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42 只有离言空性(前10段小结)

《金刚经》042 只有离言空性(前10段小结)

00:00
21:40


关键词: 

1、第四重“二谛”胜义谛:离言空性世俗谛:假有唯名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2、《金刚经》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第九段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无住布施
无住地修六度
因为空性,所以无住从听闻、知道空性到证得空性,需要艰辛的努力,需要无住而修六度。听闻到空性之后,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要基于空性发起一个“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要基于这个“世俗谛”菩提心,没有选择的、没有条件地去利益一切众生。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基于空性而发起的,只有基于空性而发起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成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
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导读正文: 


我们课程讲到这里,已经学习完了佛陀“二时教法”当中的四重“二谛”。佛陀“二时教法”当中安立“二谛”的模式,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此,讲到最后的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胜义谛”是“离言空性”,也就是在“胜义谛”上佛陀要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其实都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它的基本特征的,把它表述为“空性”。

而且,既然是“空性”,那么“空性”本身依然还是空,这就是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但是,佛陀此时此刻是在为凡夫说法,听法的毕竟是凡夫,所以佛陀必须还要有所妥协,因此在“胜义谛”上说“空性”,但是此时此刻在凡夫境界上如梦如幻的名言“有”,在“世俗谛”上还得保留。

但是,名言背后没有真实所指,不过是如梦如幻,这就是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的“假有唯名”。那么这第四重“二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就是我们这个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那个口诀当中的后两句: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那学习完了这四重“二谛”,我们可以用这第四重“二谛”的境界,回过头来,再解读一下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金刚经》的前面的几段经文。


前面讲过,《金刚经》的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经文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们看第三段经文。佛陀说,那些大菩萨们面对一切众生发个心,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重要的是,当这些大菩萨们“如是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他还要觉得“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金刚经》第三段的重要的经文。


那么从这段经文上讲,大菩萨们既然发心“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那么大菩萨们度没度众生?“如是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确确实实菩萨度众生了。但是大家注意,从这第四重“二谛”的境界来解读,什么是菩萨度众生?那是如梦如幻的名言上的“菩萨”度了如梦如幻的名言上的“众生”。


而在“胜义谛”上,这“能度”、这“所度”皆是空性,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呀。那么在“胜义谛”上,“实无众生得灭度”,那是不是就可以不度?不可以。在“世俗谛”上,如梦如幻的名言“菩萨”必须得去度化如梦如幻的名言“众生”。


只有这个切切实实的度化的过程,才能增长着如梦如幻的名言“菩萨”的名言“福德”。但是在“胜义谛”上,同时必须观空性,度了还得当没度,“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用第四重“二谛”的境界重新解读《金刚经》的第三段经文。

那么,我们看《金刚经》的第四段经文。《金刚经》这第四段经文,讲“无住布施”。其实在这里,“布施”只是一个举例,它是用布施代表“六度”,所以《金刚经》的第四段经文是讲要“无住”地修“六度”。也就是在“世俗谛”上,如梦如幻的名言“菩萨”修行“六度”,在“胜义谛”上的“空性”就使得如梦如幻的名言“菩萨”的“六度”是“无住”而修。


为什么“无住”?因为“空性”,所以“无住”。有一丁点儿不空,都不可能是无住。所以,“世俗谛”的要求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如梦如幻的名言“菩萨”必须得行“六度”,而“胜义谛”上,行“六度”的同时观“空性”,所以“无住”而修“六度”。这就叫“悲智双运”,叫“福慧双修”。


那么这里边就要解释一个问题,因为有的人听了“空性”以后,他说:“这什么都空了,那我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不做了嘛!既然都是空,我干什么”。大家注意,目前你只是知道了“空性”,听说了“空性”,你并未证得“空性”。从听闻、知道“空性”,到能够证得“空性”,这个过程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是要经过巨大的“无住”而修“六度”才能实现的。


所以,听了“空性”就觉得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不做了,那是为你原本就不想干、不敢做,原本就是很懒惰的心态找个借口而已。所以从听闻到“空性”,到能够证得“空性”,这中间要“无住”修“六度”,这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所以听了“空性”,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恰恰要努力地去干。


