当中去学习、讨论。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志夫

    我们存在吗?人生难得,既然是空还难得吗?

    于晓非_ 回复 @志夫: 人身最方便领受空(不存在),所以难得。

  • 墨砚书香

    什么都没有,心无所住,身无所依靠,手无所抓取。学生感到很惊怖,怎么办呢,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墨砚书香: “惊怖”也没有!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于晓非_ 回复 @初夏的祺璇: 截图,再扫码,入群。

  • 1523819qrdg

    加不了群?

    于晓非_ 回复 @1523819qrdg: 先截屏二维码,再扫码入群。

  • weizhezeo

    真正的宽容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之上,而又能够尊重对方的那种态度。佛陀的教法是倡导这种真正的宽容。

    于晓非_ 回复 @weizhezeo: 🙏

  • 非_道

    于老师,我想问这和如梦如幻的世界是怎么来的?

    于晓非_ 回复 @非_道: “这如梦如幻的世界”是怎么来的? 这是个伪问题,这如同问老王梦里的老虎是怎么来的。 老王梦中的老虎压根儿就没存在过,只是老王梦中的错觉。 问一个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东西是怎么来的,这是戏论。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一下。 佛陀说这个世界如梦如幻并不真实,可是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里,这个在佛陀看来如梦如幻的世界却又无比的真实?凡夫把这个佛陀看来如梦如幻的世界当作真实存在的错觉是怎么来的? 对这个问题要等到学习佛陀三时教法时才有圆满的回答。 预计今年(2020年)11月在喜马拉雅推出《楞伽经》导读课程,届时讨论这个问题。谢谢!🙏

  • 听友339994809

    你说给我一下 之前买的专辑 现在不能收听 讲什么仁义道德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39994809: 请用购买时的账号登陆一下喜马拉雅,在 已购 中寻找。

  • 听友339994809

    你解释一下 付费又不能收听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39994809: 付费了就可以听。请用购买时的账号登陆一下喜马拉雅,在 已购 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