即便就我们目前仅仅听闻“空性”的境界而言,那么如果你没有听闻到“空性”的道理,你不懂得“空性”的道理,那也许我们世间的善法,也就是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你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去做。


也就是说,你可能是可做、可不做,做也是有条件地做,因为没有听过“空性”的众生,一定心中有着强烈的“我执”。那么现在你终于听闻到了“空性”,知道了“空性”,因此,它不是因此什么都不做,而恰恰相反,那么世间的一切善法,一切利益众生的事,这个时候你不仅得做,而且必须得做,反而它是没有选择的了,是无条件的了,因为“无我”。各位,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


所以听闻到“空性”,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要基于“空性”,而发起“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基于这个“世俗谛”菩提心,要没有选择地、没有条件地去利益一切众生!


其实,“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基于“空性”而发起的。基于“空性”发起的“世俗谛”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所以那些大菩萨们,他发愿度一切众生,而度了众生还要觉得自己一个没度;他行布施,还要“无住”而布施,“无住”修六度。


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这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真实的菩提心。正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才使得我们度了众生,“实无众生得度”,才是“无住”而行布施。因为“空性”,所以“无住”,“无住”修六度。因此成佛的涅槃就是“无住”涅槃,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境界。


好,看《金刚经》的第五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的)这个“相”就是凡夫境界,包括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虚妄,它不过都是名言上的如梦如幻。所以,见相非相,才能见如来。


见相,从第四重“二谛”来分析,就是在从“世俗谛”上名言上的如梦如幻,在此时的凡夫境界上见了,但是“非相”,根本没有相。在“胜义谛”上是“空性”,见了还得当没见,因为要观“能见”、“所见”皆是“空性”。这是对第五段经文的解读。


看第七段经文。“如来有所说法耶?”,佛说法了吗?在“世俗谛”名言上说了,佛陀正在说,但是在“胜义谛”的“离言空性”上,“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看第九段经文。那么,佛陀在第九段经文,就是以小乘四果为例,以大乘法的境界去解读小乘四果。我们有了这第四重“二谛”的境界,回来再看这段经文,你就会感觉很亲切。


佛说:“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一个证了须陀洹的,他能觉得说:哇,我证了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一个证了“须陀洹果”的人,在“胜义谛”上、在“空性”上,要观“能入”、“所入”皆是空,“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而在“世俗谛”上,不过是名“须陀洹”,只是个如梦如幻名言上的“须陀洹”。


同样的,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是“一往来”,而在四重“二谛”的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上,在“空性”上,要观“能来”、“所来”皆是“空性”。因此,“实无往来”,只不过在“世俗谛”上、在“假有唯名”上,名为“斯陀含”,只是名言“斯陀含”。


那“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在“胜义谛”是“空性”,在“世俗谛”上安立名言“阿那含”。


那四果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根本就没有一个阿罗汉的法。这就是在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上而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但是,在“世俗谛”上,说“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说须菩提证阿罗汉,其实在“胜义谛”上是“空性”,根本没有阿罗汉可得,不过在“世俗谛”上,在名言上,名须菩提阿罗汉,名为须菩提是个乐阿兰那行。好的,这是对《金刚经》第九段经文,我们回顾一下,用第四重“二谛”来解读一下。 


好,下面开始我们读《金刚经》第十段经文。我们就是学习这第十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引伸出去讨论了佛陀“二时教法”的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的教理。我们前边学习《金刚经》经文就是学到了这第十段。


我们前面讲过,这《金刚经》的第十段经文,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也就是老师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呀!你觉得我过去在我的老师然灯佛那里听法,听到法了吗?于法得到了没有?”看须菩提的回答,说:“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说:“老师啊!你过去在然灯佛那里,对于这个法、佛法,你什么都没有得。”


各位,我们学习了这四重“二谛”,在第四重“二谛”上,大家就好理解了,为什么须菩提回答说:“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在“胜义谛”上,“能得”、“所得”皆是“空性”,因此,“实无所得”。这是《金刚经》第十段的第一部分。


我们前面讲到了《金刚经》的第十段的第二部分,就是“须菩提啊,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我们前面讨论了,所谓大乘的菩萨的修行,其实概括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


阿弥陀佛的成就是庄严佛土而成就的,药师佛的成就也是庄严佛土而成就的,十方一切诸佛的成就都是庄严佛土而成就的。但是,到了《金刚经》,佛陀问须菩提:“那菩萨庄严佛土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说:“老师,没有!”,“何以故?”,“我为什么这么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前面就是讲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停下来,引伸出去开始讲佛陀“二时教法”“二谛”当中的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的教理。大家到这儿你能够体会到了,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停下来,不再继续学习《金刚经》的经文,而是转出去学教理,因为你不在教理上通达,这段经文你是无法理解的。


那么,现在我们学习了佛陀的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以后,你再回过头来看这段经文,其实我们不用解说你也可以理解了。


庄严佛土者,佛陀在好多经里边都讲,所谓大菩萨的修行就是“庄严佛土”,但是在《金刚经》须菩提回答说:“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也就是在“胜义谛”上是“空性”,“能庄严”、“所庄严”皆是“空性”,所以“非庄严”,哦,“是名庄严”,那佛陀为什么要在很多经典里讲佛陀修行是庄严佛土呢?那只不过是在“世俗谛”上,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名言上说菩萨庄严佛土,只是名庄严。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火花树99

    老师,我是刚来听您说法的。请问您还有可以学习的群吗?因为这里的二维码扫不起来了。感恩遇见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火花树99: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于晓非_

    想要深入学习《金刚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扫码入群学习。

    于晓非_ 回复 @四时吉祥如意: 会更新

  • 于晓非_

    《金刚经》导读 文字版出版发行了。

    于晓非_ 回复 @花花_m4: 京东上有售。

  • 一月映山河

    增益损减不二,梦幻即是真实,这哥俩是一体的,梦幻不立,也无所谓别寻一个真实,没有真实就是真实,梦幻即是实相。——请教于老师,理解是否恰当?

    于晓非_ 回复 @一月映山河: 请听完这61讲的“《金刚经》导读”之后,听喜马拉雅“于晓非《楞伽经》导读”。都听完就知道你的理解是否恰当。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 易同191413

    六祖讲的自性是有还是没有,是空还是不空

    于晓非_ 回复 @易同191413: 禅宗在教理上是与佛陀三时教法相应的,达摩祖师留《楞伽经》印心就是明证。因此,要用三时教理理解《六祖坛经》,六祖说的“自性”不是这里二时教法讲的“无自性”的自性。 六祖讲的“自性”在三时教理体系中指佛陀证悟的真实,所以不能空。 这个问题等待《楞伽经》导读课程详解。

  • 听友230866153

    极乐净土是存在的吗?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230866153: 西方极乐世界空不空? 如果你认为眼前的世界不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实有,那么就得跟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 如果你能领受了佛法,知道娑婆世界如梦如幻,那么极乐世界也同样是空! 为什么要发愿死后往生极乐世界? 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其实到了极乐世界就是去听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讲法。讲什么法?讲世界是空,讲六道轮回是空,讲极乐世界也是空! 就是因为在当下这个五浊恶世众生业障深重,无法理解世界是空的法义,因此才要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如果在娑婆世界就能领受佛陀的空义,去极乐世界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 钻石温度计

    于老师反复说应该怎样应该怎样,在一切是空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限制?诸法皆是佛法怎么理解呢?

    于晓非_ 回复 @钻石温度计: 听《金刚经》导读057: 一切法皆是佛法。

  • 恩娜姆

    听老师讲空性,好欢喜

    于晓非_ 回复 @恩娜姆:

  • 1363526vpja

    既然我们的世界一切都是性空,什么都没有,那么六道众生又怎么解读?什么都没有谈何解脱?

    马踏飞燕_gx 回复 @1363526vpja: 只要五蕴不空,就有六道轮回